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在《史记》中对项羽浓墨重彩,看完之后明白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话是西汉的司马迁所说,他说的是古之圣贤,其实也是在说他自己,虽经历磨难,但这磨难却让这些人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司马迁,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的著作《史记》,被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文学成就可见一斑。而且《史记》的主要功能可不是供后人写诗作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写这本书可谓一波三折,历经磨难,历时14年才得以完成。包含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规模巨大,体系完备。

司马迁的太史令乃是祖辈传,他的父亲就是太史令,《史记》非司马迁一人编写,从他的祖辈就在编纂,司马迁子承父业,也担任大汉朝的太史令,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此时的司马迁心中毫无波澜,每日写书记史。但生活总是让人意外,司马迁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大的悲剧。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

汉武帝很愤怒,群臣也都在指责李陵的降敌事,唯有司马迁为李陵求情,以其兵少被抓,但斩敌很多,功过相抵。并推测李陵是委曲求全,以后会趁机回来。盛怒之下的汉武帝怎么听得进去。后来,公孙敖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司马迁没有从容就义,并不是他怕死,他还在心中想着他家世代未完成的使命,完成这本《史记》,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

腐刑加身后的司马迁,心态上和以往是不一样的,他开始从底层人民,从失败者的视角来观察问题。至此,我们开始理解了为什么司马迁会在《史记》总对项羽这位失败者浓墨重彩,项羽不是帝王,却在记载帝王的本纪里面,项羽乃是大汉朝的敌人,司马迁却鼓起勇气,把这位大汉朝的敌人写进《史记》,写成一个英雄,甚至乌江自刎那段,都写的那么艺术,项羽只带着几十人,就往来冲杀于几万大军之中。而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则是一个地痞无赖,这样的勇气,唯太史公独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崇拜项羽的非司马迁一人,但其他人几乎都是受到司马迁这本鸿篇巨著《史记》的影响。司马迁把项羽看作是一个悲情英雄,而认为自己同样如此,自己正义直言,却惨被汉武帝施以宫刑。为了完成《史记》,他忍辱负重,苟活于世!最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人也得以见到这本司马迁用生命来完成的巨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