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喜悦的心灵,快乐的思想,可爱的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我的拙笔写《苏东坡传》读后感,自不量力,可是没有水平差的,怎显得出高手们的高水准,怕啥,写呗。

四百多页,写尽了苏东坡一生的跌宕起伏,百转千回,书里我不知留下了多少“唉”,生不逢时,生不逢时!那些个皇帝们,那些个政敌们,那些个贪官污吏,苟捐杂税,祸国殃民,唉!

东坡大怒,我跟着大怒!东坡喜,我跟着高兴。人家是当事人,喜怒哀乐那是自然,我看书而已,情绪总这么大起大落,可咋整!真的很怀疑,这样读书,会不会折寿。

之前反复听过多遍康震老师讲苏轼,听得那是荡气回肠,热泪盈眶,算是认识了苏门三父子。之后一直想读传记,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公认是比较好的版本。比起听,很不一样,划了很多线,做了笔记,多了很多气愤和感慨,不平,可叹,可惜。要是生活在现在的时代,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林语堂先生对东坡的评价是: 才华卓越,放任不羁,富有创造力,天性敏感,刚正不阿,胸襟开阔豁达,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 读完本书,觉得这样的评价一点都不过,很贴切。

我的读后小感悟:

东坡六岁入学,绝顶聪明,十岁能写出出奇的诗句。十一岁,进入中等学校,备考科举。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经常是整本书都要背出来,艰苦而费力,还要理解意思,经书正史抄写一遍,连带着字也练了。

苏东坡两兄弟,吃的读书苦,比起现在的孩子,那才是真苦,几十岁的人,睡梦中,都还在担心父亲要求背的书还没背出来,可怎么办?

这样的厚功底,让他可以妙笔生花,典故随手捏来,下笔洋洋洒洒,如有神助。

可惜,“死记硬背”,现在被很多人全盘否定,打入冷宫。

听孩子高声诵读经典,也只是某些培训班的敛财工具,而不是茶余饭后,父母和孩子的乐趣所在了。

走了艰险水路,再到陆路,历时好几个月,从四川到京城,三父子一同赶考。

半夜起身,黎明前到皇宫外,带着凉饭菜,走进了没考完不许出来的考场。

苏门三父子,皆高中。那一年,东坡21岁,子由19岁,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个要写起来,可真是没完没了了。

用最简洁的文字总结概括就是:东坡处处为民,是好官,实干主义者,但他真的不适合当官。

书里是这么写的 “政治这台戏,对有此爱好的人,是很好玩;对那些不爱统治别人的人,丧失人性尊严而取得那份威权与虚荣的,认为并不值得。苏东坡的心始终没放在政治游戏上。”

对手得势,政坛坎坷;同党当政,仍然失败,苏东坡永远不够成为一个好党人,他从未痴心于权利地位。他过于孤高,非常人可及;他一心向民,谈笑怒骂,不拘一格,爱他的人多,恨他的人更是不少。

他高位时的翰林学士,到一贬再贬,从定州到广东惠州,再到海南儋州,语言不通,潮湿闷热雾气重,蛮荒之地,那居住状况,那饮食,惨不忍睹。

当官当成那样,东坡你也真背!

不好当,想不当,难,因为被高位者记恨上了。

读完本书,我才知道,王安石变法,原来给社会带来这么大的动荡和伤害。王安石本人的性格缺陷,极其明显,这样的人处在高位,他的对手,只有一个下场:被毁灭!

这段我特不愿意写,烦闷,很不耐烦,因为政治,不管什么时候都只适合少数人的。为什么?懂得人品去吧,不懂的该怎么过怎么过吧。

苏东坡一生遇见的三个女性,都是极好的。

结发妻子王弗,聪明美丽,理智稳重,有主见,总能把野马一样的苏东坡,拉回正轨。

续妻王闰之,王弗的堂妹。美丽温柔贤惠,从小崇拜苏东坡,嫁给偶像后,相夫教子,主持家务。

妾朝云,美如春园,目似晨曦,聪明愉快,活泼有生气,爱慕自己的丈夫。朝云陪伴苏东坡从北到南,一同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在精神上最能和东坡共鸣的,可以当作知己的,就是朝云了。

人生难得有情人,一辈子得一人,都是幸运幸福的,更何况有仨,东坡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的。

这最让我心痛,他们每次的别离,都让我极其心酸,无奈,希望他们一起告别政坛,隐居田园。

弟弟沉稳、实际、拘谨、寡言,哥哥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

两兄弟从小一起伴读,一起成长,亦兄亦友,性格互补,相互信任,感情非常深厚。

踏上仕途,意味着两兄弟就要天各一方,遥相思念成为日常。

古时候交通不便,相聚,更是异常可贵。

每次难得的相聚,弟弟总是走出几十里地接哥哥,有次别离,子由更是送出几十一百公里,有多不舍,可想而知。哥哥对弟弟的深情,他自己说是:“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这情感,更是非比寻常。

雷州海边一别,竟成了两兄弟的生离死别,之后四年多,两人再无见面机会,真正令人黯然伤魂,心痛不已。

絮絮叨叨,已是一大通。还有很多想着的:他的随遇而安,他对艰难生活的乐观豁达,他那些遍布天下的好友们,身份高的、身份低的、读书人、农夫等等,只为情投不论出生门第。他的诗词,他的政绩……太多太多,写不完。

宦海沉浮、朝代更迭、悲欢离合,我只看懂了一丁点,写出来的,更是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藏在了心底。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阅读的视角和点都会不相同。从前,我总怕自己读得不对,现在懂了,没有对不对,只是深浅角度理解感悟的不同而已,想要深邃,只能多读多写多思考。

现在,暂时只能这样了,不过,确实比去年好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