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饼怎么做又软又好吃窍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27
奶奶做的麦饼,又大又圆,好看更好吃,麦饼中还有一个心酸的故事

麦饼,是我们老家的一种小吃,家家户户都会做。端午节、元宵节都会做麦饼,有的地方大年三十早上做麦饼,分给本家的叔伯子侄们,吃麦饼都期望家人们平安幸福,阖家团团圆圆。

早些年,我妈不会做麦饼,在外婆家时都是外婆做的,嫁给我爸以后,逢年过节都是奶奶做麦饼给我们吃。

每一次奶奶做麦饼,都是自己独立完成,不需要任何人帮忙。那些年,非节日也舍不得做麦饼吃。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会做麦饼,而且都在中午。有些拮据的人家,一年就吃这一次麦饼。我记得那时候在上小学,家里也是只有端午节这天会做麦饼,其他时候都不会做。

后来,经济慢慢改善了,可以多吃几次。但是,奶奶说,用自己家里种的苦艾,焯过水剁碎,拌点豆腐,调好味做麦饼馅料,特别好吃。苦麻是家家户户都会种的蔬菜,确实爽口。家境宽裕后,馅料里还会加点肉,更好吃。不是逢年过节,也可以吃上麦饼。

奶奶做麦饼都在中午,而且是苦麻的旺季。一大早起来,去菜园子里剥下苦麻,洗干净,放锅里焯水(不焯水的话会苦)捞出来,再次去小溪边清洗。焯水时间不宜过长,不然苦麻会发黄,口感也会不好。

所以看到锅里水开了就放苦麻,看到锅里的苦麻卷在一起了,颜色变绿,就可以捞出来放进冷水里浸泡、散热。以前没有自来水,都要拿到小溪里去,几乎都是跑步,生怕热气把苦麻熏黄了。后来装上了自来水,可以把盛放苦麻的容器直接放在厨房的水池里,打开自来水浸泡就行,方便极了。

等到苦麻的温度降下来,捞出沥干,把苦麻用菜刀剁细碎,豆腐也捏碎和进苦麻中。如果有肉的,要把剁碎的苦麻放一边,等肉剁成泥状了,再把苦麻放进去,调味,最后放豆腐。到这里还没结束,需要把调制好的麦饼馅料揉成一个一个的实心圆球,一个馅料球可做一个麦饼,到此,这一步才算结束。

我们老家那边,不论是包子、饺子还是麦饼,只要是馅料,有肉的,都喜欢放点豆腐,觉得这样好吃。

之后就是面皮。面皮很简单,只是要看看当天的天气。天热可以晚一点揉面,天凉就要早一点,可以醒发一下。

和面、揉成面团,搓成长条,掰成剂子,擀成面皮,把准备好的馅料包进去。这是很像一个厚实的饼。但是奶奶说,这个饼上下两个面都要光滑,而且不能破皮,不然下一步麻烦。在厚实的饼上,奶奶盖上了一块白色的用自来水浸透又拧干的毛巾,这样不会发干。

我也试着做了一个,但是看着简单,做起来难。那面团在奶奶手里很听话,在我手里很糟糕。包上馅料后这里破,那里破,难看极了。奶奶在一边教着,但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实在太大,做了这么一个,我不敢再浪费了。

奶奶说,这面皮可有讲究,太硬太软都不好,一不小心就会破皮,那就难看了。等所有的饼都包好了,奶奶到灶下生火,然后回到灶上,把那些焯苦麻的水舀出,锅洗干净,倒上菜油预热。奶奶常年用土灶,焯苦艾用的也是土灶,所以这会儿收拾起来也方便。

菜油到一定温度,需要点时间,奶奶赶紧从毛巾下拿出一个厚饼,用擀面杖擀得薄薄的、圆圆的。

等锅里的那些泡泡消失了,奶奶就把菜油舀进一个碗里,锅里留下一点,把擀好的麦饼轻轻放进锅里,用勺子绕着麦饼浇一勺菜油,等麦饼一面金黄,翻个面,浇一圈油,等正反两面都成熟了,奶奶把麦饼从锅里用手提出,放进一个盘子里。

麦饼闻起来香香的,样子圆圆的,很像圆形的扇子,并且一点破皮都没有。麦饼看起来油油的,但是实际上放的油并不多,却能均匀地洒在麦饼的每一处,吃起来不油腻,这就是奶奶的手艺高超之处,我们由衷地佩服。

奶奶做麦饼,就是这么神奇。她不怕烫,全程用手。奶奶说,麦饼翻个时、起锅时,要用两只手放在麦饼的两边,一提就放到盘子里了,这样不会破。要是用锅铲,很容易破皮,那就不好看了。

她也不用人烧火,自己可以控制着火候,这样有数。奶奶说,这样灶上灶下,自己很有条理,宁可多洗几次手的。

从第一个麦饼做成时,奶奶就会叫我们开吃,我们说等奶奶全部做好了一起吃。但是奶奶说:“不行的,麦饼一定要现做现吃,那样做好,等全部做完,前面的冷了,可就不好吃了。”

所以,每一次奶奶做麦饼,都是她一个人忙上忙下,我们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坐等吃。等我一个个吃完,奶奶才完工,收拾好柴灶、砧板,最好拿一个麦饼自己吃。

每一次,奶奶都只吃一个。那时我可以吃两个,现在却只能吃一个。当时我就问奶奶:“我们小孩子都能吃两个麦饼,您怎么只吃一个?”奶奶说,在厨房忙乎了半天,也不是很饿,一个够了。

奶奶的这个手艺,还是小时候在那个夫家做童养媳时学的。我奶奶有两个夫家,一个是小时候的,后来新中国成立后童养媳得到解放,奶奶嫁给了我爷爷,那个夫家成了娘家。

当年奶奶在那户人家做家务,她的一手好厨艺就是那时候学的。做童养媳有太多身不由己。尤其是做这麦饼,一开始奶奶也是做不圆,但是那家的长辈是不允许的,做不好,打骂少不了,一个媳妇做不好这些,对那个年代的长辈来说,可是很丢人的事情,尽管那时候奶奶还是个孩子。

在那样的环境下,奶奶习惯了逆来顺受,顺那家长辈的意思,他们怎么要求就怎么做。就这样,奶奶学会了一手好本领,我们后辈有了口福。

对于童养媳这段历史,奶奶说得很少。有时候扯到她的娘家话题了,她会说她小时候是当童养媳长大的,眼睛里眼泪打转,但是她极力忍住,不让落泪。尽管每次都说,那户人家待她还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