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有文采有内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8-12
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文质量的高低。教师要把美化语言当做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重要工作,让学生通过品味课文精彩语段和课外阅读积累语言,通过强化写作训练、运用语言、
“创造”语言,来使作文文采飞扬。

一、 兼收并蓄,大量吸收语言精华

1.
通过品味课文精彩语段积累语言。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要“整体感知课文,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二者都非常重视语言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中学课本入选的文章,都堪称经典,值得反复玩味。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研究文本,反复品味经典语言,以语言为媒介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并将精彩词句随时储存在语言仓库里。现代作家韩少功的文章《我心归去》是学生学习精彩语言的范文。文章这样写道:“你拿起电话不知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何方??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

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是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段文字看似平淡,语不惊人,却深刻体现了作家身处异国他乡喧嚣热闹之后的寂寞孤独和空虚失落,无形的空虚感在有形的“数吊灯”的细节中体现,在作家的“连深谷也不是”的感觉中体现,这是何等深刻的孤独啊!作者正是抓住了“不知要”“不知道”“不知道”“不是”“也不是”等词语,表现内心孤独的感受,虽然没有华章丽句,但平淡中的深情正体现了作家驾驭语言的高妙。这些俯拾皆是的精彩取之于教材,用之于作文,必会使作文大放异彩。

2.
通过课外阅读积累语言。现代语文教育提倡“大语文”,即跳出课本,去寻找更适合语文学习的天地,吸取语文精华。不用说浩如烟海的课外读物了,单是形形色色的电视广告语就让你眼花缭乱,置身于这样的语文大环境,不学习都不可能,更不说你是个有心人了。乡村俚语、民俗风情,地方风物、影视剧作、各种各样的文化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源泉。

二、 强化训练,有意识地运用语言

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应在一次次的语言训练中,让学生将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变为作文语言,可

以让学生先引用,再化用,再创造性地使用。只有让他们用积累的丰富词汇描绘各种形象,去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积累才真正发挥了作用。看得再多,不通过强化训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外化为作文语言,积累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组词造句、连句成段、口述片段、写作文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

阅读背诵名篇名句。对课文中的名篇名段、名言警句,反复诵读,及时背诵,日积月累,课文中典范的语言就会逐渐成为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一部分,成为语言仓库中随时可供使用的“米”。

三、 通过运用“创造”语言

要提高作文水平,就必须学会“创造”语言。创造包含对语言的锤炼和创新。锤炼语言也是一种创造。创造语言的训练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节假日来临,你可以让学生用某种修辞手法给同学发短信互相祝贺并进行评比;改写一句话,让这句话充满魅力和哲理性,由学生评出最有味道的句子,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另外情景作文、创意广告语设计、开场白、课本剧等都是创造语言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指导学生创造语言主要应在两个方面下功夫:(1)化“平面”为“立体”。要让学生懂得选用语言要能准确形象地描述事物的特点或事件的过程,语言要出彩,要吸引别人的眼球,必须要让它
“立起来”。如说生活是什么,你可以说: “生

活是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生活是美酒,会喝的说它甜,不会喝的说它苦??”(2)化“平淡”为“深刻”。一篇文章如果都是平平常常的大实话,即使有道理,也会让人有嚼蜡之感,而如能从平淡语言中概括出极具哲理性的语句,文章就会如女子化妆一般,顿生光彩。如写“人,该怎样活”的话题,我们就可用“我们没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等句子表达,“在人之上,要把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己当人”,这些平淡的话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极富创造性,耐人寻味。

哲理性语言,如同千年老酒,醇厚浓郁,入口绵甜;精彩的语言如同新娘的红盖头,高贵华美,令人遐想。要想写出优美的语言,必须善于积累,勤学苦练,富有创造性,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要真正具备写作的硬功夫,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让作文语言亮丽多彩,关键要通过多听、多读、多写、多思考等手段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多读书,坚持以写日记、随笔和口头作文等形式来进行写作训练,并循序渐进、科学引导,辅之以艺术化的精神激励,那么学生的作文语言就会灵动飞扬,作文水平就会如旭日东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