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谤详细资料大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7

毁谤,汉语辞汇。

拼音:huǐ bàng

释义: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毁谤,指以言语相攻击或嘲讽丑化,污蔑,故意捏造事实,以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毁谤 外文名 :Slander 拼音 :huǐ bàng 释义 :以言语相攻击或嘲讽丑化 分类 :词语
词目,拼音,注音,英语,词语辨析,引证解释,英汉对照,诽谤罪,概念,犯罪构成,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特征,立案标准,处理办法,

词目

毁谤

拼音

huǐ bàng

注音

ㄏㄨㄟˇ ㄅㄤˋ

英语

Slander

词语辨析

【解字】毁:毁坏,破坏。谤:指责。 【构成】并列式:毁+谤 【同义词】诋毁、诽谤、讪谤、离间、中伤、诬蔑、谴责、造谣、贬斥、弹劾、标谤、唾骂 【反义词】赞美、赞扬、称赞、标榜、夸奖 【例句】“佛陀也会遭人毁谤,所以毁谤可能是由于我们表现得太好,我们应该感谢别人对我们的毁谤,因为如此一来,正好给自己一个反观自照、消灾解怨的机会,让我们得以在菩提道上步步提升。”(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

引证解释

指以言语相攻击或嘲讽丑化。 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一》:“ 胜坐毁谤诏书,毁先帝,不道。” 汉王充《论衡·累害》:“身完全者谓之洁,被毁谤者谓之辱。” 《通典·选举四》:“凡毁谤之生,非徒空说,必因人之微过而甚之者也。” 明 施耐庵 《水浒传》第四七回:“ 李应 勒马,在庄前大叫:‘ 祝 家三子,怎敢毁谤老爷!’” 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二回:“……毁谤近臣,冒渎朕躬。” 清 曹雪芹 《红楼梦》第五回“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 ***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凡人 《开通学术议》:“ 汉 宋 不同派, 程 、 朱 、 陆 、 王不同派,互相毁谤,不可底止,至于今日。” 柔石《二月》二四:“我常以人们底无理的毁谤与妒忌为荣。”

英汉对照

英文: slander n.诽谤;中伤。 vt.诽谤;造谣中伤。 calumniate vt.诽谤;中伤;污蔑。 bespatter vt.诋毁;溅污;点缀。 defame v.中伤;诽谤。 libel n. [律]诽谤罪;诋毁;毁坏名誉的东西;控诉书 vt. 对…进行诽谤;中伤;控告 vi. 进行文字诽谤 slander vt. 诽谤;造谣中伤n. 诽谤;中伤 *** ear vt. 诽谤;弄脏;涂上;把…擦模糊 n. 涂片;诽谤;污点vi. 被弄脏 vilify vt. 诽谤;中伤;轻视;贬低

诽谤罪

概念

法律上只有“诽谤罪”,没有“毁谤罪”。 本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使对方精神受到伤害的情节严重的行为。

犯罪构成

犯罪主体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犯罪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犯罪主观方面

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椎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犯罪客观方面

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 重的行为。 (1)必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必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即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 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网际网路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者事实上已经给被 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 (3)诽谤行为必须是 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 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 则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特征

1.诽谤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权利,侵犯的对象必须是特定的个人。网民和村民举报某些违法违纪现象,当然会指向涉嫌违法违纪的具体特定个人,因此,其举报行为所以很容易以此被认为是诽谤行为。 2.诽谤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捏造并散布某种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虚假事实的行为。首先,行为人必须是凭空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事实。如果行为人不是捏造事实而是举报失实或与客观现实有出入,不能视为凭空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事实,当然就不应该按诽谤罪论处。其次,行为人捏造的事实必须是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事实。如果人民民众据实举报或举报失实,虽然会对被举报人的人格、名誉有所影响,其行为也不应该被认定为诽谤罪。第三,行为人必须以口头的、文字的或者音像的方式散布所捏造的事实。如果举报失实或只是在一定小范围内扩散,没有显现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当然就不能认定其构成诽谤罪。上述三方面内容必须全部具备,才能构成诽谤的事实,缺一不可。 3.诽谤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也就是说,涉嫌犯诽谤罪者都是一般的自然人。 4.诽谤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目的。 刑法规定,诽谤罪必须是诽谤行为情节严重的,才构成犯罪。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诽谤行为手段恶劣的、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引起被害人精神失常或者自杀的等等。即便是有一般性诽谤行为,也应该按照治安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处理,而不能按照诽谤罪论处。由此可以看出,网民和村民举报某些违法违纪现象,可能会有某种不恰当的做法,但没有采取恶劣手段没有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是不应该按照诽谤罪处理的。

立案标准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处理办法

依照刑法典第246条的规定,犯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也就是说,即便举报行为构成了诽谤犯罪,只有受害人自己去人民法院控诉遭受诽谤行为伤害的事实,人民法院才得以处理,受害人不告诉的就不予处理。但是,如果诽谤行为足以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公安机关与公诉机关依然可以依法处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