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异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3

1. 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陆绩怀橘》阅读答案附翻译

原文: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其父康,曾为庐江太守,与袁术交好。绩年六,于九江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下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今人席间怀果,欲娱其儿。夫一样怀归,盍易爱子之心以爱亲。奇哉陆郎,可以为法矣。

1.用"/"划分下边句子节奏。

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

2.翻译: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这橘子甘甜,想要装到怀里送给母亲。

3.请评价"陆绩怀橘"的行为。

陆绩小时候就知道孝敬母亲,顾念母亲,难能可贵。

翻译:

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人。他的父亲名叫陆康,曾经做过庐江地方的知府,和袁术关系很好。陆绩六岁那年,在九江见到袁术,袁术叫人拿了橘子给他吃。陆绩偷藏三只,临走告辞袁术,橘子掉在地上。袁术笑着说:“陆郎做客却带着橘子,为什么呢?”陆绩跪着回答说:“是橘子甜,想拿回去给母亲吃!”袁术说:“陆郎这么小就知道孝顺,长大后必然成大才!”袁术感到惊奇,后来常常称道此事。

现在有人在席间在怀里藏果,想逗弄小孩。同样藏到怀里回去,为什么不把爱孩子的心转化爱父母的爱心呢。奇才呀陆郎,可以作为典范了。

启发与借鉴:

孝心是要从小培养的。陆绩六岁就知道把橘子让给母亲品尝,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已埋下“孝”的种子。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父母,爱护父母直至赡养父母,既是小辈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这种道德观要从小培养。

2. 读古诗词和古文时需要读古音吗(异读、入声字情况)

楼主的治学态度很严谨哦~~~现代汉语的语音和上古及中古汉语(也就是所谓的古汉语)的语音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变化就是”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了。简单一些讲就是: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种声调,而古代有平上去入四种,其中又细分了阴阳;而古代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那些入声字变成了其他的声调。

在诗词创作的时候,会遵守很多的规则,例如押韵等等。对于那些入声字,一般采用牢记,运用的方法。就是说书写的时候严格按韵书和押韵规则来,以求合乎平仄。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就不需要了。针对古文的诵读,因为要推广普通话,所以还是学校(尤其是初高中)按普通话的读音来。但是在现代仍然可以发出古音的情况下,就按古音来。没有办法发出来的入声字其实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这和通假字的情况不太一样。楼主提出的问题其实是语音流变,是一个历时语言学的问题,不研究这方面,也不必深究。而通假字则是用字的问题,是文字学和文学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了解文章的意思,所以才会尽量采用原来的读音。

3. 破音异读举例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 亚 破音异读举例【篇一:破音异读举例】多音字我们学习文言文也会遇到多音字,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叫做“异读”。

人教版全国高中语文课本把文言文的异读分为三类: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这种分类反映了异读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准确地诵读文言文。

这启示我们:对白话文中的多音字,也可以用分类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笔者将中的六百多个多音字进行了整理归类,并付诸教学实践,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这六百多个多音字可以分为六类。1、词性不同、词义不同、读音也不同。

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例如:zh??ng(动词)生长成长长知识的de(助词)谁的书我的祖国以上列举的六个字中,前四个字词性不同时,读音也不同;后两个字词性相同,但词义不同,因而读音也不同。

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异读”,在白话文中没有人给它冠以这个名称。在六百多个多音字中,这种类型的多音字约有五百个,掌握了这种类型的多音多义字,就意味着掌握了大多数的多音字。

这类多音字的数量虽大,但由于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只要认真加以比较,它不同的读音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2、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代而形成了多音字。

例如: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只有极少部分在白话文中继续使用,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中学生,掌握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并不困难。5。

4. 异读字的种类

文言文异读字有四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外族语言异读。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我、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例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 hán”,而不要读为“kě hàn”。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语言的约定俗成性,有些古音,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被废除了,并得到了大家人认可。如“叶公好龙”的“叶”是姓,古音读“shè”,由于大多数人都把它读作“yè”,现在已经读为“yè”了。作为地名和姓氏的“费”,古音读“bì”,但现在人们都把它读作“fèi”。对于这类字,要根据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的《普通话异读审音表》的规定,凡是时令废除古音的字,一律要读今音。 文言文中,有些来自外族语言的国名、人名、姓氏名等,有时读音较为特殊。例如:“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汉书·张骞传》)此句中“大宛”是古西域的国名,“宛”读作yuān。在“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一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则应读为“kè hán”,而不能读为“kě hàn”。

5. 如何识别文白异读

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书音、文言音、字音;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在中国地区,吴语、闽语的文白异读现象最为频繁复杂。

【简介】

在一些方言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中、不同的用途时有着不同的读法,如客家话里,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生”字单用表示“生娩”或表示“活着”的时候读作 [sen1],而在固定的词中却读作 [sang1],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文白异读,前者是白读,后者是文读。 文白异读和多音字是两个概念。文白异读是指一个汉字由于受到不同时期、不同方言的影响,在该方言中,读书和平时说话的发音不同;而多音字则是同一字由於不同意义或不同来源等而有不同的读音,它和方言没有关系。

【起源】

文白异读中的文读是用方言的音系模拟标准音,白读是方言土音。所以文白异读最普遍的特点是,文读一般比较接近官方标准语言。由於不同历史时期汉字标准音不同,文读大致分两种情况:一、古代以《广韵》为标准音,方言模拟《广韵》的发音作为文读音,官话区的文白异读多为此种情况,闽南语的文读也是保留唐朝官话语音。二、元代以来以北方官话作为通用音,南方方言模拟官话的发音作为文读音,比如上海话中“大衣”的“大”念做 [da],是文读,接近普通话;“大人”的“大”念做 [du],是白读。第二种情况导致了北方方言文白异读的现象较少,而南方方言则较多。 更精确的说法是,一种「方言」之内的「白读层」与「文读层」通常代表该语言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中接触当时代某种汉语(通常来自北方)的读音,从而像地层一样有所积淀而并存。例如闽南语原本保留三国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汉字读音,成为该语言的「白读层」;至唐代以后又引进新一套可能与当时官话类似的读音,便形成该语言的「文读层」。

另外,一般来说,方言固有语词、日常生活上常用的动作、器物、语法功能词多是白读,借自于古代文言文、官话或现代华语(普通话)以及其他不同「方言」的词、科学术语、成语、专有名词、姓名等则多是文读。

而在不同的人群中,文白异读的现象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年轻人、教育水平高的人、会说普通话的人更多使用文读。在不同的环境中,文白异读也不一样。正式场合多用文读,日常生活则多用白读。但是,两者实是担负该语言当中不同的功能,习惯用白读音读出的固有语词并不适合改用文读音代换;习惯用文读音读出的借词也无法改用白读音。因此不应当将文读音与白读音赋予不同的文化评价,而应当同等地视为该语言不可或缺的两套汉字读音;并且也不宜为了「标准化」或「优雅化」某种语言起见而强迫将固有语词全部改用文读音发出。

详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