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僧人物描写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0

1. 人物描写沙和尚的作文600

我眼中的沙僧

他不如唐僧深知佛理,但自从皈依佛门便一心向佛;他没有大师兄悟空火眼金睛、通天本领,但他总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保护师父;他也不如八戒身强体壮、脑瓜好使,能逗大家开心,但他从不好吃懒做,他总是勤恳工作。他就是《西游记》师徒四人里最不起眼,却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沙悟净。

悟空好比飞翔于荒漠上空的老鹰,犀利的目光、锋利的喙,恨不得划破长空。八戒是那看似笨拙实则聪明的企鹅,生活在地球的一端,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有滋有味。而沙僧则是鸽子,没有鹰的凶猛有利,也不如企鹅善于生活,但是它有一双永远饱含善意的眼睛和那坚定完成主人指令的责任感。

悟空好比一匹良驹,日行千里;八戒像体形硕大的黄牛,帮你干许多重活粗活。而沙僧就像沙漠里的一头骆驼,它没有千里马的速度,却可以穿越千里马望而畏生的沙漠;它也没有黄牛的力气,但可以几天几夜滴水不进,踏着稳健的步伐,顶着骄阳走出沙漠。

西去的路上,面对大师兄的离去,二师兄的犹豫,只有他不会丢下师父;火焰山的炙烤,烈日的灼烧,他也绝不半途而废。他只是挑着沉重的担子默默地走在最后。

也许在许多人心中,他无风头可出,无功劳可邀,实足一个配角。但是,没有他,谁能将这担子挑上十万八千里而毫无怨言?没有他,谁来保证悟空能心无旁骛使出他那通天本领、八戒能踏踏实实过上他的多彩生活?谁来保证将取经之路顺顺当当走到底?

沙悟净,人如其名,心诚明净。比起两位师兄,他那对目标不懈的追求,尤其是敢于承受磨难的精神,让我学到了更多。

2. 人物描写西游记中的沙和尚

沙和尚苦命,看他脸色就知道了,《西游记》第八回沙和尚第一次以妖怪身份出现时,书中就这样描写道“青不青,黑不黑,晦气脸色。”

沙和尚在《西游记》第二十二回流沙河大战猪八戒时,原原本本地说过一遍自己的历史,大多数人习惯性地认为沙和尚是从失手打破琉璃盏开始走上霉运,其实不然。他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寻道成仙、天庭做官、遭贬为魔、取经赎罪、修成正果。

沙和尚还是凡人的时候,书中这样描写道:我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

万国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从吾撞。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寻师游地旷。

常年衣钵谨随身,每日心神不可放。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

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 乍看之下,沙和尚在做芸芸众生的时候还挺威风的,还能碰上神仙。

但你若看了猪八戒的奇遇也许就不会那样想了:“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

忽然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沙和尚与猪八戒殊途同归,猪八戒那才叫“傻人有傻福”,沙和尚生来就是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闯荡四方只为学道,而且你看他过得那叫什么日子啊,整天神经绷得紧紧的,还没得道就时刻以道德标准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一个如此要求上进、积极要求向道组织靠拢的苗苗,居然天地四方兜了几圈都没有博得任何一个得到神仙的注意与垂青,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一段人生低潮,又是怎么样的一种郁闷心情。

沙僧在师徒四人中历来是被关注最少的角色。人们对他的角色定位大都是:默默无闻,勤劳肯干。

但其实仔细看过《西游记》的人都会发现,沙僧虽然话不多,但很聪明,许多危难时的好点子都来自于他。他颇有智慧,武功上也颇有能耐,但是他又讷于言辞,把各种想法和思虑都放在肚子里,不轻易表达。

这便成了沙僧式的“城府”,并无贬义。 他“我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

也曾在天庭里风光过。所以,他应该是对自己、对生活都有所期许的,甚至有点自持甚高,却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失误被贬;在凡间更是不成人形、生活窘迫。

他的吃人之举,一方面是因为实在无以果腹,另一方面更像一个对生活失望透顶的失意人剑拔弩张的复仇。所以,沙僧出场时“獠牙撑剑刃,红发乱蓬松”的形象,可以被解读为一个人空有满腔抱负但不得志的写照。

他在取经路上的智慧与沉默,或许也可以溯源到这里。 沙僧的满腔抱负绝对不是凭空杜撰,他的智慧在取经路上时有显露。

比如在红孩儿的故事中,孙悟空被红孩儿的三昧真火搅得束手无策。是沙僧提醒了悟空,用“相生相克”的办法,悟空才干忙去大海里搬救兵。

沙僧虽然智慧,但不够爽快。他的沉默很多时候并非因为他天性内敛,不善言辞,而是因为他过于谨慎。

这种谨慎,说好听一点是审时度势,说难听一点是中庸自保。 比如在第七十二回盘丝洞故事里,让僧难得想自己去化缘,因为碰巧天气不错,而且地势平坦,不易藏匿妖怪。

但悟空和八戒都有所阻拦。比如悟空说:“你看师父说哪里话。

你要吃斋,我自去化。俗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岂有弟子者高坐,教师父去化斋之理?”悟空这番话,确实是心疼师父、体谅师父的性情之语,但有时真诚过了也会让对方扫兴。沙僧察言观色,他的话里画外更多了些算计:“师兄,不必多讲。

师父的心性如此,不必违拗。若恼了他,就化斋来,他也不吃。”

这两句话,关键词一是“不必违拗”,之二是“若恼了他”。悟空想到的是——别累着师傅,沙僧想到的确实——别恼了师父,为了不“恼”师父,所以想事事顺这他。

沙僧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的一片和睦,这倒没什么错。但是他的思想和悟空的真性情一比,就显出城府来了。

他多年的不得志让他背负了怎样的阴影啊?所以,他唯唯诺诺,他对师父盲目顺从,他不肯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有据可查,也有源可溯。唉,这一可悲的奇男子。

3. 西游记中描写沙僧人物特点言行片段500字

沙和尚∶

又名沙悟净、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塘虱精),后被唐僧师徒收服,负责挑担。使用的兵器是降妖宝杖。书中又将沙和尚称为“沙僧”。

唐僧∶

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生化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4. 【论沙僧作文,400字,要有具体事例

西游记沙僧最常说的四句话: 1.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 2.二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 3.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 4.大师兄~!师傅和二师兄都被妖怪抓走了! 这个笑话早已流行多时,每个人看了这个冷笑话都会淡淡一笑,也许笑他呆,也许也笑他没用,也许. 的确,每当看见妖怪的时候他都貌似没多大用处,他只有在稍稍抵挡一下妖怪的攻击的同时告诉他的大师兄与二师兄,现在有危险.然后读者们对这个有些“傻傻的”沙僧没什么印象了,大家都只记得西游记里有个“罗嗦”的唐僧,降妖除魔神通广大的悟空还有笨拙搞笑的八戒. 至于悟净,他却又是一个不可获缺的角色.先回到之前的冷笑话,他的确没太大本事,但他不会像八戒那样临阵脱逃,有的时候他也并非只说那四句话,他明知自己本领低微却也要挺身而上的,我要笑回笑沙僧的人一句,至少他懂得找到人来保护师傅啊!同时他也善良,为人忠厚老实,不太给师傅添麻烦,唐僧有一个好吃懒做的八戒和一个争强好胜的悟空,更何况他们互不服气,他已经够麻烦了,有一个沙僧当“和事老”那真是再好不过了.如果说大家对沙僧的印象不深的原因是他的个性不够鲜明,就从三个徒弟被贬的原因来说吧,悟空大闹天宫,悟能调戏嫦娥,这些都是大过头的事,只有悟净,他只是失手打碎玻璃盏就被贬了.在自身性格方面他也没太大的特点,人们唯有的评价不过就是善良老实、埋头苦干、任劳任怨、默默奉献,这些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多被人们所忽略,因此没人对他有太大的感觉.可我要说,就算这些美德被提级太多而感到厌烦,它们毕竟值得我们去拥有.个性突出可引起人们的注意,可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沙僧”才让你感到自己有个性. 《西游记》少不了沙僧这个人物,社会更加少不了“沙僧”这批人,他们不起眼,可却不容忽视啊。

5. 沙悟净的外貌描写400字

外貌描写: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沙和尚淳朴憨厚,忠心耿耿,从电视剧里他喊“大师兄”那种厚重的声音和真诚的眼神可以看出来。他不象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象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贪恋女色,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

扩展资料:

社会思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孙悟空形象的独立无羁、任个性张扬的人格力量上,沙僧形象的“无字句处”则隐约闪现出作者自己由新兴思潮影响而产生的认识方面的矛盾。

沙僧自觉向善、中庸求全,有君子之德;但他一味遵听天命,循规蹈距,又无突出才干,只求个人前程,即使随波逐流,尊为神仙,于世于时又有何裨益。

沙悟净不像孙悟空那般傲气张扬,不爱听领导的话;也不像猪八戒,毛病太多,贪吃贪睡,还总给领导瞎马骑,干一些脏活累活儿就要抱怨。沙僧沉静而不求回报,淡泊却坚韧不拔,以将自己看得轻的智慧和对取经事业的忠诚,维系着取经队伍的和睦,服务着取经团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