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文言文怎么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7

1. 古文中“女孩”怎么说

“女孩”在文言文中一般说“女子”,或用别称:佳人、红袖、青蛾、粉黛、佳丽、姝丽、碧玉

髫年、豆蔻、及笄等。这些对女人的称呼,大多是从容貌和服饰妆容等方面着眼的,如以下:

1、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译文:今夜酒未醉人人自醉,还要美人来搀扶。)

2、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如唐代韩愈《醉赠诺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译文:长安的那些富家子弟, 盘碗里摆满了各种腥荤。不懂得文人饮酒的雅趣, 只会醉倒在女人中。)

3、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译文:安禄山的兵马声势浩大 地来了,皇帝被迫赐死杨贵妃,并将她匆匆埋葬,没多久就化成尘埃了。这里的“红粉”指的是杨贵妃。)

4、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译文:回头一笑能迷住众多的人,六宫的妃子都失去了美色。)

5、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如唐代高适《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译文:征夫从军长年征战在外,美丽的妻子天天独守闺房。)

6、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译文:全军痛哭披上了缟素,哪知道将军冲冠一怒是为了红颜。)

7、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译文:想我堂堂一个男子汉,还不如你一个女子。)

扩展资料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叫法:

1、生小:指幼年的时候。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写道:“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译文:出生在小地方,从小在山野里长大)

2、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出自《诗经》中《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译文:漂亮孩子逗人怜,扎着小小羊角辫。)

3、髫年:在古代,女孩7岁称“髫年”。词语出自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

4、豆蔻: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译文:美丽的少女身姿轻盈美好,芳龄十三有余;她像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叶嫩花姣,随风颤袅,美艳无比。)

5、及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出自出自周代《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译文:女子到了十五就需要把头发盘笄贯之,到了结婚的年龄。)

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出自南朝宋代作者范晔的《后汉书.献穆曹皇后纪下》,原文:“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五万匹,小者待年于国。”“小者待年于国”。(译文:曹操把自己的三个亲生女儿 :曹宪、曹节和曹华一同嫁给汉献帝 刘协为夫人,以束帛玄纁五万匹为订婚的聘礼,年幼的女儿暂且留在封国,待年龄长到可以婚配的时候再送进宫。)

7、艾:指50岁。出自秦汉年间儒家学者《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译文:五十头发就像艾草一样白了。)

8、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出自唐代赵牧的《对酒》”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译文:手摸着六十岁的胡子,反反复复的像玩珠子一样。)9、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出自《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译文:所以太尉段颖,英勇的名声在世,在边境坚守,头发不整理的应对羌族起义,头发白了才成功。)

10、耄耋:指八九十岁。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译文:说老人都能够只因为寿命到头而终结,大王您的遍施恩泽连草木虫鱼都能得到好处。)

2. 古文中“女孩”怎么说

“女孩”在文言文中一般说“女子”,或用别称:佳人、红袖、青蛾、粉黛、佳丽、姝丽、碧玉 髫年、豆蔻、及笄等。

这些对女人的称呼,大多是从容貌和服饰妆容等方面着眼的,如以下: 1、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

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译文:今夜酒未醉人人自醉,还要美人来搀扶。)

2、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

如唐代韩愈《醉赠诺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译文:长安的那些富家子弟, 盘碗里摆满了各种腥荤。

不懂得文人饮酒的雅趣, 只会醉倒在女人中。) 3、红粉。

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译文:安禄山的兵马声势浩大 地来了,皇帝被迫赐死杨贵妃,并将她匆匆埋葬,没多久就化成尘埃了。这里的“红粉”指的是杨贵妃。)

4、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

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译文:回头一笑能迷住众多的人,六宫的妃子都失去了美色。)

5、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

如唐代高适《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译文:征夫从军长年征战在外,美丽的妻子天天独守闺房。)

6、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

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译文:全军痛哭披上了缟素,哪知道将军冲冠一怒是为了红颜。)

7、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

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译文:想我堂堂一个男子汉,还不如你一个女子。)

扩展资料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叫法: 1、生小:指幼年的时候。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写道:“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译文:出生在小地方,从小在山野里长大) 2、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出自《诗经》中《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译文:漂亮孩子逗人怜,扎着小小羊角辫。) 3、髫年:在古代,女孩7岁称“髫年”。

词语出自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 4、豆蔻: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译文:美丽的少女身姿轻盈美好,芳龄十三有余;她像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叶嫩花姣,随风颤袅,美艳无比。) 5、及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出自出自周代《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译文:女子到了十五就需要把头发盘笄贯之,到了结婚的年龄。) 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出自南朝宋代作者范晔的《后汉书.献穆曹皇后纪下》,原文:“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五万匹,小者待年于国。”“小者待年于国”。

(译文:曹操把自己的三个亲生女儿 :曹宪、曹节和曹华一同嫁给汉献帝 刘协为夫人,以束帛玄纁五万匹为订婚的聘礼,年幼的女儿暂且留在封国,待年龄长到可以婚配的时候再送进宫。) 7、艾:指50岁。

出自秦汉年间儒家学者《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译文:五十头发就像艾草一样白了。)

8、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出自唐代赵牧的《对酒》”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译文:手摸着六十岁的胡子,反反复复的像玩珠子一样。)9、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出自《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译文:所以太尉段颖,英勇的名声在世,在边境坚守,头发不整理的应对羌族起义,头发白了才成功。)

10、耄耋:指八九十岁。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译文:说老人都能够只因为寿命到头而终结,大王您的遍施恩泽连草木虫鱼都能得到好处。)

3. 18岁的女生用古文怎么说

18岁的女生用古文叫“待年”。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

女子可以出嫁又尚未出嫁叫“待字闺中”。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是女子到了婚嫁年龄,盘发结笄,表示成人。

女子的成年礼比男子要早好几岁,十五岁的时候就要举行成年礼,称作“及笄”,“笄(jī)”是簪子,盘发结笄,表示成人了。这时要取一个“字”。举行完笄礼,女子就可以出嫁了。

但是在笄礼之后、出嫁之前的这一段时间,这位成年女子的状态就称作“待字”或者“待字闺中”。女子尚未婚配,就好像在等待那个成人时方才可以取的“字”一样,故称“待字”,这当然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的,“字”的引申义就是“女子许嫁”的“许嫁”二字。

字,孕也。生子、出嫁之意。古文字形象而是上面一个房子,下面一个婴儿。

扩展资料:

其他年龄称谓

1、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2、初度:周岁。

3、生小:幼年。

4、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5、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7、教数:9岁。

8、外傅:10岁,出外就学。

9、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古代年岁的别称。

10、舞勺:13岁。

11、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2、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14、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15、而立:指30岁。

16、不惑:指40岁。

17、强壮:指四十。

18、艾:指50岁。

19、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20、古稀:指70岁。

2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2、耄耋:指八九十岁

23、黄发:指长寿老人。

24、鲐背:指长寿老人。

25、期颐:指百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待字闺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待年

4. 形容女子长得很漂亮,用文言文怎么说

1、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翻译: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

2、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翻译: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

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翻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

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翻译:宛如出清水的芙蓉,有大自然天然去雕饰。

5、回眸一笑百媚生。——白居易《长恨歌》

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

5. 18岁的女生用古文怎么说

18岁的女生用古文叫“待年”。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

女子可以出嫁又尚未出嫁叫“待字闺中”。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意思是女子到了婚嫁年龄,盘发结笄,表示成人。 女子的成年礼比男子要早好几岁,十五岁的时候就要举行成年礼,称作“及笄”,“笄(jī)”是簪子,盘发结笄,表示成人了。

这时要取一个“字”。举行完笄礼,女子就可以出嫁了。

但是在笄礼之后、出嫁之前的这一段时间,这位成年女子的状态就称作“待字”或者“待字闺中”。女子尚未婚配,就好像在等待那个成人时方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56663才可以取的“字”一样,故称“待字”,这当然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的,“字”的引申义就是“女子许嫁”的“许嫁”二字。

字,孕也。生子、出嫁之意。

古文字形象而是上面一个房子,下面一个婴儿。 扩展资料:其他年龄称谓 1、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2、初度:周岁。 3、生小:幼年。

4、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5、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7、教数:9岁。

8、外傅:10岁,出外就学。 9、束发:束,捆,结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古代年岁的别称。

10、舞勺:13岁。 11、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2、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14、弱冠:指男子20岁。

弱,弱小。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15、而立:指30岁。 16、不惑:指40岁。

17、强壮:指四十。 18、艾:指50岁。

19、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20、古稀:指70岁。 2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2、耄耋:指八九十岁 23、黄发:指长寿老人。 24、鲐背:指长寿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