课程用文言文怎么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1. “上了一课,有所感悟"古文怎么说

一、以1.介词,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2.介词,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介词,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7.连词。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8.承接连词。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9.目的连词,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10.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11.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12.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13.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14.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15.动词,译为: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16.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二、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

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 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6、【既而】不久,一会儿。三、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④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四、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

2. 【英语翻译爱好古文的朋友请帮我翻译一下好吗

《小雅 鸿雁》:“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这个勇士打仗行军,日日辛劳奔波在田野.还有他的家人和爱人,可怜独自在家中.《小雅 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四月夏季将开始,六月则暑气褪去(旧历),其先祖不是人,怎忍心让他这样.《小雅 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不敢定居,一个月打了三次胜仗.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吾遗民也.”咸丘蒙说:当舜不做尧的臣子时,我才可以听命于你.说:天底下莫不是王的土地,有土的地方也都是王的臣下.舜已经是天子了,瞽艘(舜的爹)怎能不是舜的臣下,怎么回事?回答说:"诗经不是这个意思.。

3. 《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文言文有哪几篇

1.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一) 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策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十则》2.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