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为人师文言文钟弱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2

1. 钟弱翁好为人师翻译

宋朝的钟弱翁,是某一个地方的县令.自认为自己的字写得很好.所以特别喜欢贬低别人的字,每到一个地方,看到自己觉得不好的字,总喜欢取而代之.其实他自己的字又写得不怎么样.一次他路过一个山寺,那里有壮丽的楼阁.钟弱翁和下人站在下面,看匾额上的文字,上面写着"定惠之阁",旁边的题名已经看不清楚了. 弱翁说,这幅字可真是写得不怎么样!叫寺僧拿梯取下来准备换上自己写的,可擦拭后一看,却发现是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弱翁忙改口说:"这么好的字,怎么不用石碑刻下来流传后世呢?"听到这件事的人无不把这当做一个笑柄 。

2. 钟弱翁好为人师翻译

钟弱翁(就是钟离权,字弱翁,奸臣)每到一地方,都喜欢贬低那里榜额上的字画,总是要把那些字画消除掉,(想一些新的东西,自己拟名为他们重新书写),但是写的实在不够(好?工整?),人们都饱受其害.

他曾经路过庐陵的一个山中寺庙,那有一个很壮丽的高高阁楼.(钟弱翁和下人就一起过去站在下面),看塔的榜文,榜文上写着"定惠之阁",而旁边的题字人的名字看不清楚.

弱翁就肆意的说榜文的缺点,还叫一个寺僧拿来梯子取下榜文来看,可他擦拭后靠近仔细一看,却发现是鲁国颜真卿书写的,弱翁就说:"像这样的字画,怎么能不刻一个石碑?"就命令为字刻石碑,他手下的服侍的人把这当做一个笑柄 .

3.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及含义】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

4. 明史刘显的原文和翻译.==、

我从别的地方找的,不知道是否对你有用.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浙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破贼宁波、温州.浙东平,继光进秩三等.闽、广贼流入江西.总督胡宗宪檄继光援.击破之上坊巢,贼奔建宁.继光还浙江.明年,倭大举犯福建.自温州来者,合福宁、连江诸倭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者,合福清、长乐诸倭攻陷玄钟所,延及龙严、松溪、大田、古田、莆田.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抵福清,遇倭自东营澳登陆,击斩二百人.而刘显亦屡破贼.闽宿寇几尽.于是继光至福州饮至,勒石平远台.及继光还浙后,新倭至者日益众,围兴化城匝月.会显遣卒八人赍书城中,衣刺“天兵”二字.贼杀而衣其衣,绐守将得人,夜斩关延贼.副使翁时器、参将毕高走免,通判奚世亮摄府事,遇害,焚掠一空.留两月,破平海卫,据之.初,兴化告急,时帝已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继光副之.及城陷,刘显军少,壁城下不敢击.大猷亦不欲攻,需大军合以困之.四十二年四月,继光将浙兵至.于是巡抚谭纶令将中军,显左,大猷右,合攻贼于平海.继光先登,左右军继之,斩级二千二百,还被掠者三千人.纶上功,继光首,显、大猷次之.帝为告谢郊庙,大行叙赉.继光先以横屿功,进署都督佥事,及是进都督同知,世荫千户,遂代大猷为总兵官.明年二月,倭余党复纠新倭万余,围仙游三日.继光击败之城下,又追败之王仓坪,斩首数百级,余多坠崖谷死,存者数千奔据漳浦蔡丕岭.继光分五哨,身持短兵缘崖上,俘斩数百人,余贼遂掠渔舟出海去.久之,倭自浙犯福宁,继光督参将李超等击败之.乘胜追永宁贼,斩馘三百有奇.寻与大猷击走吴平于南澳,遂击平余孽之未下者.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奠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部议独用继光,乃召为神机营副将.会谭纶督师辽、蓟,乃集步兵三万,征浙兵三千,请专属继光训练.帝可之.二年五月命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至镇,上疏言:蓟门之兵,虽多亦少.其原有七营军不习戎事,而好末技,壮者役将门,老弱仅充伍,一也.边塞逶迄,绝鲜邮置,使客络释,日事将迎,参游为驿使,营垒皆传舍,二也.寇至,则调遣无法,远道赴期,卒毙马僵,三也.守塞之卒约束不明,行伍不整,四也.临阵马军不用马,而反用步,五也.家丁盛而军心离,六也.乘障卒不择冲缓,备多力分,七也.七害不除,边备曷修?而又有士卒不练之失六,虽练无益之弊四.何谓不练?夫边所藉惟兵,兵所藉惟将;今恩威号令不足服其心,分数形名不足齐其力,缓急难使,一也.有火器不能用,二也.弃土著不练,三也.诸镇入卫之兵,嫌非统属,漫无纪律,四也.班军民兵数盈四万,人各一心,五也.练兵之要在先练将.今注意武科,多方保举似矣,但此选将之事,非练将之道,六也.何谓虽练无益?今一营之卒,为炮手者常十也.不知兵法五兵迭用,当长以卫短,短以救长,一也.三军之士各专其艺,金鼓旗帜,何所不蓄?今皆置不用,二也.弓矢之力不强于寇,而欲藉以制胜,三也.教练之法,自有正门.美观则不实用,实用则不美观,而今悉无其实,四也.臣又闻兵形象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胜.蓟之地有三.平原广陌,内地百里以南之形也.半险半易,近边之形也.山谷仄隘,林薄蓊翳,边外之形也.寇入平原,利车战.在近边,利马战.在边外,利步战.三者迭用,乃可制胜.今边兵惟习马耳,未娴山战、林战、谷战之道也,惟浙兵能之.愿更予臣浙东杀手、炮手各三千,再募西北壮士,足马军五枝,步军十枝,专听臣训练,军中所需,随宜取给,臣不胜至愿。

5. 高中文言文常用词的意思.然、者、所、何、乃.分别举出各种用法极其

然 ⑴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康肃忿然曰.③杂然相许,其妻疑曰.④夫子喟然叹曰.⑤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⑵然而,但是.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然君之职分难明.⑤然群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⑥然是说也,余尤疑之.⑦然睹促织,隐中胸怀.⑧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⑨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 ⑶是的,对的.例:①然之.命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然之:以之为然)②植然其言及圣门,门吏阻住.③吴广以为然.乃行卜.④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⑤然,诚有百姓者. ⑷如此,这样.例:①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③子墨子曰:“然,胡不己乎?”④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⑤惟博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⑥后这为人君者不然.⑦ 使之然也.⑧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⑨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⑩此亦不然矣. ⑸用在句末,“像.一样”.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例: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⑵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⑶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⑷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⑸然后得一夕安寝.⑹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⑺然后以六合为家.⑻然后渡扬子江.⑼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⑽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1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⑴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⑵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⑶然则成于下之得.⑷然则诸侯之地有限.⑸然则废衅钟与?⑹然则一羽之不举,不为用力焉.⑺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⑻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例:⑴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⑵然而隐忍以行.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汀?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所 ⑴处所,地方.例:①持童抵主人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⑤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兹.⑦此何所也?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⑤此疾之所由生也.(所由生:产生的缘由.)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例: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汉高祖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何 ⑴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⑵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却看妻子悉何在.③。

6. 求《钟弱翁好为人师》的译文

宋朝的钟弱翁,是某一个地方的县令.自认为自己的字写得很好.所以特别喜欢贬低别人的字,每到一个地方,看到自己觉得不好的字,总喜欢取而代之.其实他自己的字又写得不怎么样.

一次他路过一个山寺,那里有壮丽的楼阁.钟弱翁和下人站在下面,看匾额上的文字,上面写着"定惠之阁",旁边的题名已经看不清楚了.

弱翁说,这幅字可真是写得不怎么样!叫寺僧拿梯取下来准备换上自己写的,可擦拭后一看,却发现是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弱翁忙改口说:"这么好的字,怎么不用石碑刻下来流传后世呢?"

听到这件事的人无不把这当做一个笑柄 。

7. 钟弱翁好为人师

钟弱翁所至,好贬驳榜额字画,必除去之,出新意,自立名为重书之,然书实不公,人皆苦之。尝过庐陵一山寺,有高阁壮丽。翁弱与僚属部曲拥立,望其榜,曰:“定惠之阁”,旁题姓名漫灭。弱翁放意称谬,使僧梯取之,拂拭就视,乃鲁国颜真卿书,弱翁顾谓曰:“似此字画,何不刻石?”即令刻石,侍者以为笑

钟弱翁(就是钟离权,字弱翁,奸臣)每到一地方,都喜欢贬低那里榜额上的字画,总是要把那些字画消除掉,(想一些新的东西,自己拟名为他们重新书写),但是写的实在不够(好?工整?),人们都饱受其害.

他曾经路过庐陵的一个山中寺庙,那有一个很壮丽的高高阁楼.(钟弱翁和下人就一起过去站在下面),看塔的榜文,榜文上写着"定惠之阁",而旁边的题字人的名字看不清楚.

弱翁就肆意的说榜文的缺点,还叫一个寺僧拿来梯子取下榜文来看,可他擦拭后靠近仔细一看,却发现是鲁国颜真卿书写的,弱翁就说:"像这样的字画,怎么能不刻一个石碑?"就命令为字刻石碑,他手下的服侍的人把这当做一个笑柄

8. 钟弱翁好为人书.的译文

出自《宋人轶事汇编》的典故钟弱翁好为人书的译文如下: 钟弱翁(钟傅,字弱翁,南宋官员)每到一个地方,都喜欢讥评匾额上的字,极力撤掉原来的,并自立名目,重写一额。

然而他的字实在不好,周围人都为此苦恼。 他曾经路过庐陵的一个山中寺庙,那有一个很壮丽的高阁楼。

钟弱翁和部下官员侍从兵士就过去围着站在下面,看塔的匾额,上面写着"定惠之阁",但落款上题写的姓名模糊不清。 弱翁随心所欲地加以批评,让一个寺僧用梯子取下匾额,寺僧揩擦后走近观看,竟是颜鲁公颜真卿写的。

弱翁回头对下属官员说:“这样的好字,为什么不刻在一个石碑上?”传说的人把这事当做笑话。 扩展资料: 宋朝的钟弱翁,是某一个地方的县令。

自认为自己的字写得很好(实际写的不好),喜欢贬低别人的字并总想取而代之。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实在是最幼稚无知的表现。

关于钟弱翁狂妄自大、好为人师的性格,还有一段趣闻,相传,与在“定惠之阁”的笑柄一样,钟弱翁每到一地,就凭着权势摘下那的匾额,由他题写,他的字不怎么样,招来众人讨厌。有一天,他和一位道士闲游,见一牧童牵牛而行,他说能对此景赋诗否? 道士笑道“此牧童既能为诗,哪里用得着我”。

于是,牧童脱口就作了《牧童》诗。后来,人们说道士和牧童乃吕洞宾,为教诲不知天高地厚的钟弱翁才这样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