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好的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26
导语】行为习惯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幼儿时期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孩子的一生都受益匪浅,有的家长在重视幼儿智力发展的时候总是忽略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有的家长认为习惯的培养重在幼儿园,这样导致幼儿在园在家两个样。下面无忧考网的小编就为您讲解一下幼儿行为养成的重要性,希望对您的教子有所帮助。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其实我觉得学前教育不应当把重点放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而应当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终身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字经》开门见山就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说,这里的“习”可以认为是最初的学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由此可见,幼儿期是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幼儿教育而言,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养成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德育的任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影响,把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道德品质的学习的过程。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只有让幼儿不断重复进行各种良好行为的学习,积累各种良好习惯;在作息、礼貌、卫生、学习、日常生活中等方面,家长都应严格管理教育,若不及时提出正确合理的、必要的行为规范,不进行及时纠正及指导,幼儿就容易养成不好的吸管,等这些不好的习惯养成在进行改正就会带来更大的困难!我们幼儿老师和家长应该抓住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针对幼儿这一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学习生活方面都应耐心、有效的进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家长和老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有模仿的对象,给幼儿进行良好的习惯示范,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由于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差,不良行为习惯容易反复出现,老师和家长需要经常进行良好行为的检查并指出不良行为并给予更好的纠正,时常进行改造行为的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常抓不懈,使之良好行为根深蒂固。
  有位哲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使人终身受益。
  幼儿期是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时期。众所周知,低龄幼儿正是走向自我行为的起步阶段,这一期间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也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为一名幼儿教师,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随便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按照规律和特点运用专业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培养。
  首先,要有合理的要求,不同时期重点不同,一段时间内只能培养一、两个习惯。这跟我们之前对儿童的划分是有相似的作用,不同时期的孩子在身心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要根据不同时期的身心特点结合幼儿自身的条件设定目标。
  比如对于入园初期的幼儿,我们的目标就是入园时情绪稳定,参与简单的集体活动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家长或老师的提醒下会问“早”,问“好”,学会说“再见”;需要别人帮助时,会说“请”;接受帮助后,会说“谢谢”;不怕生人,会在家长或老师的提醒下热情而礼貌地欢迎客人;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遵守幼儿园的一些规则,如按时入园、离园、吃饭、下课、参加游戏等;遵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在老师周围活动,不离开老师独自乱跑。
  有些人觉得这些要求太简单了,可是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对于入园初期的幼儿来说已经是比较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入园初期那几周,因为他们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进入完全陌生的集体生活,孩子从内心到行为都会出现很多不适。记得我当时带小班的第一天,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幼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有的哭闹有的到处乱跑。
  这些目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平时习惯的培养和遵守。在培养习惯时,要一个一个的培养,在一个习惯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习惯要求。一些富有经验的教育者曾提出培养习惯关键是第一个月,如果能在第一个月坚持下来,基本上就可以了。所以家长和老师应当相互合作让幼儿的行为习惯得到不断的加强。
  其次,要有榜样示范,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和教师应该以身作则,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引导者,最易成为他们跟从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为此,我们首先从老师自身的生活习惯抓起,要求幼儿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做幼儿的榜样。在个人卫生方面,杜绝留长指甲、饭前不洗手、用脏手抓东西吃、吃东西后不漱口等陋习;在环境卫生方面,也注意乱丢果皮纸屑及随地吐痰的不良影响,都牢记垃圾入箱、吐痰入盂,操场上活动后的器械也能及时整理好。通过这一阶段的活动,老师们时时、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表率影响着幼儿,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后,家园联系、家园一致,形成合力才会有实效。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上,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要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之前我提到的目标设置以及榜样示范,其实都离不开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配合积极指导。这种配合不能偏废其一,有些家长向我们反映,小朋友在家的时候不会自己吃饭、穿脱衣服,刚开始听说的时候我觉得很诧异,因为班上的大部分小朋友在幼儿园都能够自己进食、穿脱衣服,可是为什么这些小朋友在家里都不会了呢?经过多次交流和观察我发现,在家的时候家长的要求跟我们在幼儿园的要求脱节了,家长对幼儿的要求跟我们幼儿园的不一致,所以幼儿会表现出两种不一样的状态。其实这样对幼儿来说是不好的,任何习惯的培养都必须保持一致,如果不能保持统一的规范那么对幼儿的教育就达不到效果。
  总而言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它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需要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老师要作表率,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另外家园还要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