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喜欢骂清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7

鲁迅为什么喜欢骂清朝

1894年鲁迅13岁的时候,他的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在科考中为自己的儿子和亲友舞弊,被光绪皇帝判处“斩监候”。在省城监狱度过七个春秋,到1900年刑部大赦,才得以出狱。鲁迅祖父的下狱,再加上父亲的牵连病故,使周家彻底破落。 这使年幼的鲁迅深受打击,所以痛恨清朝。

鲁迅为什么喜欢隐鼠

有一回作者听到一间空屋里有“老鼠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看见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胁还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隐鼠竟醒过来了,渐渐的复了原,但不逃走。于是隐鼠就成了作者的玩伴。还有一点 这个隐鼠是鼹鼠 呵呵 不是那个隐鼠

072,鲁迅为什么喜欢尼采

刘半农曾赠鲁迅一联:“托尼学说,魏晋文章”,上联说鲁迅思想的来源,下联说鲁迅的文风,鲁迅对此颇为认可。“托”即托尔斯泰,指他的博爱主义;“尼”是尼采,指他的超人主义。博爱主义与超人主义本是水火不相容的,鲁迅却把它们都拿来为我所用,“别立新宗”,并以博爱的精神,超人的姿态,对中国社会作深刻的分析和猛烈的攻击。
1925年,鲁迅《热风》甫一出版,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犀利的文笔,不媚世俗的个性,立刻使鲁迅赢得“中国的尼采”的绰号。一天,徐志摩拿着一本鲁迅的《热风》,来到陈原家,把书往桌上一扔说:“中国的尼采在骂我们了!”足见,鲁迅博得“中国尼采”的称谓,还是被很多人所接受。周作人回忆说:“鲁迅的思想,起初是受了尼采的影响很深的,就是树立个人主义,希望超人的实现。”日本留学时,青年鲁迅酷爱尼采,案头上放著《苏鲁友语录》,随笔里也能窥见尼采的面影;晚年鲁迅,文章中也多少残留着尼采主义的痕迹。
我们先来看看,鲁迅是怎样接受尼采的?学者胡亚敏在《鲁迅与尼采的关系》一文中,将鲁迅接受尼采思想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四之前的早期。鲁迅对尼采持肯定的、赞许的的态度,主要体现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学》、《破恶声论》三篇论文中。第二阶段是五四至1927年左右的中期。鲁迅对于尼采主要态度是肯定的,但增加了批判的成分。他肯定尼采是“偶像破坏的大人物”,是“旧轨道”的扫除者,赞赏尼采的文章前无古人;同时他认为尼采的超人“太渺茫”,某些著作也存在自相矛盾之处。第三个阶段是1927年之后的晚期。此时鲁迅对尼采多持否定态度,尖锐批评尼采的超人哲学。胡先生概括的“三阶段论”颇有见地,说明鲁迅对尼采思想的接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全面肯定——有褒有贬——全面批判”,这基本符合鲁迅接受尼采的全过程。
接下来,我们分析鲁迅为什么喜欢尼采?首先,离不开鲁迅留学日本时的历史背景。20世纪初,尼采思想在日本十分流行,用郭沫若的话说,当时尼采哲学“磅礴于日本”。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同为王室 *** 的德国与日本交往十分密切,德国学术著作大量引进到日本,对日本的思想文化界影响巨大。1902年,鲁迅留学日本,正是尼采主义在日本盛行的时代,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尼采自传》等专著风靡日本,几乎是家喻户晓,自然引起了鲁迅的关注与重视,很快他就购买了尼采的著作,如饥似渴地阅读,尼采哲学在鲁迅心目中逐渐占有重要位置,对鲁迅的人生追求与性格塑造都起了一定作用。鲁迅弃医从文后,结识了日本学者夏目漱石,夏氏致力于介绍和翻译尼采作品,试图以尼采超人精神,批判日本的国民精神,改造大和民族的灵魂。鲁迅受其影响,不仅喜爱尼采,还扩充套件到喜欢德语书籍,主动进修德语,购买大量德文书籍,对德国哲学与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以致一度产生过留学德国的念头,遗憾的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鲁迅此时接受尼采思想,大多反映在1908年撰写的:《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等论文中,成就了鲁迅由“立人”而“立国”的早期思想。
鲁迅喜欢尼采,是喜欢尼采笔下“超人”的反叛精神。何谓“超人”?“超人”即道德的破坏者,偶像的摧毁者,传统价值的叛逆者;“超人”身上凝结著一种反叛、独立、进取的精神;“超人”骨子里张扬著反抗破坏,渴求战斗的生命基因。“超人”身上的这些特征,十分吻合鲁迅早期启蒙者的角色,很能引起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超人”精神,通俗说就是“个人主义”,这对立志于思想批判的青年鲁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舞。他早期的《文化偏至论》,便是提倡“个人主义”的范本,正如曹聚仁在《鲁迅评传》中所言:“鲁迅是一个坚强的个人主义者。”尼采笔下沉睡的“顽石”,酷似中华民族身上的劣根性——这些都需要借助“超人”的魔力,挥动铁锤,猛力砸碎它!
尼采哲学以关注“人”为显著特色,这与鲁迅“立人”思想非常吻合。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中,鲁迅显然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认为“欧美之强,根柢在人。”人的素质的提高,人本身的强大,才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因此,鲁迅提出了著名的“立人”思想,鲜明指出“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1-47)坚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1-58)鲁迅的“立人”思想,主要目的就是要在中国塑造一批“精神界之战士”——即“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指靠这些先觉战士,唤起群众的醒悟与心声,自觉担负起拯救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这才是拯救中国的根本途径。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多种哲学思想的广泛吸收,特别是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后,鲁迅对尼采哲学渐渐有了自觉的批判。留学日本及定居北京时的早期鲁迅,广泛汲取各种西方文化与哲学:赫胥黎、达尔文的进化论,卢梭、孟德斯鸠的启蒙主义,拜伦、雪莱的浪漫主义,斯宾塞的文化人类学,以及无 *** 主义思潮、空想社会主义,甚至对佛教都给予了关注……鲁迅对多种哲学思想、文化思潮,像蜜蜂采蜜一样地兼收幷蓄,博采众长。定居上海后,由于斗争的需要,鲁迅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在漫长的思想进化过程中,鲁迅对尼采思想产生了深刻变化。鲁迅对尼采思想中不切实际的成分,进行了自觉的扬弃。1924年,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深刻提出了天才与民众的辩证关系:“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P1-175)认为天才是从群众中产生的,并用泥土与花木的关系作比,指出没有泥土,便不会有花木,没有民众这块丰厚的土壤,“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会枯死。这种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观点,正是对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有力批判,当然也是对尼采“超人”哲学的辩证反思。
鲁迅批判尼采夸大个人力量的唯心史观。尼采自称“太阳”和“火炬”,对人类以“最大赠与”。鲁迅在《拿来主义》中,予以毫不客气的讽刺:“尼采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6-39)鲁迅对尼采的“超人”精神也有所矫正,认为“超人”身上也存在脱离凡尘,不切实际的幻想。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序》中,谈到尼采对狂飙社、沉钟社的影响时,也批判了尼采的虚无主义和感伤主义。当然,晚年鲁迅尽管已拒绝以尼采学说作为人生探索、社会改革的思想武器,但尼采某些观点对鲁迅仍有隐约可见的影响。对此,周作人形象地说:“鲁迅后期肩上挑着一副担子,前面是马克思,后面是尼采。”可见,晚年鲁迅身上,仍能若隐若现地瞥见尼采的影子,这也足见鲁迅思想的复杂性。
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特别喜欢尼采的文采。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由衷地称赞说:“尼采的文体有激动人心的神秘魔力,尤其是他的箴言,其风格的精彩一如抒情诗。”尼采的哲学语言有着鲜明的特色,那是一种介于艺术和哲学之间的语言,既有哲理性,又具抒情性;既是哲理性的艺术,又是富有艺术性的哲理。尼采的哲学与语言,很能得到艺术家的共鸣:如英国的萧伯纳、美国的杰克·伦敦、俄国的高尔基、法国的罗曼·罗兰、奥地利的茨威格等大文豪,都深受尼采哲学与语言的影响——鲁迅也不例外!鲁迅赞美尼采的语言“有金石之力”,鲁迅自己作品的语言,也体现了“金石之力”的特色,尤其是《野草》明显受到尼采语言的影响,“用箴言整合”的散文诗的形式,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运用诗的语言,阐释哲学的道理——这是尼采的特色,也是鲁迅的追求!

鲁迅为什么喜欢活无常?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

鲁迅为什么喜欢山海经

说起来很简单,但今天的孩子们不容易想得到, 就因为那里面都是些图画, 哪怕画面很劣质。鲁迅和周作人,都做过很爱图画书的小孩。那年月他们正经学习的功课,没有一点彩色,一张图画。鲁迅就抱怨过,孔子说学习诗经,可以多识鸟兽虫鱼之名,可是学童读的诗经,只有字句拿来背诵,没有一张画在里面。他们偷偷念几本绣像小说,会看到很少量的图画,很不解渴。他们有时也会看看魁星,功利而单调,无趣的很。

这就是鲁迅渴望 有画的山海经 的背景。

因为他在私塾读书,全是一些枯燥无味的四书五经,无意间他发现《山海经》(这是一本意怪小说),成为他童年的欢乐,也成为他日后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鲁迅为什么喜欢朔方的雪

朔方的雪孤独,凄凉,顽强抗争,不妥协

因为朔方的雪代表了磅礴的气势,奋发的精神。同时也赞颂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而南方的雪则只是代表了渴望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作者认为要用奋斗创造美好的世界。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而朔方的雪则是像战士一样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

鲁迅为什么不喜欢朱安?

因为是父母包办买卖的婚姻,与他内心所追求的自由恋爱是对立的;
因为他们的思想不在一个水平,朱安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农村妇女,目不识丁,所以没有共同语言。
应该还有其它原因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