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文化成就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

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辑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

(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思潮,这就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在汉代,儒家诗都占统治地位,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为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至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这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

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就是在这种新的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展开的,同时它也为这种文艺思潮提供了赖以产生的实践依据。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圭臬。

此后曹植、王粲、刘桢、阮籍、陆机、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虽然选取的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走的都是个人抒情的道路,他们的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诗,抒写政治生活中的愤懑不平,也并不带有政治教化的目的。

至于梁陈宫体诗,虽然出自宫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宫廷娱乐之用而已。诗人们努力的方向在于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事等语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古诗得以完善,新体诗得以形成,并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唐诗就是在此基础上达到了高峰。 

三教互相渗透,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

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学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南北朝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

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历史

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篡东汉帝位,自立曹魏开始,至589年隋朝隋文帝杨坚灭南陈重新统一结束,共369年。

可分为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未计算冉魏和西燕)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位于江南皆建都在建康(现今的南京,孙吴时称为建业)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合称为六朝。

公元189年汉灵帝死后,中原长期混乱。在地方势力割据混战中诞生的曹魏、蜀汉、东吴三国,由曹操之子曹丕、刘备和孙权分别建立。

曹魏政权在魏明帝之后,逐渐被以司马懿为首的司马氏攫取;263年司马昭秉国曹魏,发动魏灭蜀之战,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西晋;280年东吴政权于晋灭吴之战灭亡,近一世纪的三国时代最后由西晋短暂统一。

晋朝完成统一之后迅速腐败,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动荡。在304年因为成汉与刘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6年建国仅五十年的西晋亡于匈奴的刘曜后,宗室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

东晋的司马氏皇室长期受江南世族控制,后于420年被刘裕取代,刘裕建立刘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刘宋形成南北对峙。

南朝历经宋、齐、梁、陈等四个朝代。初期经济与军事强盛,但由于战略运用错误,加上皇室与宗室内斗淫乱,使国力由盛变衰。南梁国力尚可,但在侯景之乱后分裂成西梁与南陈,南陈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

北魏统一北方屡次击败南朝,意图南并,但被北方外族柔然牵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后才有余力对付南朝。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亦造成北方六镇鲜卑贵族与洛阳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起义,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之后分别自立为北齐与北周。

北周主张胡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统一北方。578年,北周武帝死后,政权逐渐掌握在外戚杨坚手上。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陈,统一中国,长达三百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唐时期开始。

南北朝的最终统一对于中国历史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中国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魏晋南北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是: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4、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迥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4-2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它继承了前代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为隋唐文化的繁盛昌明提供了新的发展基础.一,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①刘徽:魏晋时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②祖冲之A.精确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B.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C.运用岁差原理,测出一回归年的时间,与现代科学测定的数字只差50秒.D.还以十万分之一的误差计算出了"交点月"的数字.E.他发明的"千里船",据说能日行百里.2.农学:①北朝贾思勰,潜心研究农学,著述了《齐民要术》;②《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旱最完整的农书.3.地理学:①裴秀A.西晋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B.他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②郦道元A.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B.《水经注》文笔雄拔俊秀,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二,玄学的兴起原因:一些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崇尚空谈,标榜虚无玄远,名为"清谈".时间:魏晋之际特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为"三玄."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影响:给两汉以来僵化的儒学以新的解释,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辩哲学的发展.三,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1.道教的改造与发展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②葛洪是一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也是一位医学家.他写的《抱朴子》涉及许多化学知识,在我国古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③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2.佛教的盛行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为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②当时出现许多名僧,如法显等.法显的《佛国记》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③伴随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我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3.佛教盛行的危害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③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4.反佛与灭佛①范缜在《神灭论》一文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②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先后两次灭佛.③北周武帝利用灭佛增加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焚烧佛经,捣毁佛像,也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四,承上启下的文学1.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①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②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③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涌现了一批杰出诗人.2.建安文学①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以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写出的诗赋,史称"建安文学".②"建安文学"的代表作有曹操的《篙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3.陶渊明与田园诗①东晋诗人陶渊明向往农村生活,一生中写下许多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的田园诗.②他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尤为著名.4.山水诗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开始兴盛.②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是山水文学的代表作.③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鲍照的代表作有《拟行路难》等,对后世影响较大.5.南北朝民歌①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大为盛行.②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有《采桑度》等;③北方民歌最有名的是《敕勒歌》《木兰辞》等.五,大放光彩的艺术1.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学者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②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世称"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等.其子王献之书法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④东晋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她师从钟繇,得其真传.王羲之曾随卫夫人学习书法.王羲之之妻郗璿,也是一位书法家.⑤因北魏碑志艺术最有代表性,人们习称这种书体"魏碑"."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2.绘画艺术成就①魏晋南北朝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②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③东晋顾恺之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3.石窟艺术宝库①魏晋以后,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遍布南北各地.②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4.音乐与舞蹈艺术①直接从西域引进了《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异域传来的天竺乐,扶南乐,高丽乐等,也很流行.②舞蹈在这一时期带有明显的民族融合色彩,有名的舞是《大面》和《城舞》.③《大面》又称《兰陵王入阵曲》.《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给你资料,你自己参考,故事要自己写才有意思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28
文学:志人志怪小说,如《世说新语》《搜神记》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绘画: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等画家,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汉画的技艺和风格,一方面又受到了来自印度、西域的佛教绘画表现手法的影响,在绘画理论和表现手段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音乐舞蹈:兰陵王破阵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4-2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方面。代表作家有“三曹”、“建安七子”、蔡琰、左思、陶渊明、“大小谢”,另外还有“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等。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自觉的突出标志是:
(1)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及以老庄为主体的玄学的风行,带来了文人思想观念的解放和个体人格精神的自觉,使文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中挣脱出来,走向了广阔的天地。道家哲学的自然旨向和人格的自由精神,是文学自觉的最基本的思想源泉。
(2)文学创作的文学性。在文学的创作心态中,淡化了文学的政治倾向和社会的功利目的性,强化了文学的本体性和文学的审美趋向。文学创作开始趋向于个性化和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风格、形式,都显示了多姿多彩的特点。
(3)文学自觉最显着的标志是文学理论的自觉。而理论的自觉,又是在人的自觉和创作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就是这种理论自觉的产物。在文学本体论、创作论、体裁论、风格论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著的建树,又促进了文学创作的自觉和繁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