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共读 自然】与孩子共享自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写在前面的话:在东京有家“森冈书店”,其经营模式是每次介绍“每周的一本”,并展示和书内容相关的周边物。我比较懒惰愚笨,很难做到每周一本,但受此启发,打算做一系列主题分享。

主题书 :《与孩子共享自然》

主题关键词 :自然、感受

延伸阅读 :诺贝尔生物学奖得主洛伦茨的经典科普系列《所罗门王的指环》、《狗的家事》、《灰雁的四季》;美国南方生物大学生物学教授戴维·乔治·哈斯凯尔的《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兽医作家吉米·哈利的《万物有灵且美》

爸爸妈妈如是说:一位热爱自然的妈妈分享她和孩子在自然中的独特体验

“花开得美,天高任鸟飞的恩宠,风在林间的呼啸……在生命的倏忽间,大自然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对自然深度探索的体验中,更真切地感知了自然界的奇幻与曼妙。”

                                                                                   ——《与孩子共享自然》作者前言(一)

《与孩子共享自然》是一本150页的小书,一两个小时就能翻阅完,却集录了约瑟夫·克奈尔多年来辅导孩子觉知自然的过程中收集和创作的50个小游戏。里面的游戏有些引领我们洞察自然规律,例如解释生态系统原理的“生命金字塔”游戏,通过表演、直接的体验去感受自然的循环过程,而不是教科书里枯燥的文字。还有些游戏能让我们细腻的情感与自然的某些特性呼应,比如“大地之窗”、“声音和颜色”,这些安静得有些“无聊”的游戏带给了很多人平静和灵性。也有些游戏,纯粹就是为了好玩。童心在奔跑嬉戏间、在与自然的碰撞中自然流露,成为我们无比珍藏的童年记忆。

说来惭愧,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一遍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给我们这些普通父母的书,这是写给自然教育工作者的书。放下一段时间,再拿起来读,再仔细去体会时,才发现里面的一些游戏的确会因为条件限制(专业的知识背景、大量的前期准备、人数)更适合专业的自然教育工作者去组织安排,但也有不少的游戏直接或者稍经变通父母就可以带着自己的孩子玩起来,如果足够幸运,找到一两个志同道合的家庭,那会有更多的乐趣。下面这张表,是我根据自己的体会,列举了爸爸妈妈可以和自己小孩玩的游戏,前面的数字标识了游戏的上手难易程度。有一些游戏本身不难,只是可能要求孩子更多的专注力。

在这里也与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四个小游戏。

游戏一  大地之窗——用森林的眼睛看森林

“这个游戏就是让孩子躺在林地上、静静地看风中摇曳的树、韩翔的飞鸟,听呼啸而过的风声。透过树叶的缝隙,静静的云朵飘过孩子们的”森林小屋”。小动物可能会来,因为孩子们静静地藏在那儿,一动不动。”

                                                                                              ——《与孩子共享自然》第一章

如果你爱好摄影,想必你的照片中会有一张是在林中仰望天空拍摄的,这个角度是那么的特别:树枝围成了一个圆,或绿色、或金黄、甚至光秃秃的树枝衬着碧蓝的天空,偶尔你能用镜头捕捉到一掠而过的飞鸟,偶尔一阵风吹来,带着树叶上升、下降。“大地之窗”大概就是这个的升级版吧,躺在地上,想象自己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想更加的融入土地,也可以用树叶、树枝把自己除了脸以外的部分盖起来,就这样静静地感受自然:看树、看风、看云,或者闭上眼睛:听风、听鸟叫虫鸣。

游戏二  我的树——我与自然的连接

“把眼睛蒙上,能消除我们心中的偏见,增强我们感知世界的能力。我们最依赖视觉,一旦不能去看了,我们就必须调动平时很少用的其他感官去听、去触摸、去闻。”

                                                                                         ——《与孩子共享自然》第一章

这个游戏可以你和孩子一起做或者两个孩子一起做。蒙上小朋友的眼睛,把他带林中不远处(20米左右)你喜欢的一棵树前。给他一些具体的建议帮助他去探索他的树:用脸蹭蹭树皮、抱一抱、够一够、摸一摸。当小朋友完成他的探索后再选择一条不一样但有趣的路回到起点。现在摘掉眼罩,让小朋友睁开眼去找刚才摸过的那棵树。当孩子找到“他的树”的一瞬间,“满眼的森林变成了一棵棵充满个性、与众不同的树木的集合”。克奈尔说“一棵树能成为一个孩子终生难忘的记忆。玩过这个游戏的孩子尝尝一年后又回来,拉着我到一棵树前,说:看!这是我的树!”

游戏三  微观之旅——从无限小的事物中需找整个宇宙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布克莱《纯真预言》

这个游戏是沿1米-1.5米细绳走一段极短的“远征”。“旅行者”趴在地上沿着路线一点点向前爬,借助放大镜,观察神奇的自然。爸爸妈妈也可以加入进去,小朋友们对微小的事物尤为喜爱,在孩子带领下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这个游戏,可以在森林里玩,可以在草地上玩,甚至小区里,和小朋友观察蚂蚁,雨后观察蚯蚓、蜗牛都是一种选择。

游戏四  探寻一块自己的天地——感受内心

“对孩子来说,独自在户外能产生强大的内在力量。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位老师,在那里,他们直接和岩石与树木交流。看到孩子们沉浸在自然中,敞开心灵与自然彼此接纳,令人感动。”

                                                                                             ——《与孩子共享自然》第七章

这个算《与孩子共享自然》里的进阶版,适合10岁以上的小朋友两两一组进行。选择一个动植物丰富的地点,告诉小组成员要在约定的时间内,按照“探索指南”的要求,找到自己的地方并作相应的活动。他们不用每个活动都做,但要做他们最感兴趣的以及对自己的天地最有意义的活动。大家在约定的时间集合,两人一组分享各自的见闻。“探索指南”包括给你的小天地画一幅路线图、说说这个地方首先引起你注意的地方、你的感受、找到几种声音味道、给你最喜欢的东西画一幅画、写一首诗……

对于父母来说,这个游戏的一个变通可以是自己带着小一些的孩子一起去探索一块地方,成为你和孩子的共同天地,你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画一幅画、找找有趣的东西。

在我看来,对于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来说,把孩子带入自然界时, 重要的是感受而不是了解 ,更不应该抱着单纯地增长见识的功利心。带他们到自然中去,带他们去嬉戏玩闹,带他们去体会感受, 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兴趣启发者 。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原动力。 除了知识,在与自然的共处中,你还能感受到宁静、学会专注、学会观察、学会分享,学会感恩,这些难道不也是我们希望孩子们拥有的品质和能力吗 !

当然, 基于兴趣和感受的必要的知识储备是不可或缺的,但前提还是兴趣和感受 。作者克奈尔谈到多年前他住的农场后面灌木丛生的沼泽地的经历:他发现了一只老鹰,和他一样是那里的常客,老鹰尤其喜欢栖息在一棵枯死的橡树上。后来那所有的橡树都被土地的主人砍到,包括那棵死了的橡树。当时克奈尔曾努力地劝说伐木者留下那棵死了的橡树,可是伐木者不为所动,从那以后作者再也没有见过那只鹰。克奈尔说:“我很想对砍树的人说点什么,因为我觉得枯木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我当时确实对此一无所知。”所以,这本书虽然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与直觉,但作者也说,“仅有感受有时是不够的,尤其当别人无法体会你的感受时,你就会有力不从心之感。”正是这件事, 促使作者“在直觉认知的基础上,渴望更丰富的学科知识。” 而更丰富的知识也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自然,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

文末,想借用自然之友的一段话:快带孩子们出去玩吧!快让他们到自然中去跑、去看、去听;去探险、去笑闹、欢叫!快让他们爱上自然中的无穷乐趣把!不要等到太晚,发现孩子们只愿和电脑、电视、IPAD为伴,就此错过本应与自然亲近的童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