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虚词用法大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07

一、唐代韩愈《师说》中的虚词: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故: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有时用“是故”“以故”。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译文: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3、或师焉,或不焉。

或: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有的”“有时”。 

译文: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4、生乎吾前。

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译文:生在我前面。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其闻道”作主语。

译文: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6、其皆出于此乎?

其:表测度。

译文:大概都出于这吧?

7、 犹且从师而问焉。

且: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译文: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

8、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也:助词,表示句中停顿,不译。

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则:连词,表示转折,译为“却、反而、然而”。

译文:(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二、战国时期荀子《劝学》中的虚词:

1、蟹六跪而二螯。

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译文: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4、吾尝终日而思矣。

而: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

5、輮使之然也。

然: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 

译文: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译文: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助词,表示各种语气,可以“了”“呢”“啊”或不译。

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

8、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