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地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1

1. 文言文中地方和国家

国的意思:【本义】:1)形声。

字从囗从或,或亦声。“囗”指“四境”、“范围”。

“或”义为“边境巡逻”。“囗”与“或”联合起来表示“边防军守卫的范围”。

本义:领土。领域。

封土。封域。

封建邦国。古代王、侯的封地;王的领地或诸侯国的封地称为国(或邦)。

古代的国(汉代以后是郡国)在建制上相当于省、直辖市;而古代的天下相当于国家。古代的国除了具有财政的意义,同时还具有世系的专权,王公侯之嫡长子叫做世子。

国,邦也。——东汉·许慎《说文》以佐王治邦国。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

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2)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史记·留侯之家》孟尝君就国于薛。

—《战国策·齐策》3)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衍生义】:1)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

又称国城,国邑。[capital]国中九经九纬。

——《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

注:“城中也。”在国曰市井之臣。

——《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城漕。——《诗·邶风·击鼓》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2)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3)部落。

《后汉书》:[韩]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

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4)地方。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诗·魏风·硕鼠》5)家乡。《晋书》:[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

【现代义】:1)国家。聊以行国。

——《诗·魏风·园有桃》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2)又如袁司马(袁可立)之起废谠论,李司农之裕国宏谟。

——《睢州志·艺文》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3)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2. 文言文用在那些地方

我不能肯定文言文是否可以陶冶身心,培养健全公民,原因在於学校老师的教学与教育的政策在不知不觉中抹杀了阅读文言文的目的,变成了只要背下来就可以应付考试的观念,如果可以使教育远离这种观念,那麽文言文为什麽要选修呢 。 [/quote]

能够把〔陋室铭〕翻译得顺畅优雅,翻译者的白话文表达能力必定高明,白话文表达能力优秀,他的文言文素质未必一流,以语文教育的养成效益而言,文言文列为必修课程有甚麽问题?

学校的文言文教材并非没有翻译,再加上国文老师的讲解,如果还是难以接受贯通,这就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与文言文毫不相干,造成这种学习差异的因素,一是本身天赋的理解能力高低,就像有些学生永远搞不懂因式分解怎麽解答,一是学生不想花费时间精力去研究文言文内容,前者可以谅解不需要去苛求他,后者就要自己去反省自己的学习方式是否正确,文言文与理数科不同之处,在於文言文可以大略瞭解其内容主旨,翻译出来的文章只差在文义文句流畅度的修饰功力,而理数可是死板板毫无折冲,不懂就是不懂没办法取巧,牛顿的三条公式可以大略瞭解大略推算吗?我是搞不懂,既然觉得文言文艰涩不好学习,为甚麽没有人要求质因数推算列入选修?这玩意是日常生活的必备常识?

传统文化只需要保留不需要学习?如果八家将的舞步只是保留起来,像翠玉白菜一样放在某个柜子里陈列没有人去学习它,这种保留方式可以阻止八家将文化消失?古代许多文化思想与现代价值观起冲突,例如,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的忠君观念,在民主时代确实难以见容,拒绝学习理所当然,而胡适提倡白话文学的根源,是因为民国初年国民的智识所平全面性不足,为了快速提升教育普及化,才鼓吹易学易懂的白话文,文言文不抵触现代价值观,以现今台湾民众的智识水平并不会造成学习困扰,为何文言文需要承受这些莫名其妙的非议?人的本性原本就存在著好逸恶劳的黑暗面,学习文言文比白话文更烦琐复杂,拿〔韩非子〕让文言文素养不足的人阅读,谁能老老实实的研究理解?文言文落入选修科目,死得更快!

3. 文言文中“所”什么时候表示“地方”,什么时候表示“

1. 所字单独翻译:处所,地方。现在也这么说,如:居所 翻译成居住的地方or居住地。

2. 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比如所见:看见的事。所闻:听到的事。所爱:爱的人或事。所想:想的人或事。所以说,所字结构即所+动词=名词,这个名词可以等于……的人;……的事;……的地方,变成了任何意义的名词都可以,但是应该注意要符合句意。为如(引用楼上):道之所存——道存在的地方。“存”是动词“存在”的意思,前面加“所”变成名词“存在的地方”。

王老师为你解答哦。

4. 文言文“处”

〈动〉

1. (会意。从口,从文,或从处,虍( hū)声。“处”即“处”的古字,于六书为会意。金文加声旁“虍( hù)”变成了形声字。本义:中止;停止)

2. 同本义 [stop]

処,止也。得几而止。——《说文》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易·系辞上》

处者处。——《礼记·射义》。注:“犹留也。”

譬之如牛马处暑之既至。——《国语·楚语》。注:“止也。”

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离。——三国 魏· 曹植《浮萍篇》

3. 居住;生活 [dwell]

莫敢遑处。——《诗·召南·殷其靁》

占右穴居而野处。——《易·系辞下》

淖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释文:“在室女也。”按,凡士或女未用皆称处。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4. 又如:穴居野处;处妇(居家的妇女);处处(居其所当居的地方);处势(居于有权势的高位);处逸(生活在安逸之中);处安思危(居安思危)

5. 居家不仕,隐居 [withdraw from society and live in solitude]

处士横议。——《孟子》

处人以誉尊。——《淮南子·主术》。谓有道艺在家隐居不仕者。

6. 又如:处人(居家不出之人;隐士);处家(居家;在家里)

7. 惩罚 [punish]

议罪处罚。——《汉书·师丹传》

8. 又如:处制(处罚);处斩(执行斩决)

9. 治理;办理 [manage]

德以处事。——《左传·文公十八年》

10. 又如:处制(处理;办理);处断(处理决断);处方(给病人开药方)

11. 决断;定夺 [judge]

臣愚不能处也。——《汉书·谷永传》。注:“断决也。”

12. 又如:处正(犹裁决);处变(处置事变)

13. 主持;执掌[take charge of;preside over]。如:处位(居位);处势(所处的地位);处馆(在私塾中教书;做私熟先生);处实(务实)

14. 对待 [treat]

何以处我?——《礼记·檀弓下》

15. 又如:处待(处置;对待);处物(对待人和事物)

16. 相交,交往 [get along;have social intercourses with]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