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2
巴以冲突的直接起因可以追溯到犹太人的复国运动,随后以色列的建立以及多次对巴勒斯坦人的驱逐,这些行为逐渐加剧了民族矛盾。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两个民族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拥有主权,都将同一城市视为宗教圣地,这为冲突注入了强烈的情感和宗教力量,使得解决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犹太人的建国和驱逐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为一族之怨的释放,但其表现出的强硬和蛮横却为问题的解决埋下了祸根。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20世纪前后,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区。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人在沿海建立了国家。希伯来各部落随后迁入并定居。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了希伯来王国,后遭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占领。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大部分犹太人流亡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的迁入和与当地土著的同化,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基础。犹太人的历史,至少是他们所认为的事实,显示出他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也是一个克服灾难的民族。然而,他们近代的遭遇似乎比《圣经》中所记载的大灾难还要悲惨,这可能是他们另一个考验的开始。
1920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仍由英国委任统治。19世纪末,犹太复国运动者策动下,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英、美支持下,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结束英国委任统治后建立犹太国(约1.52万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国(约1.15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国际化。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后,推行扩张主义政策,于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四次对阿拉伯国家发动大规模战争。100多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1969年,阿拉法特担任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国签署戴维营协议,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获得有限自治权,巴解组织拒绝接受自治。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宣言明确巴勒斯坦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的第181号决议(分治决议)。巴勒斯坦的边界问题留待以后通过谈判解决。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谴责恐怖主义。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和巴解组织签署和平协定,提出巴勒斯坦自治计划。1994年5月4日,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在开罗签署关于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的协议,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同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结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
巴以冲突的核心在于圣殿山。耶路撒冷圣殿山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犹太教经典中记载,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圣殿山是耶路撒冷的核心。耶路撒冷圣殿山历经沧桑,已成为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巴以半个多世纪的流血冲突,最大的症结就在于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争夺的根源和焦点,则集中在圣殿山的归属。2000年,沙龙闯入圣殿山,引发持续至今的巴以冲突。圣殿山每一砖瓦都承载着故事和历史,对于犹太人和穆斯林来说,圣殿山已深植于他们的心灵。然而,这种圣迹的重叠也转化为宗教的纷争和历史的积怨,使得这块面积不足0.135平方公里的地方,承载了太多的仇恨和血泪。在圣殿山,巴以双方不时爆发激烈的冲突,因为这是他们各自的圣地。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于这座占据民族心理中心地位的圣殿山,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不愿意相让。在西墙,犹太人将其视为最神圣的地方,是古国不灭、民族长存的象征。许多犹太人对当年巴勒斯坦人阻止他们到“哭墙”祈祷耿耿于怀。这种情况直到1967年“六日战争”后才结束。结果是以色列以武力占领了整个东耶路撒冷。第二天,拉比和将领们赶往西墙,抚墙放声痛哭。许多犹太人因此坚持,以色列决不能放弃圣殿山。2000年9月,沙龙穿过西墙上方的一个小门,进入阿克萨清真寺,以此宣示犹太人与圣殿山的宗教关系。此举激怒了巴勒斯坦人,成为一直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圣殿山从此更加喧嚣。时常犹太人在西墙边祈祷,巴勒斯坦人则借助地理之便向下投掷石块,然后是以军警的介入,向巴勒斯坦人开枪甚至闯入清真寺抓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