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1-20

(一)煤层气地质特征

1.含煤地层及煤层

滇东黔西地区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长兴组和龙潭组。主要含煤层位于长兴组下部、龙潭组上段的中下部和下段的中部。含煤地层埋深在向斜中心可达2000m。

上二叠统煤层较厚,一般在20~40m之间,最高可达50m,其展布以北西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向,厚度分布从向斜边部至中心逐渐增大。

各向斜煤层厚度分布盘县盆地煤层最厚,一般为30~40m,有些地区可达50m,其次是格木底向斜,煤厚为30~40m,郎岱向斜相对较薄,为20~30m,而晴隆、中营、土地垭青山、六枝等向斜与前述向斜相比煤层分布面积较小,厚度较薄。

从对可采煤层厚度统计结果来看(表6-34),总厚一般在10~20m之间,盘县地区煤层最厚,大部分地区为20~25m,其次是格木底向斜、郎岱—六枝向斜,可采煤层厚在10~20m之间,而其他向斜,可采煤层较薄,在10m左右。

滇东黔西地区含煤层数较多,一般认为全区有三套可以对比的煤层,这三套煤层在全区稳定可采,统一编号分别为6号、16号和27号。滇东黔西地区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上二叠统的龙潭组和长兴组,表2-2是对不同地区煤层统计结果,该区煤层纵向分布具有如下特点:

该区含煤层数多,平均在68~75层,在格木底向斜多达108层,煤层总厚平均9.23~53.44m,可采煤层数也较多,平均2~26层,可采煤层厚度平均为2.9~40.56m。

27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下段,处于标9和标10之间,标9为一层粘土岩、高岭石泥岩、磷铁岩;标10为泥岩或灰岩,可达8m左右。27号煤层厚度在0.1~4.8之间,可采区一般为1.36m。煤层厚度有北薄南厚和由东向西呈薄—厚—薄的变化规律。煤层常有分岔合并现象。煤层顶板既有碳酸盐岩,也有细砂粒级以下的碎屑岩和含动物化石的菱铁岩。底板岩性常为含植物根化石的粘土岩或灰岩。27号层在水城最发育,局部可采,相对应的层位在盘县为27号,水城为104号,六枝为30号。

表6-34 滇东黔西煤田煤层变化统计表

续表

16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段,在标6和辅助标志层之间,标6为深灰色泥质硅质岩,在织金—普安一线向西相变为粉砂岩或泥岩,厚2~8m;辅标为深灰色灰岩和钙质泥岩。16号煤层为较单一的煤层,在六枝、水城局部可采。16号煤层厚度在0.04~4.03m之间,可采厚度一般1.37m,煤层厚度以六枝和水城为中心向东和向西变薄尖灭,六枝、水城煤可采性最好。

煤层顶板岩性有泥质岩、粉砂岩、细砂岩,局部为石灰岩;底板岩性以碎屑岩为主,局部地区出现碳酸盐岩,紧邻煤层处常有一薄层含植物根化石粘土岩。16号煤层在盘县对应为22号,水城为301号,六枝对应为16号。

6号煤层位于长兴组下部,处在标3下和标4之间,标3下由两层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硅质灰岩、灰岩组成,厚0~8m,东厚西薄,在盘县一带相变为粉砂质泥岩和泥岩,标4为灰至深灰色中厚—厚层状灰岩,厚0.5~4.0m。6号煤层厚度在0.07~5.93m 之间,可采厚度一般为3.0m,煤层厚度由东向西有薄-厚-薄的变化规律,在水城、盘县和六枝一带多为复煤层,且常有分岔合并和煤层突然增厚变薄的现象。煤层顶底板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紧邻煤层处常有薄层泥岩。6号煤盘县对应于12号,六枝7号,水城为20号。6号煤在水城、盘县一带为中低灰、中低硫(灰分:13.5%~20%,硫分为0.44%~2%),在六枝、普安和中营一带灰分、硫分逐渐增高。

2.煤岩煤质特征

(1)宏观煤岩类型

滇东黔西地区各种煤层其宏观煤岩组分组成以暗煤、亮煤为主。煤的结构以条带状、线理状为主,次为均一状、叶片状、粒状等,煤的构造多为块状,内生裂隙发育,易碎。煤岩类型以半暗型、半亮型、光亮型为主,盘县火铺、水城、大河边、汪家寨、小河边以及六枝涝河等地因含树脂体、角质体和孢子体较多,常形成树脂体光亮型煤和角质体亮暗淡型煤等。土城、盘关和水城等地煤的光泽较暗淡,断口多为不平整状或参差状,在构造转折、交叉部位,煤层因被揉皱而疏松多孔,或呈鳞片状。裂隙比较发育,被后生方解石脉所充填。

(2)显微煤岩组分

滇东黔西地区煤岩组成以有机组分为主,占总的68.19%~94.5%,平均为85%左右。无机组分含量较低,占5.5%~31.8%。

(3)煤级分布特征

由于煤系埋藏条件及后期改造作用的影响,滇东黔西地区在不同区块不同部位煤的热演化程度均不同。从气煤-无烟煤均有分布,但以高阶(Ro为1.3%~2.2%)烟煤为主。在区域分布上基本遵循由西向东和自北而南煤的热演化程度逐渐增高的趋势。

在最北的天河边、土地垭等向斜煤级主要为气煤—焦煤,至格木底向斜煤种为焦煤—贫煤,到最南的青山向斜煤的演化程度达到最高,主要为贫煤—无烟煤。位于东边的盘关等向斜煤级以焦煤为主(占79.5%),其次是肥煤,而到西边的郎岱、补郎等向斜,煤级由焦煤逐渐演变为无烟煤。

从区域分布来看,该区煤的热演化程度普遍很高,处于热解气和裂解气形成阶段,从煤阶这个角度来看,滇东黔西地区煤的生气条件非常优越;并且从煤层气选区综合评价条件来看,煤的变质程度Ro值在0.7%~1.6%之间为最好。盘关复向斜、格木底等向斜煤的热演化适中,可作为煤层气参选目标。

3.煤层含气量

滇东黔西地区在油气勘探及煤田勘探过程中,发现许多含气井,合计83口,主要分布在盘关向斜、格木底向斜、大河边向斜和二塘向斜。喷气井煤层气必然伴随井中冲洗液同时喷出,一些未曾记录产气的涌水井,其中很大部分也是产气井。这些钻孔凡有钻孔抽水试验成果的,一般表现为水头高、水量小的特征。

含气量是煤层气选区评价的一项重要参数,因此加强含气量分布特征的研究对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滇东黔西地区二叠系上统煤层含气量平均为11.3m3/t,与全国相比处于中等偏上。共收集含气量数据311个,在各向斜中分布如表6-35所示,本次研究主要以这些数据为基础,根据这些数据计算的滇东黔西地区煤层平均含气量为11.3m3/t。

表6-35 六盘水地区主要向斜煤层含气量统计表

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含气量值整体较高,在200m深度处,郎岱、六枝西南翼,格木底和旧普安东南翼等含气量显得较高,一般都大于5m3/t,而其他向斜如睛隆、青山、潘龙和发耳等均较低。在500m和1000m等深度处各向斜含气量的变化情况同上。

分析表明,格木底向斜煤层含气量与埋深具有一定的关系,经回归分析,相关方程为:W=0.619H1/2+2.076,相关系数γ=0.7973,随深度H加大,含气量W也相应增大,在埋深达到100m时含气量大于8m3/t,达到400m时含气量大于15m3/t,在1000m,含气量大于20m3/t(表6-36)。

表6-36 格木底向斜上二叠统煤层含气量与埋藏深度关系

盘县土城、盘关向斜二叠系上统煤层含气量与埋深关系相关性非常好(表6-37),回归方程为W=0.272H1/2+0.369,相关系数可达0.8870,但与格木底向斜相比在同一深度上盘县土城、盘关向斜含气量要低,在100m 土城、盘关向斜含气量低于2m3/t,在400m含气量要低于7m3/t,比格木底向斜要少一倍。

表6-37 盘县土城、盘关向斜上二叠统煤层含气量与埋深关系表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采用含气梯度法对深部煤层含气性进行预测,对含气梯度适用深度以下采用压力—吸附曲线法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见表6-38。

表6-38 计算单元深部煤层含气性预测成果表

(二)成藏条件

1.煤层生气率高,煤层分布广、厚度大,盆地总生气量大

本区煤类主要为中高煤阶煤,煤生气率高。煤层分布面积大于200km2的聚煤、煤层气盆地(复向斜)有盘县盆地、格木底向斜、六枝向斜、郎岱向斜、青山向斜、补郎向斜。这些盆地(复向斜)中主煤层呈稳定、较稳定的层状,分布连续、面积广。煤层集中段煤层总厚度达40m,可采煤层平均总厚一般达15m以上。盆地总生气量大。

2.煤储层吸附量高、可解吸率高,煤层割理发育,构造裂缝适中

由于镜质组含量高,煤演化程度适中,吸附量高(大于15m3/t)、可解吸率高(大于70%)。煤层割理、内生裂隙发育,割理组呈网状、树枝状分布,连通性好,构造裂缝适中。

3.煤层气盖层封闭性能良好,处于滞流带承压水封堵环境,煤层气保存条件有利

本区各式向斜均为下三叠系飞仙关组、夜郎组所覆盖,向斜轴部往往还盖有中三叠系关岭组、下三叠系底部为黄绿、黄灰色粉砂质泥岩、钙质泥页岩,厚度数十至数百米,为良好的区域性盖层,而上二叠统煤系地层各主采煤层间泥岩发育,煤层直接盖层往往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厚度常大于5m到10余米,实测盖层孔隙度为2%左右,渗透率10-8~10-9μm2,对煤层气具有良好的封闭性。

不少区带煤层水水体弹性能量较高,煤系下伏玄武岩是一隔水层,煤系上覆飞仙关组泥岩、粉砂质泥岩也是含水性很弱的隔水层,水型为NaHCO3型,矿化度2000~6000mg/L,向深部增加由于煤系中泥岩具有较好的封闭性和隔水性,在纵向上又有多套盖层叠加形成多层封闭,在横向上与向斜、地层扭曲、封闭性质断层等非渗透性质边界组合,构成了不同程度的遮挡,使地下水活动受阻,形成滞流带承压水封堵环境,气藏得以保存和富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