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孟子的成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0

①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成语

关于孔子的成语:
1、色厉内荏 sè lì nèi rěn
〖释义〗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2、言不及义 yán bù jí yì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杀身成仁 shā shēn chéng rén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后生可畏 hòu shēng kě wèi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任重道远、死而后已:rèn zhòng dào yuǎn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任重道远
6、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关于孟子的成语

成语 解释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齐东野语 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晬面盎背 谓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丛雀渊鱼 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语本《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断织之诫 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
断杼择邻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艴然不悦 非常生气。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膏粱文绣 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语本《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绣也。”赵岐注:“膏粱,细粱如膏者也;文绣,绣衣服也。”
衡虑困心 形容费尽心思。语出《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己溺己饥 亦作“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胶鬲之困 胶鬲,商周时人,纣时因遭世乱,曾隐遁为商。《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因以“胶鬲之困”指士人不在位而处于困难之境。

② 出自孟子的成语有哪些

【好为人师】
[出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
<释义>不谦虚,好在别人面前以教育者自居。

【乱臣贼子】
[出处]“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滕文公》)
<释义>儒家指不忠不孝的人。后泛指造反作乱,破坏统治秩序的人。

【引而不发】
[出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尽心》)
<释义>比喻做好准备,待机行事。亦常用以比喻善于启发引导或善于控制自己。

【专心致志】
[出处]“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告子》)
<释义>一心一意,精神集中。

【自怨自艾】
[出处]“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
<释义>悔恨自己的错误。

【具体而微】
[出处]“冉有、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公孙丑》)
<释义>大体具备,只是规模小些。

【匹夫之勇】
[出处]“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梁惠王》)
<释义>指毫无智谋,单凭一己之力蛮干的勇气。

③ 有关于孟子的成语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长
出类拔萃(《公孙丑章句上》
为富不仁
一傅众咻(《滕文公章句上》)
自暴自弃
好为人师(《离娄章句上》)
左右逢源
夜以继日(《离娄章句下》)
集大成者
金声玉振(《万章句下》)
一曝十寒
专心致志(《告子章句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子章句下》)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尽心章句下》)
出尔反尔(《梁惠王章句下》)
绰绰有余(《公孙丑章句下》)
自怨自艾(《万章句上》)
不言而喻(《尽心章句上

④ 有关于孟子的成语

缘木求鱼 一天,孟子问齐宣王:“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能讲给我听听吗?”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继续问:“您吃着美味的食物,穿着轻暖的衣服,有艳丽的色彩可看,有美妙的音乐可听,还有奴仆听你差遣。您手下的臣子都在为你尽心工作,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答道:“当然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这么说,我就知道您的最大愿望了,您是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天下。不_,您的愿望想要实现,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惊讶地问:“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如果要实现君临天下的愿望,可能会引来灾祸呢!我问你,假定邹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取胜呢?” “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显然小国、弱国不可以与大国、强国为敌,海内的土地,方圆千里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还不如施仁政,把国家治理好更有用呢!” 孟子有“缘木求鱼”作比喻,讲明不能兴兵生战的道理。这不仅警醒了宣王,而且成了警示后世的哲理典故。 辨析 《刻舟求剑》仅仅是故事,是人编出来教育人的,而《缘木求鱼》就是有历史记载的实事了。两个故事总的说,是教育人们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仅凭主观愿望去处理事情。否则结果只能是失败。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

⑤ 《孟子》中的成语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注: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习俗,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语出《孟子·万章下》:“辞尊居卑,辞富居寡,恶乎宜乎,抱关击柝。”注:辞尊富者,安所宜乎,宜居抱关击柝监门之职也。柝,门关之也。本击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击木也。疏:抱关击柝之职,乃监门之木以警寇也。《荀子·荣辱》:“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集辞:抱关,门卒也。击柝,击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语出《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容斋三笔》卷第十五:“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如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也。’予读文子,其书有云:‘水之势胜火,一勺不能救一车之薪,金之势胜木,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块不能塞一河。’文子,周平王时人,孟氏之言,盖本于此。”

4、彼一时此一时:谓时虽有彼此之异,皆为圣贤出而名世之时,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注:彼前圣贤之出,是有时也,今此时亦是其一时也,五百年有王者兴,有兴王道者也,名世,次圣之才,物来能名正一世者,生于圣人之间也,七百有余岁,谓周家王迹始兴,大王文王以来,考验其时,则可有也。集疏:正义赵氏以彼一时,为前圣贤兴,王道之时,此即今也。此一时,为孟子之时。《汉书·东方朔传》:“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无,俯不怍于地。”清·薛雪《一瓢诗话》三四:“诗道之不幸也如此,尚欲不愧不怍,侈言于人曰:‘近体我薄为之,作诗庶几拟古。’”

6、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语出《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

7、不违农时:谓不违背农作物耕作的时间。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8、不屑教诲:谓不愿意去教导。语出《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9、不言而喻:谓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事的浅显者,不待言释已可晓悟。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晋书·应贞传》:“贻宴好会,不常厥数。神心所授,不言而喻。”

10、不虞之誉:谓所得名誉初非意料所及。语出《孟子·离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注:不度其将有名誉而得者,若尾生本与妇人期于梁下,不度水之卒至,遂至没溺,而获守信之誉。

⑥ 有关《孟子》的成语

成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孟子·离娄上》有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只是孟老夫子仅仅说了“无后为大”之不孝,对“三不孝”中的另外两种不孝没有直接点明。到了东汉时代一位叫赵岐的经学家才又为他做了补充。赵岐在《孟子注》中说:“于理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努力上进求得功名,用挣得的俸禄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没有后代,断绝了祭祀先祖的香火,这是第三种不孝,为最大不孝。 来源:文史博览

⑦ 出自《孟子》的成语

出自《孟子》的成语:
一、百世之师
释义: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示例:孟子把柳下惠和伯夷并称为百世之师,令人感叹的是师承先贤、亲承教化没有机会,实在是有原因的。
二、饿殍遍野
释义:殍:人饿死后的尸体。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形容老百姓因灾祸饥馑大批饿死的悲惨景象。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示例:玄武帝国九省十八郡,动乱不断,饿殍遍野,各地饥民纷纷揭竿而起,人皆为食。
三、敌众我寡
释义:敌方人数多;我方人数少。多形容双方对峙;众寡悬殊。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示例:虽然敌众我寡,他用的却是以少胜多的计谋取得了胜利。
四、泛滥成灾
释义:泛滥:江河湖泊的水四处溢出。指江河湖泊的水漫溢横流;造成灾害。也比喻有害的思想言行到处传播;成为祸患。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示例:我们要治理好黄河,以防洪水泛滥成灾。
五、负隅顽抗
释义:凭借险要地势;顽强抵抗。负:凭借;依仗;隅:山的角落。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
示例:最后牛元峰逃到镇东头的小寨里,指挥着一个多营负隅顽抗,死不投降。

⑧ 有关孟子的成语

出自《孟子》的成语有136条 太多了 就举几个列子

语焉不详——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修心养性——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
千变万化——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
始作俑者——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心有戚戚——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权衡轻重——权,然后知轻重。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尽力而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寡不敌众——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以德服人——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恻隐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舍我其谁——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为富不仁——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阳虎,阳货,鲁季氏家臣也。
天理不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守望相助——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长幼有序——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男女授受不亲——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好勇斗很——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
一介不取——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
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不言而喻——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一毛不拔——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天下无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百世之师——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有所不为——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自以为是——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匹夫之勇——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
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同流合污——同乎流流,合乎污世。
岌岌可危——天下殆者,岌岌乎。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流连忘返——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负隅顽抗——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

⑨ 关于孟子的成语

关于孟子的成语有:晬面盎背、丛雀渊鱼、鱼与熊掌、得道多助、齐东野语等。
一:晬面盎背[ zuì miàn àng bèi ]
1. 【解释】:指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貎,敦厚之态。指有德性者的仪态。
2. 【出自】: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译文: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
3.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道德修养到家。
二、丛雀渊鱼[ cóng què yuān yú ]
1. 【解释】: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
2. 【出自】: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译文: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3.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为政等。
三、鱼与熊掌[ yú yǔ xióng zhǎng ]
1. 【解释】:比喻俱为所欲,难于取舍之物。
2. 【出自】:语本《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四、得道多助[ dé dào ō zhù ]
1. 【解释】:指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
2. 【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3.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五、齐东野语[ qí dōng yě yǔ ]
1. 【解释】: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2. 【出自】:《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译文:这不是君子的话,是齐东野人的话。
3.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⑩ 有关孟子的成语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成语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 【求解驿站】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舆薪(yú xīn):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战国时的齐宣王想称霸。 一天,他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答道:“_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杀牛祭祀,您不忍心杀牛。有这回事吗?” 齐宣王回答:“有的。” 孟子说:“凭您这样的好心,可以一统天下了。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做,而在于您愿不愿意那样做。如果有人说‘我有力气能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但是举不起一根羽毛;我可以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细微的毛,但是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会相信吗?” 齐宣王立即回答道:“当然不相信!” 孟子说:“您如果对动物都能那样好心,却不能用好心来对待百姓,这也一样难以让人相信。一根羽毛之所以举不起,是不愿意举;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是因为不愿意去看。而百姓不能过上好日子,是您根本不关心的缘故,不是您能力的问题。您如果想称霸天下,那么就从爱护百姓开始吧!” 来源: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