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的作品选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0

《徐霞客游记》之文美、景奇、质实。满清四库出,古书亡。
其中的《游恒山日记》体现了《徐霞客游记》的风格特点。写于崇祯六年(1633年)八月十二日,原文记述初十日、十一日两天游北岳所观。现行教材删去初十日所游之内容,又删十一日记游中关于北岳山麓三重山脉的描写及飞石窟的传说故事两处。窥一斑而观全豹。《游恒山日记》按游览进程,逐步深入,用生动的形象和极为经济的笔墨添上细部,真实地展现了北岳的全景全貌。
记游之作,基本要求有三:一是叙写有序,不可错了方位;二是状物有神,不可忽视特征;三是行文有变,不可人云亦云。《游恒山日记》中,作者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一步一步地叙写了游历全程;以独具慧眼的概括力,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各风景点的景物特点;以简练生动、富于节奏感的语言,完美地表述了叙写内容。
文章开篇,在描写了“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的气候环境之后,点出登山的方向----“面东而上”,叙写初登时的地貌特点“土冈浅阜”和登山之初的感受“无攀跻劳”。紧接着,写登山所见和登山所感,步步引人入胜。登山游览途中,按里程标出一个个风景点,简括准确地勾画出景物或地形的特征。“一里转北”处,“山皆煤炭”,浅表“可得”。这既是地貌特点,又是科学考察的成果。“又一里”处,是“望仙亭”,“土石皆赤,虬松离立”,奇特的地质特点形成了此处的独特景观。“又三里”处,“名虎风口”,“崖石渐起,松影筛树”,自此始,北岳陡峻的地形特点逐步呈现出来。再行“三里”,是“朔方第一山”桀坊,“官廨厨井俱备”,很明显,这是历代登岳游人憩息之所。沿“坊右”东向而上,有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依次而现。北岳殿是著名胜迹,其特点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云级插天,穹碑森立”。在此,既看到了古代人民开辟登岳通道的鬼斧神工,又欣赏到历代文人墨客登岳遗留的艺术珍品。“殿右”的“会仙台”,“石窟为室,群仙环列”,呈现出道教圣地的神秘气氛。绕过岳殿东上,顺“登顶间道”行“二里”至“危崖”,但见“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一幅人迹罕至的景象。登山所见,依此而叙,景观迷人,特征突出。在写景同时,作者巧妙穿插抒写登山所感。北岳巍峨,自虎风口至会仙台,“石路萦回”,游览者必须“循崖乘峭而上”,登岳之难,显而易见。从岳殿东上登顶,过断崖,走间道,游者要“解衣攀蹑”,路险人疲,令读者汗颜。至危崖,“仰望绝顶,犹桀然天半”,非心雄气壮之士必然忘而生畏,至此却步。满山荆棘,“钩衣刺领,攀践辄断”,叫人有劲使不出,令人心烦,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就会功亏一篑。只有“鼓勇而上”,才能登临绝顶,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所见生所感,所感烘所见,高超的表达技巧产生了相形益彰的艺术效果。
文章的关键部分,是岳顶之观。犹如全景拍摄,作者按方位、按空间的远近位置,描写了岳顶鸟瞰图景。北向而望,“崩崖乱坠,杂树密翳”,山势奇陡,树生石缝,恒山之奇生动的展现于作者笔下。地理学家的敏锐目光,捕捉了恒山独特的地貌特点:“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因为“北向俱石”,所以“树皆在北”。北向远望,山麓是浑源州城,再远,“隔山一重,苍茫无际”。由近而远,读者目光依作者文笔所指,从恒山延伸,投向无限的空间。向南远望,龙泉如帷,向西远望,五台挺拔,两山清秀奇丽,与北岳相伴。近看,龙山横亘西面,其支峰往东伸展,与恒山相连,状如“比肩连袂,下扼沙漠”。神奇的相象,比拟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北岳雄伟险要的地势特点。绝顶远眺,雄视四方,以岳顶为基点,从宏观上建立观察坐标系,展现在作者笔下的,是恒山的自然风貌和众多山系勾连辉映的奇形伟势,绝无云车仙影、虚无缥缈的不实之词,平实真切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崇尚科学、尊重自然的记游态度。
文章结尾,叙写下山所见,照应前文,有回环往复之妙。从西峰下山,寻先前上山之路,茫茫眩目,望而却步。北岳高峻,在此再现一笔,又照应了先前登山之不易。山高路险惊难下,忽遇山中识径人。经指点,从东南松柏间望见寝宫后面的高崖,因而得路。往南经过松柏林,见其树木异常高大。从岳顶远看,“如蒜叶草茎”,谁知到此,竟然“合抱参天”,比虎风口的树木要大好多倍。深山藏巨木,北岳的林业资源记载于作者笔下。从悬崖缝隙径直而下,到达飞石窟,作者结束了艰难攀蹑、富于收获的登顶之行。登山难,下山亦难,不识路径的小插曲,使文章趣味横生,令人为北岳的险绝惊叹不已。虽平实而叙,不事渲染,而字里行间藏玄隐密,使人叹绝。
奇文赏心悦目,除全方位多角度叙写的结构而外,还在于遣词准确生动传神。文章多用四字短语,状物绘景,叙程述感,富于节奏感。景物美,结构美,语言亦美。作者很少选用现成词语,而是根据己所亲见,以其独具智慧的构词方式来进行表述描写,形成独特风格。科学考察与勘查的结果,借助完美的语言形式记载下来,徐宏祖集科学家与文学家的才华于一身,对地理地质的科学探索,做出了贡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