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要经典一点的,请发到我邮箱,[email protected]

第1个回答  2011-07-13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 .
2 集合 的子集个数共有 个;真子集有 个;非空子集有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 个.
3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 一般式 ;
(2) 顶点式 ;(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时,设为此式)
(3) 零点式 ;(当已知抛物线与 轴的交点坐标为 时,设为此式)
(4)切线式: 。(当已知抛物线与直线 相切且切点的横坐标为 时,设为此式)
4 真值表: 同真且真,同假或假
5 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
原结论 反设词 原结论 反设词
是 不是 至少有一个 一个也没有
都是 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两个
大于 不大于 至少有 个
至多有( )个

小于 不小于 至多有 个
至少有( )个

对所有 ,成立
存在某 ,不成立



对任何 ,不成立
存在某 ,成立



6 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下图):(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原命题       互逆       逆命题
若p则q               若q则p
       互       互
  互        为   为        互
  否                     否
           逆   逆           
         否       否
否命题               逆否命题   
若非p则非q    互逆      若非q则非p

充要条件: (1)、 ,则P是q的充分条件,反之,q是p的必要条件;
(2)、 ,且q ≠> p,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p ≠> p ,且 ,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4、p ≠> p ,且q ≠> p,则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7 函数单调性:
增函数:(1)、文字描述是: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数学符号表述是:设f(x)在x D上有定义,若对任意的 ,都有
成立,则就叫f(x)在x D上是增函数。D则就是f(x)的递增区间。
减函数:(1)、文字描述是: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数学符号表述是:设f(x)在x D上有定义,若对任意的 ,都有
成立,则就叫f(x)在x D上是减函数。D则就是f(x)的递减区间。
单调性性质:(1)、增函数+增函数=增函数;(2)、减函数+减函数=减函数;
(3)、增函数-减函数=增函数;(4)、减函数-增函数=减函数;
注:上述结果中的函数的定义域一般情况下是要变的,是等号左边两个函数定义域的交集。
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 单调 单调性
内层函数 ↓ ↑ ↑ ↓
外层函数 ↓ ↑ ↓ ↑
复合函数 ↑ ↑ ↓ ↓
等价关系:
(1)设 那么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2)设函数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 ,则 为增函数;如果 ,则 为减函数.
8函数的奇偶性:(注:是奇偶函数的前提条件是:定义域必须关于原点对称)
奇函数:
定义:在前提条件下,若有 ,
则f(x)就是奇函数。
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2)、奇函数在x>0和x<0上具有相同的单调区间;
(3)、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有f(0)=0 .
偶函数:
定义:在前提条件下,若有 ,则f(x)就是偶函数。
性质:(1)、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2)、偶函数在x>0和x<0上具有相反的单调区间;
奇偶函数间的关系:
(1)、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 (2)、奇函数•奇函数=偶函数;
(3)、偶奇函数•偶函数=偶函数; (4)、奇函数±奇函数=奇函数(也有例外得偶函数的)
(5)、偶函数±偶函数=偶函数; (6)、奇函数±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9函数的周期性:
定义:对函数f(x),若存在T 0,使得f(x+T)=f(x),则就叫f(x)是周期函数,其中,T是f(x)的一个周期。
周期函数几种常见的表述形式:
(1)、f(x+T)= - f(x),此时周期为2T ;
(2)、 f(x+m)=f(x+n),此时周期为2 ;
(3)、 ,此时周期为2m 。
10常见函数的图像:

11 对于函数 ( ), 恒成立,则函数 的对称轴是 ;两个函数 与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12 分数指数幂与根式的性质:
(1) ( ,且 ).
(2) ( ,且 ).
(3) .
(4)当 为奇数时, ;当 为偶数时, .
13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式: .
指数性质:
(1)1、 ; (2)、 ( ) ; (3)、
(4)、 ; (5)、 ;
指数函数:
(1)、 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增函数;
(2)、 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减函数。注: 指数函数图象都恒过点(0,1)
对数性质:
(1)、 ;(2)、 ;
(3)、 ;(4)、 ; (5)、
(6)、 ; (7)、
对数函数:
(1)、 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增函数;
(2)、 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减函数;注: 对数函数图象都恒过点(1,0)
(3)、
(4)、 或
14 对数的换底公式 : ( ,且 , ,且 , ).
对数恒等式: ( ,且 , ).
推论 ( ,且 , ).
15对数的四则运算法则:若a>0,a≠1,M>0,N>0,则
(1) ; (2) ;
(3) ; (4) 。
16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负增长时 ):
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平均增长率为 ,则对于时间 的总产值 ,有 .
17 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1) ,其中 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 为末项。
(2)推广:
(3)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前n项和: (1) ;其中 为首项,n为项数, 为末项。
(2)
(3)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4)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常用性质:(1)、若m+n=p+q ,则有 ;
注:若 的等差中项,则有2 n、m、p成等差。
(2)、若 、 为等差数列,则 为等差数列。
(3)、 为等差数列, 为其前n项和,则 也成等差数列。
(4)、 ;
(5) 1+2+3+…+n=
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1) ,其中 为首项,n为项数,q为公比。
(2)推广:
(3)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前n项和:(1)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2)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3)
常用性质:(1)、若m+n=p+q ,则有 ;
注:若 的等比中项,则有 n、m、p成等比。
(2)、若 、 为等比数列,则 为等比数列。
18分期付款(按揭贷款) :每次还款 元(贷款 元, 次还清,每期利率为 ).
19三角不等式:
(1)若 ,则 .
(2) 若 ,则 .
(3) .
20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 , = ,
21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22 和角与差角公式
; ;
.
=
(辅助角 所在象限由点 的象限决定, ).
23 二倍角公式及降幂公式
.
.
.

24 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函数 ,x∈R及函数 ,x∈R(A,ω, 为常数,且A≠0)的周期 ;函数 , (A,ω, 为常数,且A≠0)的周期 .
三角函数的图像:

25 正弦定理 : (R为 外接圆的半径).

26余弦定理:
; ; .
27面积定理:
(1) ( 分别表示a、b、c边上的高).
(2) .
(3) .

28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在△ABC中,有
.
29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设λ、μ为实数,那么:
(1) 结合律:λ(μ )=(λμ) ;
(2)第一分配律:(λ+μ) =λ +μ ;
(3)第二分配律:λ( + )=λ +λ .
30 与 的数量积(或内积): • =| || | 。
3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设 = , = ,则 + = .
(2)设 = , = ,则 - = .
(3)设A ,B ,则 .
(4)设 = ,则 = .
(5)设 = , = ,则 • = .
32 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 = , = ).
33 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A ,B ).
34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设 = , = ,且 ,则:
|| =λ .(交叉相乘差为零)
( ) • =0 .(对应相乘和为零)
35 线段的定比分公式 :设 , , 是线段 的分点, 是实数,且 ,则
( ).
36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 △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 、 ,则△ABC的重心的坐标是 .
37三角形五“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
设 为 所在平面上一点,角 所对边长分别为 ,则
(1) 为 的外心 .
(2) 为 的重心 .
(3) 为 的垂心 .
(4) 为 的内心 .
(5) 为 的 的旁心 .
38常用不等式:
(1) (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 (当且仅当a=b时取“=”号).
(3)
(4) .
(5) (当且仅当a=b时取“=”号)。
39极值定理:已知 都是正数,则有
(1)若积 是定值 ,则当 时和 有最小值 ;
(2)若和 是定值 ,则当 时积 有最大值 .
(3)已知 ,若 则有

(4)已知 ,若 则有

40 一元二次不等式 ,如果 与 同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 与 异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间.简言之:同号两根之外,异号两根之间.即:

.
41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当a> 0时,有
.
或 .
42 斜率公式 :
( 、 ).
43 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 (直线 过点 ,且斜率为 ).
(2)斜截式 (b为直线 在y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 )( 、 ( )).
 两点式的推广: (无任何限制条件!)
(4)截距式 (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 )
(5)一般式 (其中A、B不同时为0).
直线 的法向量: ,方向向量:
44 夹角公式:
(1) . ( , , )
(2) .( , , ).
直线 时,直线l1与l2的夹角是 .
45 到 的角公式:
(1) .( , , )
(2) .( , , ).
直线 时,直线l1到l2的角是 .
46 点到直线的距离 : (点 ,直线 : ).
47 圆的四种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
(2)圆的一般方程 ( >0).
(3)圆的参数方程 .
(4)圆的直径式方程 (圆的直径的端点是 、 ).
48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 与圆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若 ,则 点 在圆外;
点 在圆上; 点 在圆内.
49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 与圆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
; ; .
50 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1,O2,半径分别为r1,r2, ,则:
;
;
;
;
.
51 椭圆 的参数方程是 . 离心率 ,
准线到中心的距离为 ,焦点到对应准线的距离(焦准距) 。
过焦点且垂直于长轴的弦叫通经,其长度为: .
52 椭圆 焦半径公式及两焦半径与焦距构成三角形的面积:
, ; 。
53椭圆的的内外部:
(1)点 在椭圆 的内部 .
(2)点 在椭圆 的外部 .
54 椭圆的切线方程:
(1) 椭圆 上一点 处的切线方程是 .
(2)过椭圆 外一点 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 .
(3)椭圆 与直线 相切的条件是 .
55 双曲线 的离心率 ,准线到中心的距离为 ,焦点到对应准线的距离(焦准距) 。过焦点且垂直于实轴的弦叫通经,其长度为: .
焦半径公式 , ,
两焦半径与焦距构成三角形的面积 。

56 双曲线的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
(1)若双曲线方程为 渐近线方程: .
(2)若渐近线方程为 双曲线可设为 .
(3)若双曲线与 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
(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4) 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总是 。
57双曲线的切线方程:
(1)双曲线 上一点 处的切线方程是 .
(2)过双曲线 外一点 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 .
(3)双曲线 与直线 相切的条件是 .
58抛物线 的焦半径公式:
抛物线 焦半径 .
过焦点弦长 .
59二次函数 的图象是抛物线:
(1)顶点坐标为 ;(2)焦点的坐标为 ;
(3)准线方程是 .
60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弦端点A ,由方程 消去y得到
, 为直线 的倾斜角, 为直线的斜率, .
61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线平行;
(3)转化为面面平行.
62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垂直;
(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
(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
(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
63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转化为线面垂直;
(3) 转化为两平面的法向量平行。
64 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设 = , = 则:
(1) + = ;
(2) - = ;
(3)λ = (λ∈R);
(4) • = ;
65 夹角公式:
设 = , = ,则 .
66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
( 是两异面直线,其公垂向量为 , 是 上任一点, 为 间的距离).
67点 到平面 的距离:
( 为平面 的法向量, , 是 的一条斜线段).
68球的半径是R,则其体积 ,其表面积 .
69球的组合体:
(1)球与长方体的组合体: 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
(2)球与正方体的组合体:正方体的内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棱长, 正方体的棱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面对角线长, 正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
(3)球与正四面体的组合体: 棱长为 的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为
(正四面体高 的 ),外接球的半径为 (正四面体高 的 ).
70 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 .
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 .
71排列数公式 : = = .( , ∈N*,且 ).规定 .
72 组合数公式: = = = ( ∈N*, ,且 ).
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 = ;(2) + = .规定 .
73 二项式定理 ;
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
的展开式的系数关系:
; ; 。
74 互斥事件A,B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P(A+B)=P(A)+P(B).
个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P(A1+A2+…+An)=P(A1)+P(A2)+…+P(An).
75 独立事件A,B同时发生的概率:P(A•B)= P(A)•P(B).
n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1• A2•…• An)=P(A1)• P(A2)•…• P(An).
76 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77 数学期望:
数学期望的性质
(1) . (2)若 ~ ,则 .
(3) 若 服从几何分布,且 ,则 .
78方差:
标准差: = .
方差的性质:
(1) ;
(2)若 ~ ,则 .
(3) 若 服从几何分布,且 ,则 .
方差与期望的关系: .
79正态分布密度函数: ,
式中的实数μ, ( >0)是参数,分别表示个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对于 ,取值小于x的概率: .

80 在 处的导数(或变化率):
.
瞬时速度: .
瞬时加速度: .
81 函数 在点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 在点 处的导数是曲线 在 处的切线的斜率 ,相应的切线方程是 .
82 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1) (C为常数).(2) .(3) .
(4) . (5) ; .
(6) ; .
83 导数的运算法则:
(1) .(2) .(3) .
84 判别 是极大(小)值的方法:
当函数 在点 处连续时,
(1)如果在 附近的左侧 ,右侧 ,则 是极大值;
(2)如果在 附近的左侧 ,右侧 ,则 是极小值.
85 复数的相等: .( )
86 复数 的模(或绝对值) = = .
87 复平面上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 ).
88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
①若 ,则 ;
②若 ,则 ;
③若 ,它在实数集 内没有实数根;在复数集 内有且仅有两个共轭复数根 .
第2个回答  2011-07-01
已发送,可能会延迟一会儿,注意查收。wetia@
内容包括常用公式,易错知识点以及常用思想方法。
第3个回答  2011-07-01
百度文库里有的,实在没有再向我要~追问

发给我吧,我没金币,谢谢了

追答

对数的性质及推导
用^表示乘方,用log(a)(b)表示以a为底,b的对数
*表示乘号,/表示除号

定义式:
若a^n=b(a>0且a≠1)
则n=log(a)(b)

基本性质:
1.a^(log(a)(b))=b
2.log(a)(MN)=log(a)(M)+log(a)(N);
3.log(a)(M/N)=log(a)(M)-log(a)(N);
4.log(a)(M^n)=nlog(a)(M)

推导
1.这个就不用推了吧,直接由定义式可得(把定义式中的[n=log(a)(b)]带入a^n=b)

2.
MN=M*N
由基本性质1(换掉M和N)
a^[log(a)(MN)] = a^[log(a)(M)] * a^[log(a)(N)]
由指数的性质
a^[log(a)(MN)] = a^{[log(a)(M)] + [log(a)(N)]}
又因为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所以
log(a)(MN) = log(a)(M) + log(a)(N)

3.与2类似处理
MN=M/N
由基本性质1(换掉M和N)
a^[log(a)(M/N)] = a^[log(a)(M)] / a^[log(a)(N)]
由指数的性质
a^[log(a)(M/N)] = a^{[log(a)(M)] - [log(a)(N)]}
又因为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所以
log(a)(M/N) = log(a)(M) - log(a)(N)

4.与2类似处理
M^n=M^n
由基本性质1(换掉M)
a^[log(a)(M^n)] = {a^[log(a)(M)]}^n
由指数的性质
a^[log(a)(M^n)] = a^{[log(a)(M)]*n}
又因为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所以
log(a)(M^n)=nlog(a)(M)

其他性质:

性质一:换底公式
log(a)(N)=log(b)(N) / log(b)(a)

推导如下
N = a^[log(a)(N)]
a = b^[log(b)(a)]

综合两式可得
N = {b^[log(b)(a)]}^[log(a)(N)] = b^{[log(a)(N)]*[log(b)(a)]}

又因为N=b^[log(b)(N)]
所以
b^[log(b)(N)] = b^{[log(a)(N)]*[log(b)(a)]}
所以
log(b)(N) = [log(a)(N)]*[log(b)(a)] {这步不明白或有疑问看上面的}
所以log(a)(N)=log(b)(N) / log(b)(a)

性质二:(不知道什么名字)
log(a^n)(b^m)=m/n*[log(a)(b)]

推导如下
由换底公式[lnx是log(e)(x),e称作自然对数的底]
log(a^n)(b^m)=ln(a^n) / ln(b^n)
由基本性质4可得
log(a^n)(b^m) = [n*ln(a)] / [m*ln(b)] = (m/n)*{[ln(a)] / [ln(b)]}
再由换底公式
log(a^n)(b^m)=m/n*[log(a)(b)]
--------------------------------------------(性质及推导 完 )

公式三:
log(a)(b)=1/log(b)(a)

证明如下:
由换底公式 log(a)(b)=log(b)(b)/log(b)(a) ----取以b为底的对数,log(b)(b)=1
=1/log(b)(a)
还可变形得:
log(a)(b)*log(b)(a)=1
还有一个发到你邮箱里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