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文化的来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恶搞”文化体现了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具有强烈的草根性和平民化色彩。“恶搞”作品具有以下四大特点。一是富有个性,它以解构传统、突出个性、追求自由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幽默风趣,它同肥皂剧一样,具有较强的娱乐功能。三是讥讽反叛,它通过夸张、讽刺、搞笑的风格反映现实问题,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如《春运帝国》将春运困难、“黄牛党”猖獗等社会现象解析得淋漓尽致,一部荒诞可笑的“恶搞”作品却暗含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四是富有创意,它以标新立异、突破传统的方式呈现出来,具有很强的“眼球”吸引力。
最初由日本游戏界传入台湾,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成为一种经典的网络次文化。这种借助于网络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形成了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
Kuso 这词语常使人摸不清楚其意思,主要的争议点在于最早使用这个口头禅的年轻玩家们,本身不熟悉这个源自日本词汇的详细意义,且也无太大企图心,因此对这词的详细用法并无去严格定义规范,纯粹只是当做一种心情感叹上的口头禅,早期的意思与原本 kuso game 的用法比较相似,及指 很烂,烂到让人发笑 的意思。 但是不同在华人文化圈中的用法,日本人使用上贬低意味较浓, 因此 kuso = 恶搞 的用法在日本并不适用。甚至误用的话还可能造成误会。 另外一个解释也就是空想。这个说法在文意上较说得通。
但是,恶搞的这种行为方式,早在“Kuso”出现之前在世界各国就已存在,恶搞和无厘头就难以区分,可以认为,恶搞只是对古已有之的某种滑稽幽默的行为的另一种说法。下面例子中很多被认为是恶搞的行为,也并不能证明和日本的“Kuso”有什么关系。
在英文中,与恶搞意思相近的词语是parody.在西方流行文化中,恶搞同样常见。只是parody这个词本身就是正式用语,可被视为艺术手段的一种,并非像“恶搞”的说法,是民间流传形成的非正式语言。
恶搞文化的流行显示着现代社会中人们广泛的娱乐需求。人们抱着娱乐、消遣的心态,选择网络这个既方便快捷又能迅速传播的平台来抒发情感,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陶醉其中。 “恶搞”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现代青年人的特征,成为文化消费的新宠。第一,现代青年人更强调个性。他们比父辈更排斥顺从、更强调个性。我国主流文化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具有很大的雷同性,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恶搞”颠覆经典、张扬个性,成为青年文化的一个亮点。第二,现代青年人承受更大的压力。教育高收费、“毕业即失业”……使现代青年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恶搞”以较强的娱乐功能,较好地释放人们生活中的紧张与疲惫。第三,现代青年人面对更多的无奈。在市场竞争和利益导向的作用下,人们的关系渐趋淡漠,人们既希望保持个性,又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另外,很多青年人很清楚改革所带来的很多问题、但无力解决,抱负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反差。当“恶搞”浪潮来临时,他们好像找到了“用武之地”——以“天之骄子”的济世热情、智慧和技术表现出强大的俗文化建构能力,实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实现自我”的需要。
电脑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恶搞”的流行提供了硬件环境。Photoshop 、Premiere 以及数码相机自带软件等使图像、音频、视频处理都变得非常简单、廉价,很容易重新编辑并赋予新的表达主题,这为“恶搞”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如果说《分家在十月》是出自电视台专业人员之手,《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则表现了“恶搞”的民间性和大众性。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具有更强的传播功能优势,为“恶搞”作品的流行提供了条件。由于互动性,网民接到“恶搞”作品后很容易进行再“创造”,并以回帖的方式不断添加自己的新作,使“恶搞”作品越来越搞笑、越来越夸张、越来越反叛。由于虚拟性,现实生活中不愿意说的话或做的事都可以在网络上“疯狂”地展现出来,也使“恶搞”越来越“恶”。
多元化的文化为“恶搞”的流行提供了软件环境。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强调精英文化的绝对地位,不登大雅之堂的草根文化几乎没有生存空间。样板戏曾经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出现了“八亿人民八部戏”的局面。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对于非主流文化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不赞成也不干预,为“恶搞”的流行提供了空间。 “恶搞”具有很强的娱乐功效,能很好地释放人们的压力、使体力和精力得到快速恢复,再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从这点来说,“恶搞”如同看电影、旅游一样,具有人力资本投资的性质。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浩如烟海,稀缺的只是人的注意力。1996年英特尔前总裁葛鲁夫指出:“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下个世纪的主宰。”“恶搞”具有吸引人们“眼球”的功能,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恶搞”的创作者也会伴随着“恶搞”作品的流行而走红,而名人效应本身包含有经济收益。2006年9月芙蓉姐姐出席珠海圆明新园新闻发布会,获得了10万元的出场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