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病起书怀》原文及翻译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5

病起书怀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翻译及注释

翻译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著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注释 1病起:病愈。2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支离:憔悴;衰疲。3孤臣: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江干:江边;江岸。4忘忧:忘却忧虑。5阖(he )棺:指死亡,诗中意指:盖棺定论。6庙社:宗庙和社稷,以喻国家。7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和銮(luan):同「 和鸾 」。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8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9挑灯:拨动灯火,点灯。亦指在灯下。

病起书怀赏析

  《病起书怀》载于《剑南诗稿》,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著希望。

  首联「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颔联「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

  颈联「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在这里诗人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过大民众脱离战火,安乐昌盛。

  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病起书怀创作背景

  《病起书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位卑「句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赏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诗词作品: 病起书怀 诗词作者:【 宋代 】 陆游 诗词归类: 【古诗三百首】、【爱国】、【励志】、【忧国忧民】、【壮志难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