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第十三章 巧渡金沙江(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0
在四渡赤水的辉煌之后,中央红军巧妙地利用云南的军事空虚,深入龙云的势力范围。龙云为了守卫昆明,调集重兵,但红军并未放过这个战略良机,红一、三、五军团以及中央纵队悄然入滇,而第九军团则遗憾地在贵州与主力部队失之交臂。关键时刻,周恩来在一次意外中获得龙云准备赠予薛岳的十张精良作战地图,这一举动被称为“龙云献图”,为红军的金沙江渡江计划提供了巨大助力。

在战略抉择上,林彪主张北上东川,直击金沙江,但毛泽东的洞察力超越了疲劳的士兵,他提出了先以主力部队进行昆明的佯攻行动。这样的决策,既考虑到了士兵的实际情况,又巧妙地利用了蒋介石和龙云之间的矛盾心理。林彪的建议虽直接,却忽略了敌军可能的追击风险,而毛泽东则以其深思熟虑,避免了可能的全军覆没的危险。

毛泽东的计划是精心设计的双面棋局:主力红军在杨林地区积极行动,向百姓施舍物资,散布攻城的谣言,以此迷惑敌人,而林彪和董振堂则执行佯攻昆明的任务,占领崇明县城,制造红军进攻的假象。龙云和蒋介石都对红军的真实意图捉摸不透,龙云急切地催促援军,蒋介石则电报保证支持,但心中的疑虑并未消除。

渡江部署犹如一场精密的军事演习:红一军团(林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向龙街渡,尝试突破江防;红三军团则选择洪门渡,中央纵队(红五军团)则选择地形险要的皎平渡,这里由陈赓(陈赓事迹的灵感源泉)和李云龙原型的干部团负责,他们不仅要抢占皎平渡并架桥确保渡江,还要占据制高点以防阻击。刘伯承和宋任穷肩负重任,而陈赓则需要在复杂局面中独当一面,他的智勇将在关键时刻决定胜负。

然而,渡江的成功与否并非铁板钉钉,关键变量在于川军的部署:船只、浮桥以及守卫力量的多寡。这些未知的因素如同暗礁,潜藏着决定红军命运的转折点。红军的战略布局虽详尽,但每一步都必须在不确定的敌情中步步为营,才能巧渡金沙江,迈向新的战略高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