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山文甲疑云密布的千古之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8

关于中国盔甲的未解之谜很多,其中尤以山文甲为最甚,由于中国历史悠久,不说没有具体实物出土,就连很多文献资料都已经遗漏缺失了。比如在历史上山文甲是否真正存在过?山文甲的材质为何?“山文”二字究竟如何解释?《唐六典》里记载的山文甲和古代绘画雕塑中的“人”型甲有什么关联?山文甲是不是就是特殊的环锁甲?诸如此类的问题可谓是不胜枚举,也正是因为山文甲有这么多难以解决的谜团,才使得我们对山文甲的猜测与研究至今方兴未艾。

▲资料中山文甲的样式

山文甲至少在唐朝就已经出现,早期只作为新式铠甲甲叶呈现,多用于明光铠。而后逐渐发展,才慢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铠甲样式。为什么说山文甲独具特色呢?一是因为山文甲除了胸口仍保留明光铠的护心镜外,余者完全独立,与明光铠已经截然不同。二是山文甲从形式上判断属于扎甲,是由许多三菱型甲片扎成的,它的扎法为“错扎法”,这种扎法十分独特,是通过甲片与甲片之间互相枝杈咬错来配搭成甲。据说,如果整体甲片制造精巧一致的话,制成全甲甚至不需要一缕丝线、一个甲钉。山文甲可谓是中式铠甲的典范,被西方称为“中国之星”,日本则称其为“唐甲纹”。山文甲始于唐朝初期,盛行于中晚唐,也经常活跃在中国各个朝代的壁画、塑像和画作之中,是古代工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现代复原的山文甲的扎法

《唐六典·武库令》中记载“甲之制十有三:曰明光甲,光要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元和九年七月甲戌,命淮浙江西荆南,造甲以进。”根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山文甲虽然没有实物出土,和明光铠及陌刀等唐代军备一样,但是既然有记载,就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如今普遍认为,山文之意为是指铠甲甲片形状与汉字中的“山”字相近,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山文甲甲片纹路的话,就会发现甲片的形状其实更偏向于人字。这也是有人认为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山文甲样式,其实并不是《唐六典》中所记载的山文甲的原因。

▲身穿山文甲的双林寺韦陀雕像

也有人认为山文甲就是特殊的环锁甲,只不过雕塑和画像上的造型被艺术加工了而已。那么我们如果要想更加深入分析山文甲的话,就得先来了解一下环锁甲。环锁甲,又称为“锁子甲”,自汉代由西域传入我国,并且逐渐装备军队,直到明、清时期依旧被军队大量装备。关于环锁甲最早的记录是三国时期曹植的《先帝赐臣铠甲表》,其中记载“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公代以升平,兵革无事,乞悉付铠曹自理。”曹植身份尊贵,这五副铠甲又是曹操亲赐,可以推测在当时,这些铠甲都是比较珍贵和稀有的,并不是供给军队的制式装备。

此后环锁甲便销声匿迹,直到十六国时,它又悄悄在异域出现了。《晋书.吕光载记》中载,苻坚派吕光征讨西域,在进攻龟兹城时,西域军队装备的铠甲“铠如连锁,射不可入”。后来当吕光战胜龟兹,班师回朝的时候,他就把环锁甲当作战利品带回。但是这种铠甲在南北朝时期的资料中未见明确记载,可知并非是当时普遍使用的盔甲,所以直到隋唐时期,环锁甲还是西域地区的特产之一,当时康国向唐朝进贡,环锁甲就是贡品之一。不过当时的中原匠师已掌握了环锁甲的工艺,还被列入《唐六典》的甲制之中,但通过其排序为十二位,表明了在大唐军队中环锁甲仍未普遍使用。隋唐时期的环锁甲并无实物出土,但是敦煌壁绘画中的天王像真实保留了当时环锁甲的造型。在北宋的《武经总要》中,有大篇幅铠甲样式的介绍。其中的“胄甲”、“身甲”图,从铠甲甲片的样式上看,与山文甲、环锁甲非常相近,可奇怪的是在介绍中并未提到山文甲或是环锁甲一言半语。

▲敦煌壁绘画中的天王像,内衬锁子甲

环锁甲与山文甲虽然形制相似,但是不能武断的认为山文甲就是环锁甲。首先,环锁甲和山文甲并列于《唐六典》之中,而且根据记载,环锁甲的使用并不如山文甲广泛。我们可以推测,早期的山文甲也许是脱胎于“环锁甲”,但是通过雕塑、绘画等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也有很多山纹甲不是环锁一系的,这就说明了山文甲不断的在演变改进,我们现在复原和了解的山文甲可能只是山文甲的众多形制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