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写作成为享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最近这些天,总有人在问我:是如何坚持下去的,怎样能将写作变成持久的动力?说实话,我没有灵丹妙药,但我真的特别希望这则小文能帮助更多的人爱上写作,从此坚持下去。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你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二尝试用用,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一、开拓生活空间,放松身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不尽的源泉,而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和灵气。可是大部分人生活范围狭窄,尤其是教师,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常常周末也被占去。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更加关注社会、热爱生活,不断扩展我们的写作范围和心灵空间。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关心身边事、天下事;在家里,我们可以和家人聊一聊学习、工作和生活;如若有机会出去,我们要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感悟生活的点点滴滴,不要拘泥时空限制,不要受抑于繁杂琐事。在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完成的惰况下,在自己可控范围内,放松心态,让身心轻松下来,将写作延伸到各个角落,就好比血液在你全身流淌一样。不知不觉,写作就会悄悄变成一种令自己愉悦的心灵释放的凭借,不再是外来压力下的一种任务、一种负担、一份沉重。说清楚,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至于时间长与短就要取决于你自己的行动了。

二、表达真情实感,自由书写。

      我这里一定要再三强调:不论写什么都要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你一定要表达你自己的内心,因为你是世界唯一一个你。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让这独一无二的心灵自由地表现出来正是主体的凸显、个性的张扬所在。真情实感最能打动别人,也最能带给自己充实和快乐。有感触再写,没感触就再放一放,先写更能触动你的,或者说你更着急于表达的,因为唯有此才是最真实最自然的流露。

    我自己的文件夹里就会有好几篇写得断断续续的文章,有时它们会在那里呆好几个月都不一定。沉淀一下,让思路更加清晰,让情感更加细腻透明,实在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你要表达的是真实的自己。形式可以自由一些,写不了大论文就写小散文;写不了律诗也可以写三行短诗。总而言之,想些啥就写啥,能写啥就写啥。不要羡慕别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就按照自己喜欢的坚持写下去。这种情感自由的写作,不仅对写作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培养诚实的人格,完善人的个性,会让你受益终身。

三、用心感悟生活,抓小放大。

    没有什么不能入文。

    有的人迟迟动不了笔,理由实在滑稽:没有什么你们“大事”可写。请问生活中哪有那么多所谓的“大事”呢?况且“大事”也不一定是我们所能驾驭得了的。咱就一普通菜鸟一只,还是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用情用心记录生活更为实际。其实,不一定社会大事、好人好事才可写,一个自然现象、一件细微小事、一次小小的风波、一丝淡淡的愁绪,一次心灵的碰撞,一个微笑和帮助,一次误解和争吵等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内容。我们要学会从小处着眼,把小的写好了,才能以小见大,才能窥见更广阔的天地。当然,我们要学会把小放大,事情来源于“小”,却终止于“大”。不能用“小”去展现“小”,这其中应该有你的感悟和思考,只有这样你的“小”才有价值和意义。

四、反复品读美文,善于模仿。

    千万不要小看模仿。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去刻意训练,但潜移默化地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可见,让通过模仿一些优秀作品,在表情达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定会受到这些文质兼优的文章的熏陶,激发自己大写作兴趣。你一定有喜欢的诗人作家,那就多读他们的作品,偷偷向他们学习吧,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吧,我相信在其中你一定能享受到愉悦,收获到不一样的感悟。通过反复的阅读,在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你的语言流畅了,词汇丰富了,情感真实了,思想深刻了。虽不能做到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但写一篇千字文还是很微微一笑的。

  悄悄说一句,我喜欢余秋雨,也特别想模仿他。他的《文化苦旅》是我的案头书,读了很多遍还是饶有兴致,有时候情不自禁地打开就读,然后浮想联翩。无奈本人悟性太差,大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嫌疑,现在也就放弃了。可是,我依然喜欢他,一直走在追寻秋雨老师的道路上。坎坷泞泥又欢声笑语。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爱上写作的方式方法太多,不再一一列举。说得再多,都归结为坚持两字。只有长期持之以恒, 做生活的有心人, 做勤劳的小蜜蜂, 多思考 、多练笔, 才能培养出自己对写作的浓厚兴趣, 才能让写作成为一种享受,成为你忙碌生活中的美好寄托。

    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热爱写作就是热爱生活。

    最后,绝招还有一个:将生活与写作合二为一,如此终生不离不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