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平:文字传奇史话|楔形文字3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31. 阿卡德帝国

公元前2340年,定居在苏美尔北部的阿卡德人,在部落首领萨尔贡统领下迅速崛起,吞并了苏美尔人建立的、以乌鲁克为首的所有“小国寡民”、各自为政的城邦国家。

萨尔贡率领他的精锐部队东征古埃兰,北攻土耳其,西击叙利亚,南抵波斯湾。他创建了两河流域统一的、多民族的阿卡德帝国,被视为“世界上第一个帝国的建造者”。那个时候,中国历史还没有进入商朝,古希腊克里特文明也未见端倪。

阿卡德帝国虽然只存续了短短120余年,但它标志着闪米特人取代苏美尔人登上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舞台,也标志着阿卡德语成为两河流域的官方语言。实现书写革命的苏美尔楔形字,被阿卡德楔形字所取代,书写革命的成果被阿卡德楔形字继承并发扬光大。

伴随着一次又一次成功和缺憾,苏美尔楔形文字被不同民族不断“借用”的过程自此开始。

阿卡德帝国的君主萨尔贡(SargonⅠ)大帝,与新亚述的国王萨尔贡Ⅱ世(前722年登基)之间并无联系,只是后者因仰慕前者的英名取了“萨尔贡”之名为自己壮胆而已。就像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Ⅱ世(前605年继位)为显示其正统,也效仿古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Ⅰ世国王(前 1125年继位)而自称“尼布甲尼撒”一样,前后都相隔了数百年乃至千余年之久,可见两河流域闪族国王们名号之乱象。

我们演绎的文字传奇,希望给读者讲的都是信史,因而尽可能从考古现场找到楔形文字的证据。尽管阿卡德帝国的年表已完整显现在其他地方的考古记录里,但萨尔贡大帝的首都阿卡德城,据说距离巴比伦不超过百十来公里,但其确切位置却从未被完全证实。

最终确认萨尔贡及阿卡德帝国存在的人依然是“亚述学之父”。亨利•罗林森爵士1870年出版了一部有关阿卡德帝国的经典著作《阿卡德的萨尔贡传记》(The Legend of Sargon of Akkad),依据的就是尼尼微的亚述巴尼帕尔图书馆的泥板,这个图书馆保存了许多了萨尔贡出生和传说片段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证据提供者还有大家已经熟悉的亚述“牛人”拉萨姆。1881年,拉萨姆在距巴比伦约60公里的西帕尔(Sippar)遗址考古,无意间发现了一块写满楔形文字的黏土泥板,不过他当时并不认识这种文字。经大英博物馆的学者破译后才知道,这块泥板可能是人类已知最古老的世界地图。其上的铭文表明它仅仅是件复制品,内容描绘的恰恰是阿卡德萨尔贡帝国。在地图中,阿卡德帝国的巴比伦位于世界中心,比周围城市都要大得多。

结合其他泥板文献,阿卡德人、阿卡德楔形文字以及阿卡德帝国的来龙去脉,历史线索越来越清晰。

阿卡德人,据说来自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操闪米特语的蛮族游牧部落,很早很早就在两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带活动,约在前4000年定居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但也有人认为,他们到达两河流域的时间甚至比苏美尔人都早。

阿卡德人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脸长鼻钩,蓄有黑色胡须。习惯于游牧生活的牧民来到平原,放弃了游居,抛弃了帐篷,建起了砖房,在城邦附近寻找合适的地方住下来。这些阿卡德“乡下蛮族人”对苏美尔“城市贵族人”,既贸易又抢劫,持续了好几百年,逐渐与苏美尔人融为一体。

据《萨尔贡传奇》的楔形文字泥板文献称,阿卡德人萨尔贡是被园丁收养的孤儿,从小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他母亲则是神庙的高级祭师,为了掩饰自己的未婚先孕,生下孩子后就他把放在灯芯草编织的筐里,任其在幼发拉底河漂流。基什城一位园丁发现并收养了他。长大成人后的萨尔贡,子承父业当了花匠。

不知为何,花匠的儿子突然受到女神伊南娜的爱慕(据说,其中还有少儿不宜的情节),推荐他为苏美尔基什王的侍从,不久便得到快速晋升和封赏,并在自己的封地建造了阿卡德城,进而强势控制了整个基什城邦国。他率领骁勇善战的阿卡德人南征北战,靠铁腕手段成就了霸业——建立了庞大的萨尔贡王朝。他的领土“从日出处”(东部埃兰)直到“日落处”(西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从“上海”(地中海)直到“下海”(波斯湾)。

楔形文字泥板资料还记录了后萨尔贡时代的辉煌——存亡仅百余年的阿卡德帝国,共经历六任国王,其中萨尔贡的孙子纳拉姆辛( Naram-Sin)功绩尤为亮眼,让阿卡德王朝的统治达到鼎盛。这块著名的纳拉姆辛胜利石碑,也是法国学者德•摩根(即那位挖出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的考古学家),从埃兰苏萨带回卢浮宫的重大考古文物。石碑浮雕上身材最大的就是纳拉姆辛,头上弯钩形状的装饰代表神,这是他违背传统自封为神的明证。他手执弓箭向垂死的敌人进攻。画面背景为高耸入云的扎格罗斯山,山上竖着一块以楔形文字刻成的纳拉姆辛记功碑。

比起释读纳拉姆辛记功碑楔形文字表达的意义而言,我们更关心的是阿卡德楔形文字本身。他们究竟如何借用苏美尔楔形文字才是重点内容。

游牧民族阿卡德人原本没有自己的文字。定居在两河平原后,他们之中有的人开始学习用苏美尔楔形符号书写闪米特语言。萨尔贡帝国在美索不达米亚的称霸,确立了阿卡德语言的统治地位,楔形文字很快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各地的考古发掘,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阿卡德楔形字文本,数量达到了数十万件,包括信件、财务和科学文献,涉及神话、法律等等。考古学者已经弄清了阿卡德人借用苏美尔文字创制阿卡德文字的方法,恰似日本人将多音节的日语用单音节的汉语表达那样,借用汉字创制日语假名。

北京大学拱玉书教授举例说:比如“偷”这个词是单音节汉字,多音节的阿卡德语读作“卡拉库”,有三个音节。由于苏美尔词语也是单音节,阿卡德人只好用“卡”表示第一个音节,“拉”表示第二个音节,“库”表示第三个音节,即用三个楔形符号来表达三个音节的“卡拉库”。如此这般,原来苏美尔的表意符号“偷”就变成三个音节符号的组合,阿卡德楔形文字就不仅能够用来表意,也能够用来表音,这就是楔形文字被其它民族借用的方法。于是,阿卡德楔形文字功能发生了质变:部分用来表意,其他的都变成了音节。

阿卡德楔形文字大约有600-700个音节符和表意符,常用的也有200-400个楔形符号。与苏美尔楔形字类似,它也使用复杂的楔形符号(繁体字),但字型变得较为典雅,似画似字,从书法美学看,成了精美的字体,相当于我国秦朝的小篆体。

公元前2000年以后,阿卡德语在亚述时期和巴比伦时期,逐渐演变成两种方言——亚述语和巴比伦语,这当然已经是后话。

阿卡德楔形文字最大的功绩是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女作家。

1827年,英国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Leonard Woolley),在苏美尔乌尔遗址发掘里,发现了著名的恩赫杜安娜(Enheduanna)雪花石膏圆盘。圆盘背面的楔形铭文确认了四位人物:恩赫杜安娜,她站在一排人的第二位,穿着褶边连衣裙,戴着卷边头巾。她的前面是裸体男牧师,后面是她的美发师和抄写员。圆盘铭文写道:“恩赫杜安娜,最高女祭司,南那神的妻子,世界之王萨尔贡的女儿,在乌尔的女神伊南娜神庙制造了一个柱台,命名为天神安之祭台。”恩赫杜安娜的形象被突显在圆盘正中,强调她在那个时代的地位。

恩赫杜安娜首先是萨尔贡大帝的女儿,原名并非“恩赫杜安娜”。萨尔贡征服苏美尔后,为了更好地统治,任命女儿为月神辛(苏美尔语“南那”)神庙的最高女祭司。通常,南那神庙女祭师都被奉为南那神的妻子,萨尔贡为她取了一个苏美尔名字“恩赫杜安娜”。祭司和公主的结合可能也是历史上的首创。

恩赫杜安娜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署名作家,被美国著名亚述学家威廉•哈罗(W. Hallo)誉为“苏美尔的莎士比亚”。

最高女祭司的恩赫杜安娜公主独守神庙空房,孤独且寂寞。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主持祭祀之余,读书与创作成了她最热衷的活动。公主被认为是创造诗歌、赞美诗和祈祷文的典范,被整个古代世界使用,并导致了今天公认体裁的发展。最令她享有盛名的是诗歌,她为38座城市崇拜的42位神灵创作了赞美诗,诗中夹杂着对神又爱又恨的感情。众多颂诗都是敬献给爱情与战争女神伊南娜,伊南娜也被视为阿卡德王朝的守护者。

楔形文泥板保存下来的恩赫杜安娜著名作品包括《伊南娜的晋升》、《伊南娜与埃比赫》、《伊南娜的赞美诗》等等,其中,《伊南娜的晋升》直译就是“书写智慧之主”,似乎在直接赞美文字。恩赫杜安娜称这些赞美诗是“我的国王在无人创造之前创造了这些作品”。

在《伊南娜的赞美诗》中,诗人写道:

你是如此伟大,你的名字将被我赞美/你的神性光芒四射/我的身体被你惩罚/悲伤、痛苦、失眠、分离、怜悯、同情、关心、宽容和敬意/从而引发洪水,开拓坚土/扭转黑暗,迈向光明。

恩赫杜安娜优美的诗篇说明,阿卡德人对苏美尔楔形文字的借用是成功的,全世界所有的后代作家都应该为她脱帽致敬。

然而,阿卡德文字毕竟是借用而不是自己创制。由于各自语言特点有较大差异,表达苏美尔黏着语的音节符号,并不能精确地表达闪米特人的语言,导致外来者无法立即读出正确的词,需要分析和判断后,才能决定相近的音究竟应该读作什么,阅读效率很低。或者说,用苏美尔楔形符号来表达阿卡德语需要改变读音,所以变化很大。这些也是当年罗林森们对阿卡德楔形文字感到困惑的原因。

“借用”所带来阿卡德楔形文字天然的缺陷,不仅给学习者带来困难,也为它今后灭绝的命运埋下伏笔,即使是恩赫杜安娜转世也无力回天。

返回>目录&序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