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五次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8
(一)洋务运动——近代化探索的开端
1.背景: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陷入内外交困的困境。
2.时间:19世纪60至90年代。
3.派别、人物:地主阶级洋务派,如恭亲王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4.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化军事和经济发展,摆脱困境,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5.口号: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自强)。
6.主要活动:
- 前期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 后期开办近代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 筹划海防,建立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 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
7.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
8.评价:
- 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 局限性: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引导至资本主义。
- 积极作用: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企业生产,培养技术力量,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
9.启示:洋务运动表明,仅靠技术引进无法使中国富强,需变革封建制度。
(二)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2.派别、人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3.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朝统治。
4.性质: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5.过程:
- 序幕:公车上书。
- 发展: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
- 高潮:百日维新,颁布变法法令。
- 结果:戊戌政变,维新派被镇压,变法失败。
6.意义: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传播新思想。
7.失败原因:维新派力量薄弱,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未发动群众。
8.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维新派无法领导走向富强。
(三)辛亥革命
1.背景:《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2.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孙中山为首。
3.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5.过程:
- 兴起:孙中山建立兴中会。
- 发展: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三民主义。
- 高潮: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 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辛亥革命失败。
6.评价: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深入人心。
7.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革命派无法领导胜利。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
1.时间:1919年至1949年。
2.领导者: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
3.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4.意义:经过28年奋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详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