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孝才算是真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9
平平淡淡,不做作,想到了就去做!
第2个回答  2022-10-01

1、养亲是孝的最低层次

孔子的孝是对西周以前的孝进行改造,更加突显孝的人文意味。能养是对父母孝的基本要求,能养就是孝。能养是对孝的基本要求。奉养保证了父母的物质需求,但作为人类还有更高的需求。人类的高需求说明能养是孝的最低层次。

2、敬养是孝的较高层次

奉养是对父母物质需求的满足,仅是物质供养不能体现孝的人文特质。“敬”着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孝不仅是能养,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敬。如果仅仅做到养,那和动物没有区别,对父母的敬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敬是尊重父母,对父母和颜悦色。

敬是建立在对父母深爱的基础上,有深爱之情而发出,如无此情,只是奉养不足以称之为孝。孝应是物质供养与精神敬爱的统一。敬爱父母,还应对父母进行劝谏。父母有错,要对父母进行微谏,从而不使父母陷于不义之地。

3、“继志述事”是孝的最高层次

“继志述事”是对合理之政应当之事的传承,而对人生的探索和反思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永恒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最高层次的。

对人生的关怀,孝表现为对父母无时不在的关爱,父母最担心的是子女生病。为人子女应理解父母的心境,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做事谨慎,关心父母。将心比心,以父母爱子之心爱父母,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扩展资料

孔子不提倡愚孝:

父母都是平常人,也会有缺点和错误,孔子允许子女劝谏,只是要注意方法。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如果他们不听,还尊敬他们,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孔子家语·六本》记载了一件事情:曾子在瓜田里锄草,不小心斩断了一棵瓜苗,其父曾皙就拿大棍子打他,打得曾子趴在了地上。孔子听说就很生气。就教训说:“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盛怒之下,用大棍子是能打死人的。一旦打死了人,父亲就犯了法。这当然不行。所以,孔子的教导是,小棍子打就受着,大棍子打就逃跑,不能等着被打伤、打死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