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本思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5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每天一篇名家散文/随笔/经典短篇/语录,涵养心性,变化气质。

文|袁曦 编辑|舒生
二、苏格拉底的基本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哲学的意义在于其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他主张研究的重点是人本身和社会,开创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在西方人的生活领域竖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宫殿。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追求,却显示了人类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从此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希腊哲学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一)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反对智者的相对主义,认为客观真理是存在的,追求真理不能外求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苏格拉底哲学的重大意义在于他是第一次真正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揭示了人不能真正认识自我就不能很好的认识世界这一深刻内涵。[5] 因此,古罗马时期著名思想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6]

“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太阳神庙门楣上的一句铭言。苏格拉底把它作为自己哲学的左右铭。“认识人自己”对苏格拉底来说有两重含义:一是他认为,人不能徒劳的去研究自然,把握自然是神的职责,人的智慧在神面前是毫无价值的,人只能认识人自己。二、在苏格拉底看来,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德性),即认识人自己的本性,也就是人的理性,也即我知道什么、我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

“那些认识自己的人知道什么对自己合适,能够分辨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而且由于自己懂得的事情,就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从繁荣昌盛;不做自己不懂得的事情就不至于犯错误,从而避免祸患。[7]

苏格拉底的认识论实际上是抬高理性,并承认他的巨大能量,因此,“认识你自己”在欧洲思想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二)知识即美德

苏格拉底时代的希腊城邦,智者学派的思想比较兴盛,人们都贪图无节制的个人自由和个人享受,造成社会公德缺失,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于是,苏格拉底开始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希望重建城邦公德,挽救日益衰颓的城邦制度。倡导人应该具备美好的道德(德性),“神把德性平均分配给每个人,使人人都具有德性,但是说人人都有德性,并非指现实的拥有,而潜在的拥有。……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8](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所以德性的实现有赖于知识。于是他进一步提出“美德即知识”。具体的说,即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

在苏格拉底看来任何具体的行为本身并不构成美德,因为同一行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会有不同的首先含义。但是美德本身不会因每一种具体善行的相对性而失去它的普遍性意义。相反一种善行中所以是善行,是因为它分有美德的概念。只有这种关于一般的善的概念的知识才是美德。这样就使美德具有客观规定性,从而否定了智者的相对主义。评判一种行为是否是善,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对这种行为的正确认知,无意中做出的善行称不上有美德。由于一切善的东西都是对人有益的,一切恶的东西都是有害的,而人不会自己害自己,所以无人有意作恶,做恶都是出于无知。所以又得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的结论。

未完待续
第2个回答  2020-10-05
哲学即秩序美
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的学科,一般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总是:从感知具体到理知抽象、再合而理知抽象性的具体。“理知抽象性的具体”就是通常所说的“智慧”或“哲知”。进一步地各种哲知形成了理论系统就产生了“哲学”或称“智慧之学”。用范畴式表达这一过程就是:哲知{感知/理知},体系{个体/关系};哲学{哲知/体系}。
其按其词源有“追寻智慧”的意思。“哲”起源很早,其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哲学家们对哲学的定义
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这争议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兴趣而改变着。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
外国哲学家对哲学的理解与定义
1、罗素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罗素认为)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2、柏拉图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它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关于万物的生成。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
4、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小逻辑》
5、诺瓦利斯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1771—1801)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6、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科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