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你的语言影响别人的心理和行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你有没有想过,怎么组织语言,才能让你的用户、学生,下属把你说的话印在脑海里并影响他们的行为呢?

其实这类问题已经有人专门研究过,被称作粘性问题。

粘性,就是指你的创意和观点能让人听懂,被人记住,并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首先,让你的言论没有粘性的原因是什么?

1

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你的创意和观点传播的最大阻碍。意思是我们一旦掌握了某种知识,就很难想象不知道这种知识的情况。

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这就是“知识的诅咒”。我们一旦知道某事,就无法想象不知道这事的情况发生的原因,因为我们无法摸透听猜者那一方的心理状态

2

粘性六原则

如何打破知识的诅咒,进而提高创意和观点的影响力?

只要遵循以下六项原则。

01

第一步,找到核心。你真正想要传达的是什么?

只有找到核心,之后的所有努力才有价值。

作者举了西南航空的例子,西南航空在美国30年来保持着盈利状态,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始终如一的坚持降低成本。“全球票价最低的航空公司”就是它的“指挥官意图”,它的核心。

因为这个意图,全公司上下都可以以此为最高原则行事,效率高而服务好。

找到核心之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技巧,比如:导语在前,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就是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不要让受众决策瘫痪,不要提供太多信息太多选择。

第二步,精炼。

我们所传达的信息必须精练,因为人一次能学会和记住的东西实在有限。要知道,说三件事,就等于一件也没说。

第三步,精炼的有深度。

光把想法精炼还是不够,精炼得有深度才会有意义,要让有深度的想法变得精炼,就得在简短的信息中装进更多内容。那么,怎么做呢?

1.巧用基模,善用类比。

“基模”顾名思义就是基础模型。

当你要解释神马是“西柚”时,你要怎么说呢?

是从它的产地、颜色、植物属性等分类进行介绍,还是干脆直接说“西柚大致上是一种小型的柚子,形似葡萄,皮薄且软。”

显然后一种方式更方便,更形象,因为我们用到了“柚子”进行类比,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柚子,柚子的概念就是你已有的基模,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些形容,更容易使人理解并记住。

2.信息不用一次给完。

人们总是想一下子就精准无比的告诉你一切,但实际上更好的方法是先告诉对方够用的信息,然后再一点点的增多

02

信息要是听起来像是常识,绝对会是左耳进右耳出。

所以很多标题目标不在于总结事实,而是在于让你有欲望了解这件事

一、如何吸引他人注意?

有一种情绪可以吸引注意——惊讶

比如像“我们每天都该喝8杯水”、“我们的大脑只用了十分之一”、“科学家预言地球将在50年后毁灭”这样的标题总是会让我们手痒,想要去点点看。

不过需要记住的是,不要让惊讶成为噱头,而是要为核心服务,这样才有价值。

而怎样才能让人感到惊讶呢?答案是“不可预测”,即打破别人大脑中的固有基模。但惊讶要让人满足,答案又必须“可以后测”,你必须先破坏他的预测机制,再将其修好。

二、如何维持他人注意?

另一种情绪可以帮忙——兴趣。而什么让人产生兴趣呢?

有心理学家认为,我们觉得自己的知识出现缺口时,好奇心就好产生。电影让我想知道:接下去发生什么?推理小说让我们想问,是谁干的?填字游戏让我们想问:梵蒂冈有多大?

缺口理论中值得注意不是补齐缺口,而是打开缺口,你得先让人觉得需要这些信息,其中的诀窍就在于,要点明他们目前缺乏这些知识,并且给足背景介绍。

03

我们的大脑更倾向于理解并记住具体的东西。

两道题,一是在十秒钟内写出尽可能多的白色的物体,二是在十秒钟内尽可能多的写出冰箱内的白色物体,你觉得哪一题比较容易呢?

显而易见,越具体,我们思考起来越不费力。

记忆并不像是一间单独的档案柜,它更像是魔术贴。

你仔细看看魔术贴的两面就会发现,一面布满了几千个微小的钩子,另一面则是几千个细小的环套。当两面贴合在一起,不计其数的小钩子就紧扣在小环中,这就是魔术贴能够黏合在一起的原理。我们的大脑中就装有数量众多的小环套。某个观点带的小钩子越多,就越容易黏附在记忆中。

童年老房子在你脑中有亿万个小钩子,而你新申请到的信用卡的卡号搞不好只有一个小钩子。

具体是六项原则中最容易实现的:只要我们不要沉浸在自己的夸夸其谈中而忘记别人并不知道我们所知的东西。

另外以特定的对象为导向(妇女、儿童、中国人、学生等),我们会比较容易做出更具体的描述和决策。说专业一点就是做好用户画像。

04

怎样让人觉得可信?

一.来源可靠。比如权威人士、专家的发言。或者反权威,以普通人的角度陈述信息。

二.生动的细节。细节丰富让人觉得可信,比如电影小说创作大量描写细节就会让人进入虚构的世界。

三.统计数据。除了列出数据,还要将数据放到更人性,更日常的语境中。

四.“西纳特拉测试”。意思是拿出你的行业案例证明你足以担当信任。

五.可验证性。让受众可以验证,邀请他“自己去看”,

05

信任很重要,让要让人从信任付诸行动,还得要关心在乎,触动他的情感。怎样才可以让被人在乎呢?

1.借景生情。将创意与已有的情感牵线搭桥。 

2.直接告诉别人“这对你有什么好处?”。“千万别说‘用我们家轮胎的人都能高枕无忧“而要说“您要是用我们家的轮胎,必能高枕无忧’。

除了满足低层的比如安全、金钱、身体满足等需求,还可以满足更高层的比如学习、自我实现、审美等需求。

3.“群体利益/身份认同”。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

06

具体故事比抽象文本更有力量,正是因为故事提供了文本所缺少的语境。

很多时候,领导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说的战略过于抽象,导致回忆过后根本没人记得他说过什么,破除这个现象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因为故事迫使我们使用具体语言。

现在任何一个公司都要有一个品牌故事,可见故事的重要性。

很多人觉得利用讲故事来传达信息多此一举,实际上如果你直接提出某个观点,你就等于暗示对方评价你的观点,也就是让对方判断,争论乃至批判你的观点,于是他们心理会本能的产生反驳,甚至当面反对你。

但是如果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你的观点,你就是在邀请听众加入你的语境,让他们参与这个观点。

这也是为什么心灵鸡汤比名人语录更加流行的原因。

3

写在最后

这本书是我花了一个一礼拜的晚间阅读时间读完。

此书的口碑在营销类书籍里评价比较好的。缺点是有点啰嗦。不过瑕不掩瑜,整体逻辑性很强,案例可信,

想要深入学习掌握粘性的问题。可以去看看书里对每个论点的具体案例。而且要多加练习。

关注豆瓣账号:“晟剑”观看本人的其他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