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二十九)(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唐代律诗兴起以后,诗歌有了严密的格律。不了解诗歌的形式格律,将影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谈不上更充分的欣赏。

诗体的分类是个复杂的问题,现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构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由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被称作新乐府诗。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以后四言诗就很少见了,通常只分五、七言,称“五古、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也称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的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汉魏六朝诗以五言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诗等。五言诗可举古诗十九首为例。四言诗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六言诗非常少见。乐府又有杂言,是说诗句的字数多寡不等,如《有所思》《上邪》等。杂言的乐府诗是很常见的。这对后人的古风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李白,他就喜欢写杂言的古风。

就语言形式说,汉魏六朝诗和散文的区别并不是很大。五言诗(或四言、七言)只有两点不同于散文:(一)每句字数一定;(二)押韵。至于杂言诗就更和散文相近,除了有韵之外,基本没有什么差别。随着骈体文的兴起,魏晋以后的诗多用对仗。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和谢朓的《远登三山还望京邑》都是对仗很多的,特别是前者,二十八句中有十八句用了对仗。但是这也不成为这个时期的语言特点,因为当时的散文,由于受到骈体文的影响,也喜用对仗。再说这个时期,诗用对仗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用对仗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不是形式格律上的固定要求。

从另一方面来说,多用口语词汇却是汉魏六朝诗的特点。乐府歌辞多数来自民间,口语词汇非常显著。例如:

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簪。《有所思》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有所思》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上山采蘼芜》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上山采蘼芜》

就是当时的文人作品,也是比较接近口语的。例如:

河汉清且浅,想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饮马长城窟行》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饮马长城窟行》

报书与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饮马长城窟行》

诗歌口语化,这是优良的传统。唐诗宋词都是循着这条路发展的。至于元曲,那就更加口语化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