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原来这样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从教很多年以来,我的语文课备的比较随意,上的也比较随意。使用人教版教材的那几年,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教材的编排内容比较随意,零散,无序,我就只好凭着自己的经验去教。有的时候,我也感觉到自己上的课像历史课,像科学课,像思品课,有的时候又觉得自己讲的东西太深,孩子们也听不懂。更可悲的是,对于孩子们语文能力的提升没有多大帮助。那个时候,我就常常渴望能有优秀的前辈给我指导,让我的教学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进入了新网师后,我发现了好多优秀而且努力的老师。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很多作品,我意识到了不求“高效”,但求“有效”;明白了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又可操作。单从教学设计这一块,我就获益匪浅。开学以来,我们欣赏了三次的教学设计。每次的教学设计讲解,我都有很大的收获。尤其是教学设计前面有一栏——教材分析,以前的我总是将教学内容和教材分析混为一谈,将教学内容写在了教材分析一栏就草草结束了。从来都没有细想过教材分析到底该怎么写,写什么。拜读了语文研课群里屈小娥老师的教学设计,我真的大开眼界。原来教材分析是这样写的。

屈老师说“教材分析需要关注两个点:一个是顶点,就是我们要达到的位置,一个是起点,即我们的教材,也就是我们所站立的位置。”对应自己以前写的教材分析,我就明白了。原来以前的我在教材分析栏内写的只是教材分析的一部分——教材。我所分析的甚至连一个“起点”都算不上,更何况我还缺少那个“顶点”分析。看来,每次上课前,我的准备是很不充分的,我的教材分析当中还应该分析通过这课的学习,孩子们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也就是通过学习,孩子们该达到一个怎样的“顶点”才行。

屈老师说“教材分析也要设计双线路径,也要分析出如何从起点去到达顶点。”回顾这两年使用统编版教材以来,确实感觉到了新教材特别好用。统编版教材采用“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双线组织编排,教材衔接过渡也很紧密。事实上,这两条线当中,一条就是教材,就是我们的“起点”,一条就是目标,也就是我们要达到的“顶点”。我所理解的起点,就是从教材中学什么。我所理解的目标就是通过学习,我们要形成怎样的能力。以后,我们在做教材分析时,也应该按照教材编排的双线路径来。依照我的理解来看,也就是在做教材分析时,我们要了解课程标准对这个年段的要求,要梳理出小学阶段所有关于这个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前后勾连,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来看待文本。这大概就是一种长远意识吧。统编本教材对这个要素和主题的编排是循序渐进的,只有这样梳理,我们才能对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合适的年段交给孩子们在该年段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

最近,看到好多优秀的老师,看到他们对教材做的那么透彻的分析,让我自惭形秽。我告诉自己,慢慢来吧。只要努力学,一点一点进步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