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阐述“宗族血统观念”

请站在文化学的角度,简明概括的回答这一问题,谢谢!

第1个回答  2007-05-14
“文化”也有“血统”——“汉—华夏”民族”血统文化”与”文化血统”的再认识

注:“血统文化”即血统的文化,“文化血统”即文化的血统

人有血统。我们的祖辈留下了自己的血脉,因此有了我们—今天的汉族人。那么文化呢?

(一) “文化”也有“血统”

姓氏—
蒙童入学的启蒙一课,带领年幼的学子扣开华夏文化的大门。他们用稚嫩的童音反复颂读的,也是伴随每个汉人一人一生一世的第一标记。从逝去的祖父手中接过,当我们离开世间之后,再留给自己骨肉后辈。族谱,记录下同姓血亲的名姓,就算离炎黄时代越来越远,考证这个特殊符号的来历,我们发现汉族的姓氏全都来自共同的祖先—轩辕。 (参见【中华姓氏来源】)

史册—
记载着华夏文明的命脉,就算跨越数千年的历程,我们都能看到中华的创始发源、文化的传承演变。厚厚的书录,一字一句无不折出华夏文明光彩,为后人开启汉室文化的宝藏。而谱写这段历史的,正是留下我们血脉的前辈。
记录,从血亲开始。
无论哪部史录,都不会忽略人物的出身。正是因此,,我们借着书录,能够确认的祖先可以一直上溯到炎黄。一个民族的历史实际就是这个民族的族人的繁衍史,而对于汉族,也就是少典家族的血亲传承史。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

文字、国学、科技、艺术;精神、情感;理想、信念—
四大发明、诸子百家、琴棋书画……在上万年的文明进程里,是谁创造了汉文化的辉煌?让今天的我们依然感到无比自豪!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在十数个朝代风雨中,是谁塑造了中华文化精神信念的结晶?这些难道不正是与我们血脉相连的祖先用生命谱写而成?试问有谁能将金字塔和契型文字划为汉文化的一部分?有几个汉人会因罗马帝国的繁荣而骄傲?有什么人会认为亚力山大的勇猛是中华精神的产物?没有血亲先祖的介入,就算那些文明灿烂无比,也永远不会属于我们汉族人。

而,在西学霸道,中华势微,夷狄四起的今天,作为汉族人:
难道你愿意同意“东学西渐”,而认定自己始祖的成就不如白人?
难道你愿意承认西施属于朝鲜,将祖上的一代美人送到韩国的手上?
难道你不曾因中华文化的被世界使用而感到兴奋,就算见到倭人使用的筷子,也要争辩一句,“那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成就!"
难道你不曾梦想让中国重返汉唐盛世、一洗祖上百年之耻?

为什么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竟会如此一往情深?难道不是因为她与我们拥有共同始祖?难道不是因为她与我们一样,躯体里奔腾着同一祖先的热血?而这份热血,在千万年的砺炼中化为伟大的华夏之灵,滋养着她成长,点燃华夏之光,照亮每个汉室儿女的心灵!

血统是构建民族文化的物质基础、基本依据和精神所属。如果没有族群血统的基础,哪里又会什么有民族文化的范畴?我们又到哪里去找民族灵魂的归属?又怎么会有那种深爱与悲痛?

(二)“血统”即是“文化”

谁说只有动物才会在意血统?
有哪只蚂蚱认得自己的母亲?有哪个灵猿能指出自己的曾祖?而人类,尤其是文化悠久的汉族人却知道自已五千年前的宗族血亲,难道血统的文化不是人类文明的特有产物?
谁说血统只是人类低级时代的产物?
拥有东亚最发达的文化的汉族人也是拥有最完善宗族血亲记录。而周边狄夷,直到很晚才想到是依靠汉史的记录寻找自己的祖先。今天的蒙古,刚刚号召民众取姓,而记录蒙古传统的秘史,大多已在连年的迁徙与争战中散落遗失。没有先进的生产力与文化作保证,谁有工夫去关心那些逝去名字?只有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完善血统制度体系。
谁说血统文化在今天已经变得暗淡无光?
中国的姓名积累了几千年的内涵,已经成为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学问,成百上千的专家为此奉献终身,专著典籍层出不穷,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代。中央台近日播出《百家姓氏》的时候,有多少人专门打去电话寻问自己姓氏的由来、发展和演化。当你发现自己的同姓祖先中有历史的著名人物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2004年,黄帝陵升为国家祭,不正是当今中华人民对自己血亲祖先的认同与勉怀的表现?“没有同为炎黄子孙的华夏血脉自豪感就没有汉族迈越千年的凝聚力,没有华夏文化的优雅的汉族就不能称之为汉族。多少人在国破家亡的面前相互鼓励和支持,都是一句大家同为炎黄子孙,多少人在海外孤苦飘零,只是一句炎黄子孙便潸然而下泪系故园。又有多少人用诗歌用歌曲共颂汉族同为炎黄一脉,当炎黄陵祭的时候是国家政府对无数的海外侨子,国内的华夏子孙最深情的呼唤。因为同为炎黄子孙的血统维系着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民族感情。共奉炎黄为祖先,寄寓了天下十多亿汉族兄弟同为一系的民族深情,此情不灭,汉族不灭。”(《汉民族主义者的血统文化观》逸言:“打击D版!”)
“血统”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其它内容的文化,也对血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有得到了民族文化的保证,才会有血统的观念、延伸与发展。
要知道,“血统”并不是血缘(基因遗传),虽然她以遗传为依据,但却带有浓烈的文化色彩。作为汉族人,通常能够指出自己历代的父系血亲祖先――也就是自己同一宗族姓氏所属的血亲,但却很难一直按母系血亲寻找自己的祖先。实际上,“血统的文化”强化了一部分血缘的作用,同时也淡化了另一部分。我们汉人都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但是倘若仅有炎黄二帝(两个男人,呵呵。不过有人力图证明黄帝是个老太婆,无语中……)是不可能产生子孙后代的。这正是汉族传统文化(“文化”的具体定义参见最后)观念的具体体现。认识汉族血统,那么汉族血统文化的“姓氏倾向性”自然也不能忽视。

(三)汉族是血统相对较纯的的民族

民族的血统,即包括“血缘血统”,也包括“文化血统”。汉族是血统相对较纯的民族。

因为,

一;汉族形成较周边民族就早,周边民族尚在原始部落时期,华夏就已经形成,就算两者有血缘的融合,但在血统文化和文化血统上也是极其不对等的。

二:汉族人口基数大,从历史到现在,汉人一直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而周边不同的民族就算是加起来也比这个数字少得多。

三:汉族有强烈的血统意识,汉人通常是不愿与夷狄禽兽通婚的,当年蔡琰所做之《胡笳十八拍》正说明了此种情感: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
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杨尘沙。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
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
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
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
“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
我不负神匹神何殛我越荒州?
……”

后来汉臣迎归之时,文姬连二子也能忍痛留于胡中而返,足见这种“联姻”对汉人而言是极其不受欢迎的。

不仅普通人如此,就连宗氏之女也是如此。“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尊贵的公主通常都会嫁与藩王,比普通人处境要强得多,但作为公主和宗族本身,却并不认为这是种娱快的联姻。所以类似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与蕃邦的和亲,当时都被看作是女子的一种重大牺牲,因此她们的精神才被人们所传颂。
而且和亲之类,多是将本族子女送与外人,常常一去不返,而汉族内部依然纯净。

四:血统中的血缘,是有主次之分的。汉族一直以父系血亲为主导,更确切的说是“宗族”、“姓氏”。因为汉族在少数情况下也有“过继”、“领养”之类“拟制血亲”制度,另外还有“上门女婿”等等。而这类宗族的后代,与一般家族一样,都要放弃原来的宗族,完全承担新的宗族的权利和义务,认同新宗族的血统的。同样,进入汉族的异族人,都是经过血缘与文化相结合,再经长年文化净化(文化洗脑),最后成为纯粹的汉人。这就好比人吃羊一样,从人与羊是融合了,而从本质上,羊被杀死、分解、吸收,成为人体的一部分,虽然得到了羊的物质,而人还是纯粹的人,不是“羊人”,也不是“人羊”,更不能说是“杂种”。当今汉人汉族传统文化观念来讲,都拥有以汉族为主导宗族血亲归属。

五:汉族的“文化血统”与“血缘血统”(以上四点以血缘血统为主线)有着相同的演化规律和进程,所以汉族有相对较纯的文化血统。

综上所述,汉族是血统文化相对较纯的民族。“相对较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纯汉族血统的百分值较大,占主导地位;另一是指相对于周边民族而言血统较纯。

(四)汉族是重视“血统”的民族;血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味和认同感。

汉族的血统文化很早就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最迟在商代,中国已有了一套比较健全的婚姻家庭宗法生育之制度。周代则继承并完善了这套制度。商周两代,人们就有了强烈的血族意识和血族感情,因而特别注重祭祀自己的祖先,“鬼神(即祖先)非其族类,不歆其祀”,“非此族也,不在祀典。”的严格祭祀原则。而且华夏人绝不会把他族祖先当作自己祖先来祭祀,并认为自己祖先的神灵不会享用不与自己同族、不是自己子孙所供奉的祭品,民也不会去祭祀异族祖先的亡灵,也不允许随随便便把他族祖先当自己祖先祭祀,这就是所谓的“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祭非族的行为是受到排斥的。(参见《试论炎帝姜姓出自羌戎论之谬误》)

族谱—此爱民之道也

还有哪个民族象汉族这样拥有如此完善系统的宗族制度?有些就算是表面看似普通的族户,也能找出宗族卷谱,详细的记录甚至可以追溯到两三年前的宗族史祖。这是为什么?

族谱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管仲为富强齐国提出了:“欲使民者,必先爱民,而后有以处之。”……“公修公族,家修家族,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此爱民之道也。”齐桓公采纳了他的建议,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宗族制度也得以长足发展。可见中国特有的血统文化-宗族制度不但是人民认识自己亲族的依据,更是教民、强国的工具。所以汉族的宗族制度,几乎与政治法律具有同等强大的势力和工效,与每个族人休戚相关。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血统”,包括“文化血统”

继承制度通常是以血亲为依据的,这种继承不仅是财产上的继承,也包括文化层次的继承,就是所谓的“子承父业”。我们谈到一个人的出身时,常常提及“书香门第”、“行伍出身”、“官宦世家”等等,就是以其家族的主导文化来描述人的血统,可见,提及一个人的血统,也会在隐含间包含他的文化血统出身。子不能继承父业的,谓之“不肖”,“不肖子孙”是受到汉文化鄙视的人。

“血统文化”是以人的客观血缘为依托的

“血统”不是人凭空臆造的,而是以客观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和联接纽带的。这种文化,不仅是人主观创造的成就,也必须依托客观存在的现实。

某些人不愿承认这种现实,为了蝇头小利可以出卖自己的血统的,我们祖先早就给了他们贴切的评价:“数典忘祖”!

结语:

汉民族是重视血统的民族。汉民族以独特的民族文化来保证民族历史,来维系当前的族人与自己血亲远祖之间的关系,并以依此树立道德标准、教化民众、凝聚民族精神,维护国家政治体制,形成了最具汉族特色的发达的血统文化体系。

祖先谁属?文化谁创?历史谁为?谁又把今天的我们与民族整体和她淡文化精神连为一体? 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发达文化的汉族人,谁又能忽略自己血统亲缘的现实,否认民族血统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