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日本是如何走上法西斯道路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28
三十年代的日本,经历经济危机后,局面动荡不安。经济危机下,不少有识之士意图削减经费,并积极参与到国际裁军谈判。1930年,英美日法意缔结《伦敦条约》,艰难地达成裁军协议。会议前,日本希望取得对太平洋上的对手美国的相对均衡,但结果并不如人意。这引起了军部势力的反弹。
签署《伦敦条约》后的第一起事件是首相滨口雄幸遭遇暗杀,且仅仅发生在条约签署两天后的1930年11月14日,滨口虽逃过一死,内阁却由此混乱,有人将这起事件视为日本走向太平洋战争的一个起点。
暗杀的背后,是《伦敦条约》签署后的政治动荡,伦敦会议之后,日本枢密院和内阁就对签订与否各执一词,最后由元老西园寺公望介入才得以平息争执并签署条约。但分裂已经造成,军令部长加藤宽治、海相财部彪先后辞职,其后军令部还意图倒阁,经商藏相(藏相是日本财务大臣)遂划出3.74亿日元给海军,内阁批准这一提案之后,军令部的愤怒才得以暂时平息。

军国主义猖獗
1931年9月18日,陆军再次“独走”,发起“9·18”事变,时在任首相规里次郎尽管愤怒,但听闻可能发生政变后,不得不表示“同意出兵”。9月23日,内阁为这次军事行动拨款。4个月后,“12·8”事变爆发,海军开始介入。相对于陆军而言,海军自认为“稳重”,这与其大部分受过相对较高的教育密不可分,“12·8”事变之后,海军激进派乘风扶摇而上。
海外扩张势头加速,国内也动荡不安,日本民间和军界右翼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佛教法西斯组织“护法堂”和海军的部分激进派在1932年初制造了“血盟团事件”,先后刺杀了前藏香井上准之助以及支持犬养内阁的三井财阀头脑团琢磨。3月底,海军中尉中村义雄、古贺清治等意图刺杀首相,发动兵变。这年5月15日,76岁的首相犬养毅被刺身亡,但由于参与暴动的其余青壮派军官未能夺得警视厅、内大臣官邸和政友会本部等处,这次政变未遂,但犬养毅之死,有如以故狂风骇浪,尽管在此一年前滨口雄幸也被刺杀,但时滨口已然迫于军部压力卸任,犬养毅成了日本第一个被刺杀的在任首相。

九一八事变
裕仁天皇虽则黩武,但对举国震惊的“5·15”惨案同样感到不安,他找来了仅剩的元老西园寺公望,向他表示继任首相之人须得拥护宪法,反对法西斯。简单而言,便是由政党派而非军部之人组阁。但陆相向西园寺表示陆军将明确反对政党内阁。这一情况下,若由政党组新内阁,则陆军大臣甚有可能无人继任。
迫于压力,也鉴于滨口雄幸和犬养毅之死,西园寺向裕仁推荐前海军大臣斋藤实担任首相,以组成“中间内阁”,既非政党内阁,亦非军部控制的内阁。但军部的势力并未得到抑制,法西斯主义像熔岩似地开始上升,对新内阁不满的右翼人士依旧组织一次又一次的暗杀行动。
1932年7月,日本警视厅组织了一起暗杀前首相规礼次郎的阴谋;8月,右翼组织“神兵队”策划刺杀首相斋藤实,所幸警视厅及时发现,才避免了惨案的发生。次年7月,军部强硬派支持的右翼组织“大日本生产党”、“爱乡塾”等密谋刺杀所有的内阁重臣,并在政变成功后废黜甚至杀死裕仁天皇,改由亲法西斯的雍仁亲王继任天皇。警视厅抓捕其中44名恐怖分子后,因属“皇室内务”,未敢处理,将他们全部释放。
另一方面,从犬养毅被刺之后到1945年,政党内阁再未出现,军部为所欲为,日本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中越走越远,及至骇人听闻的“二二六事件”的爆发,军部势力更大,内阁有如傀儡。
二二六事件
1936年2月26日凌晨,日本东京。上千名兵士踏着积雪,手持枪械分赴各处。
这些兵士分别来自日本第三步兵联队、近卫师团第三近卫步兵联队以及第一师团第一步兵联队,他们这次行动的目的并非是演练,而是准备刺杀首相、内务省大臣、海军大将等军政要人,日本政坛仅剩的元老西园寺公望也在刺杀之列,原因是这些要人支持裁军或者亲英美。行动的第一步,是占领首相官邸和警视厅。
陵城5时,这些兵士控制了陆相官邸,占领霞关警视厅。占领陆相官邸的领头人访华要陆相出面谈判,后者表示身患重病,需要休息,要等天亮后起床了再谈判。
同一时间,惨案开始发生。一队士兵在中桥基明中尉带领下闯入藏相官邸,时藏想高桥是清尚在睡梦中,当场被乱刀砍死。杀人凶手随后向惊魂未定的高桥家属彬彬有礼地说:“抱歉,打扰你们休息了。”
另一路小分队在坂井直中尉的率领下冲入内大臣斋藤实官邸。此时77岁的斋藤实同样还在酣睡之中,凶手闯进时,被惊醒的老人还未反应过来就连中数弹,斋藤夫人挡住他之后,凶手将之拉开,继续开枪,身中数十单的斋藤实当场丧命。
与此同时,被杀的还有教育总监。其余几路分队则进展不顺,刺杀铃木贯太郎(曾任联合舰队司令)的士兵因敬重前者,只向铃木发了三枪。结果60岁的铃木在经过数日抢救后奇迹般被抢救过来。变乱发生时,首相冈田启介躲在洗澡间,其秘书松尾传臧冒充冈田,政变士兵将松尾杀死后,并未发现躲在洗澡间的冈田,后者在第二天下午逃出叛军占领的首相官邸。刺杀西园寺公望的任务,则因为西园寺的威望无人愿意下手,带队的坂垣中尉遂取消这次行动,另一路前往刺杀牧野伸显的士兵也因一时不忍令前者躲过一难。
2月26日天亮之后,政变士兵已经将东京主要报社占领,并四处张贴“尊皇讨奸”等告示。

打着尊皇讨奸旗号的政变士兵
早上6时,裕仁天皇召开紧急会议,并要求即刻平定这起叛乱。上午9时,川岛陆相经过和叛军的漫长谈判,终于获准觐见天皇,他进宫后向裕仁天皇转达了叛军的数条要求,其中包括罢免反皇道派(日本军界极端国粹主义者,发起政变的军人便属于皇道派)的书名大员等,裕仁听后震怒不已。
但陆军并未即时执行裕仁的镇压命令,甚或采取了观望态度。海军则及时掉军镇压,26日正午,联合舰队司令高桥三吉下令正在土佐冲演习的舰队分驻东京湾和大阪湾,将炮口对准了岸上的叛军阵地,海军陆战队则加强了岸上防卫措施。
但一直到了28日,军部才下令镇压,陆军次长发布《奉敕命令》,准备讨伐叛军,同时要求叛乱士兵即刻返回所属部队。
29日,叛军纷纷散去,这次政变才告一段落。尽管因为这起事件影响太大,军部也不得不采取比以往严厉的措施进行弹压,但结果是军部的势力开始重组,统制派(脱胎于皇道派,和皇道派对立,表示要以“合法手段”获取军部独裁地位,东条英机、岗村宁次皆属于这一派)彻底掌握了军部实权。
废约:走向战争深渊
另一方面,对外扩张不断,日本有如一头脱笼的猛虎,随时准备噬咬更多的人,当废除一战后签订的《五国海军条约》和《伦敦条约》后,这头猛虎彻底从牢笼里挣脱。
《五国条约》和《伦敦条约》的有效日期均为1936年12月31日,且当一国需要废约时,当提前两年告知缔约国。30年代起,新掌权的少壮派强硬分子,开始考虑撕毁华盛顿条约。1934年10月,日本外相向美国驻日大使格鲁表示将在年底要求废约。
年底,时任海军少将的山本五十六出席伦敦海军裁军会议预备会,山本心知日本国力和英美相比犹有不及,并不希望重启军备竞赛并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但日本国内废约的呼声已经无以压制。山本的目的仅有一个,那就是废约。
对日本来说,5:5:3的吨位比实在有伤面子——尽管这个国家在50年前不过是3等国家。但狂热并且狂妄中的日本军人,并不希望自己“低人一等”。这年年底,即伦敦会议期间,在神户展开的“帝国在乡军人会”中,日本陆军第4师团松本参谋的话最能反映日本人的这种心理,他提出的数点废约理由中就有一条表示:日本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将来也不会打败仗。这足以说明日本少壮派军人的狂妄。
1934年12月3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单方面废约的通告,12月29日,向美国递交该通告。由是,1936年12月31日之后,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再无效用,各国开始进入无条约状态,军备竞赛的无底洞再次开始。而日本,则倾尽全力,厉兵秣马,一步步走向战争的不归之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