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差异性给翻译带来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哪五个方面,请举例说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11-20
好高深的问题
第2个回答  2014-11-19
二、文化差异对翻译产生影响的几个方面
文化是语言活动的背景,而语言又是翻译的手段。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关注的仅仅是语言本身就很难有效地交流,因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对文化差异不了解或对于背景知识所知甚微就会导致很多问题。影响翻译质量的方面分类如下:
1.不同思维方式对翻译的影响
思维是语言的组成部分,而语言又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表现为不同的语言体系。当表达时间空间概念的时候这种差异极为明显。举例来说,当谈到具体地点和日期时,英语中的顺序是从小到大的,如“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英语翻译为“Xi’an Shanxi China”;再比如日期,中国人习惯年、月、日的顺序而西方则正相反。可见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能够对其语言产生影响。英语中重视的是通过词与词之问的安排体现其完整性,其修饰词常放在关键词后。如:something good(好事)things to be discussed(有待商议之事)。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英语中的倒装。我们知道有时逐字逐句的翻译并不可取,中文里没有冠词,另外代词介词和连词也很少应用。例如:
1)Original text:Don't hesitate to come when you needhelp.
Translation:你什么时候需要帮助,尽管来找我。(Inversion)
2)Original text: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Translation: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Adding connectives)
3) Original text: As it is late, you had better go home.
Translation:时间不早了,你该回家了。(Deleting connectives)
4)Original text:A camel is much inferior to an elephant.
Translation:骆驼的力气远不如大象。(Deleting articles)
要深入了解这些不同之处,我们就应该多注意倒装,句子结构等规律,这样才能够避免逐字翻译的生硬和尴尬。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牢记,翻译的目的并不是为翻译而翻译,其终极目的是为读者服务,所以只有读者认可的翻译才是好的翻译。
2.不同风俗习惯对翻译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中,不同国家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其特有的风俗习惯。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解释出与本国文化存在差异的风俗习惯,尽量忠于原文表达出文章的实际含义。比如在某些国家点头代表不同意,但翻译的时候如果翻译成“点头不同意”就会令人费解,所以按照通常的习惯译为“摇头不同意”就更容易被接受。另外颜色词也一直是中英互译中的难点。在西方白色代表着纯洁与忠诚,所以在婚礼上新娘往往身着白纱;但在中国却在葬礼上披麻带孝。中国传统的婚礼新娘通常穿红色旗袍以示喜庆,而在西方正相反,红色一直都是血腥与灾难的代表。有时有些句子可以直译,如as thin as rake.(骨瘦如柴)但有时这种做法却并不可取,如在“Fore.st Gump”中有这样一句“From that day on,we are like peas and carrots.”这里“Peas and Carrots”代表的就不是两种蔬菜而是形影不离。习俗在不同国家各有不同,它们拥有本民族所独有的习语、谚语和俚语,也正因为这种多样性对翻译者就提出了更高程度的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忠于原文,并根据读者群体和目标语言的特点使翻译尽量贴切生动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直译。
3.不同宗教信仰对翻译的影响
宗教文化是由人们宗教信仰的不同在宗教活动中随之产生的一系列文化,有很多谚语习语是与宗教有关的。在中国,儒家道家和佛教是对文化影响最深远的三大宗教,所以中国宗教文化的基础也由此构成。“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说法早已深入人心。而如“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翻译为英语就不能直译,因为西方人不理解我们的宗教信仰,
“When one wears fine clothes.he looks handsome and full of vigor.”就更容易被接受。与之不同的是,基督教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西方也有很多与基督相关的典故和谚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几乎所有的英语小说和杂志都存在大量与宗教相关的词句,尤其是来自圣经里的典故更是常见。这些典故对西方人来说耳熟能详而对中国人来说却会感觉不知所云。这就需要翻译者补充与宗教相关的知识,在这两种文化中架起一座桥梁。
4.历史典故对翻译的影响
历史典故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而由典故、习俗、神话、诗歌、书籍、音乐构成的文化更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只有对这些典故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举例来说,“meet one’S Waterloo”可翻译为“惨遭失败”如果直译为“碰到滑铁卢”就会让不了解这一典故的人感觉茫然。“I’ITI not Hamlet.”也是一样。如果对莎士比亚笔下的这个人物没有了解,不知道他是个对为父报仇犹豫不决的人的话,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已经不再犹豫了。”同样,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与典故有关的习语如“毛遂自荐”就可以翻译为“recommend oneself”;“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可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由此可见,熟识不同文化历史典故会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让我们的翻译更地道,更符合原文和读者的双重需要。
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必须关注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严复曾以“信达雅”三字囊括了翻译的精华所在,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根据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考虑到目标读者群的需要基础上尽可能忠于原文。离开了文化翻译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于翻译者来说,最正确的态度莫过于把中英文化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再辅以适当的翻译技巧,通过不断的努力使自己的翻译臻于完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