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的魅力为什么会这么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10-11
是因为甲骨文上面有很多的东西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这些东西可以让我们了解很多历史故事。
第2个回答  2021-10-11
甲骨文承载了历史的印记。甲骨文对考古甚有作用。甲骨文的形体甚好看。甲骨文的历史甚悠久。甲骨文是中国的文化遗产。
第3个回答  2021-10-11
甲骨文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字体也非常的形象,表达的也非常的真实,所以才会受到大家喜欢。
第4个回答  2021-10-10

“一片甲骨惊天下”,出自郭沫若的诗句“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

“一片甲骨惊世界”,是因为甲骨文经过考古研究,发现是记录商朝人占卜活动的文字,从而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前推了一千年,进入殷商时期。甲骨文同时也符合了世界文明必须有文字的标准,因而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世界性遗产。

甲骨又称龙骨,在没有被发现是承载文字之前是用来作药的,其功效是止血生肌,因此在普通人家也常有出现,作为外伤的特效药。当然大部分是没有文字,只是单纯的兽骨。

清朝时在河南安阳市小屯村,当地农民挖出了龙骨,并将其辗成粉敷在无钱医治的脓疮上,神奇地发现甲骨粉末吸干了脓水,疮口后来结疤脱落,一身脓疮不治而愈,因而把有止血功效的龙骨卖给了药铺,作为治疗外伤的龙骨也开始进入普通民众家。

清末光绪二十五年秋,时任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由于患了疟疾,命人从达仁堂买了一服中药,无意中发现了入药的龙骨上有一些特殊的符号。

王懿荣是清朝晚期优秀的学者,有名的金石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考古学家,出于考古的敏锐觉察力觉得龙骨不一般,因而对龙骨产生了兴趣并仔细观察起来。

这些特殊符号不象是刻痕,或者是岁月侵蚀出的自然形状,反而像古代文字,但又非大篆、小篆,考古意识让王懿荣一下子兴奋了,这可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于是从药铺把有刻痕的龙骨全买回了家,并开始从各地陆续收购龙骨,总计1500多片。

有了原料,王懿荣开始钻研和比对这些刻痕,一些简单的文字,如雨、日、山、水首先被确认;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文字的熟知度提高,商朝君王的名字开始频频出现,由此王懿荣作了论断:这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代文字!

于此甲骨文现世,其上文字记载开启了今人与殷商的隔空对话,王懿荣也被尊称为“甲骨文之父”,而郭沫若更是写下了“一片甲骨惊世界”,来肯定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贡献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甲骨文是记载殷商时期开始的比较成熟、系统的文字,为中华民族文字起源提供了翔实证据,从而使消逝了三千年的岁月变得鲜活起来,成汤伐桀、武丁拜相、商纣淫乱等传说不再是飘渺的,而是一段段真实发生过的历史。

如果商朝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文字,那么文字起源便不该止步商朝,而该前溯,追寻到更为波澜壮阔的前朝。事实上,文字史在考古学下早已有所发现,因为存在争议而不能得到肯定。贾湖遗址刻符,是1962年河南舞阳发现贾湖遗址挖掘出来的类文字,距今约8000余年,比甲骨文还早4500余年。

这些刻符存在较大争议,是文字还是符号?文字代表着文化的传承史,是民族依存的根,将为民族发展史提供无可争议的证据。根据考古学者的对比研究得出一些论断。

贾湖遗址部分刻符刻在龟甲上,与甲骨文同出一脉。贾湖刻符书写风格与甲骨文一致,先横后竖,由上而下。贾湖刻符结构符合汉字形状的特征。

由于贾湖遗址出土的刻符太少,为考古学研究提供的证据相对薄弱,因此存在争议,而后来安徽的双墩遗址出土了630个刻符,有力地在印证贾湖遗址刻符的文字性概率。

双墩遗址距今7000余年,出土的630个刻符极为罕见,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具备了原始文字的特性,是汉文字的起源之一,这也得到了国内学者的普遍肯定。

1953年,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钵上,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该遗址距今有6000—6700多年。1973年,在南通青墩遗址中出土的许多麋鹿角化石上,发现了众多刻符,经过各学界的研究后认定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比殷墟甲骨文还早2000多年,是易学起源的初始符号。

这些刻符,由于认知不够,时间太过久远,存在较大争议,但5000年左右类似的发现,如骨刻文、山西陶寺朱文、夏代水书等,已经同成熟的甲骨文极为相似,因此普遍学者认为这是文字,是甲骨文的雏形,是文字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