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课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导语:《一面》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下面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课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课文原文】

  一面

  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一天中午,我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离接班的时间还有半个钟头。我心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后面柜台旁边的两个人在谈笑。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

  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jiào)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1]。《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书脊上赫(hè)然印着“鲁迅译(yì)”三个字,我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几分敬意叫“先生”的。

  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ào)悔自己的莽(mǎng)撞了,红了脸,说:“贵了。”

  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用粗短的手指捻(niǎn)着那张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

  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suō)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语,原先和内山老板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tuí)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抽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2]。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niē)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xūn)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憎(zēng)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道:“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nüè)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课文解读】

  【目的要求】

  了解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

  学习本文从"远、中、近"三个角度描写外貌的方法。

  学习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的方法。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踱(duó)地窖(jiào)卡叽(jī)布同胞(bāo)窘(jiǒng)相哧(chī)啦捻(niǎn)隶(lì)体

  腕(wàn)子熏(xūn)黑鞠躬(jū gōng)虐(nüè)待

  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书脊:书籍被订住的一边。

  赫然:文中是很鲜明的意思。

  殷勤:

  平素:平时。

  优遇:优待。

  懊悔:

  莽撞:鲁莽。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摩挲:用手轻轻地摸了又摸。

  颓唐:精神不振作。

  抖擞:振作。

  打眼:引人注目。

  疑惑:迷惑,不理解。

  憎恶:憎恨,厌恶。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

  陡然:突然。

  恭敬:对尊长贵宾谦恭而有礼的。

  恣情:放纵,没有约束。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内容主旨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一面"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文章通过记叙作者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同鲁迅见过一面的事情,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热爱劳苦大众和对进步青年的关怀,以及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决心踏着先生足迹前进的真挚感情。

  全文分两部分,以空行隔开。第一部分共38段,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层:第一层(1)-(2)段: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第二层(3)-(17)段:写内山老板热情地接待"我"和"我"卖书缺钱的困难。第三层(18)-(38)段: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也是全文的主体)。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写"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之后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

  写作手法

  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从多方面运用衬托、对比的方法表现人物。

  抓住人物最鲜明的外貌特征--"瘦",从作者的感受入笔,较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

  作者的笔触引着我们进入内山书店,像摄影机一样实录往事;焦点聚在鲁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人物形象随作者的观察和感受而逐渐丰满。

  第一次作者观察的`地点在远处,在黑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所以人物形象"模糊"作者粗线条地勾勒出身材、年龄、国籍、衣着和抽烟的神态(第3段):"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第二次的观察在近处,作者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因此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脸色、头发、胡须)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第19段):那个"咬着烟嘴"的老人"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的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第三次为"特写"(第32、35、36段),作者面对面地观察鲁迅,不仅观察的更细致,而且把前两次观察不到的细微特点再补写出来:"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嘴的一头已经熏黑了。""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他的脸--瘦!""带着奖励似的微笑"这次描写把人物的头部和全身结合起来写,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作者还注意写鲁迅的手--"竹枝似的手指","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这些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突出了鲁迅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重点语段研读】

  语句:

  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研读:

  "赫然",原是形容大怒,或者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出现的样子。文中表示"鲁迅译"这三个子十分醒目的出现在作者眼前。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信任。

  语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研读:

  "微笑",表现出鲁迅的慈爱和安详;"点头",表现出鲁迅的信赖和放心;"知道",表现出鲁迅的理解和关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