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浮云游子意,月是故乡明(总第533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水调歌头•仲秋抒怀

莲娜


浩瀚苍茫处,玉宇挂琼楼。

清晖流韵,海边邀约望飞舟。

菊意弥漫原野,把酒向天遥寄,吟咏醉心头。

共赏月圆下,即兴写风流。

山海间,唱和起,乐丰收。

诗情高涨,玉兔催鼓广寒柔。

一曲轻歌曼舞,一曲抒怀雅聚,琴瑟荡轻愁。

夕照转星斗,圆梦在金秋。


中秋二首(新韵)

丁启连

年年八月桂花香,岁岁中秋月饼祥。

天上嫦娥陪玉兔,人间望月盼归乡。

桂花满树芳香溢,月上三竿耀桂枝。

对酒当歌欢起舞,赏花观月正当时。


小重山·中秋夜(词林正韵)

听云斋主

风夜吹穿小岸亭。

沙沙千障里、素光清。

半江梧叶已秋声。

波潋滟、凉透怨梧倾。

星恨怨千萦。

千萦缠故苑、万重城。

独游江畔草蛩鸣。

饮觚酒、更鼓绕阶行。

2020.10.1晨


小重山《宋史·乐志》:“双调”。李邴词名《小冲山》。姜夔词名《小重山令》。韩淲词有“点染烟浓柳色新”句,名《柳色新》。

本词牌共有 4 种格式,输入作品采用的格式是 格一: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四平韵。


中秋歌吟(新韵)

李悦岭

云亦不说我要说,双节已至悦城郭。

又观车载逍遥客,笑对茶山唱兴歌。

中秋月

马宗忠

伊是中秋月,高空朗朗明。

遍野染霜色,无风弄轻影。

山乡共双节,夜深人不静。

笑语声声起,月下品仙酩。


花好柿橙

王存生

秋风萧瑟烟雨蒙,庭前柿树万点橙。

月季又开披锦绣,蘸满国色颂繁荣。


中秋感怀

王存生

萧萧落叶织秋风,丹桂飘香踏云层。

菊染寒霜初阳暖,月夜更是故乡明。


回娘家(中华新韵)

林宝贵

今是十六日,穿上漂亮衣。

领着婿与子,家走探亲去。

酒肉月饼礼,爹娘见面喜。

双老忙里外,烧饭煮鸡鱼。


中秋国庆抒怀(新韵)

张吉习


擎杯高举喝佳酿,共享秋月亲家乡。

繁荣昌盛中国梦,面面国旗祖国强。


中秋国庆有感

张吉习


莫道中年不言老,祖国处处国旗飘。

千言万语道不尽,举杯共享美景好。

五律·南泉苑竹

——回乡过双节见闻

临沂•潘正松

小筑依山郭,幽栖近竹林。

风清秋气早,日落暮烟深。

白发催年老,青云漫岫荫。

故人频问讯,把酒且长吟。

菊径通幽处,篁竿映碧流。

风来清玉佩,月上动琼钩。

翠色侵书幌,秋声入茗瓯。

桃源行至乐,长拟水边游。

云竹连荒径,冰泉绕苑墙。

风来松子落,月照桂花香。

南院粮丘满,东山麦孽长。

谁知农事苦,为世饱皮囊。


七律·观《夺冠》

侯传祥

一种精神曰女排,为国争誉满襟怀。

万团薪火手中递,多少伤痕背后埋。

汗水滴滴滋夙志,歌声日日壮筋骸。

雄师气势扬天下,面面红旗升起来。


赏月在 仲秋

诗哥


叶走露白借风吟,夜侵桂花谁有心?

今夜无眠尽赏月,秋思不觉向故人。


回娘家

刘焕农


八月十六月更圆,女儿思亲把家还。

隔门呼唤娘回应,喜极而泣泪潸然。

酒壶虽小盛满爱,棉袄贴心遮风寒。

养育之恩莫相忘,人生谁无风烛年?

杨金亭谈诗

一,诗味

人们阅读实践证明,一首好诗,可以使读者一见倾心,再读钟情,反复吟咏,不忍释手,所谓好诗不厌百回读。诗中流动着的那种个性鲜明的情绪美、意境美、音韵美作用于读者,恰如美人“临去秋波那一转”一样,产生摄人心魄的魅力,使人经久不忘。比如李商隐的《无题》诗中,那种缠绵悱恻、委曲婉转的哀伤情致,时隔千载,读之仍摇人心旌,使人不免为之黯然伤神。杜牧的那些山程水驿之作的绝句,流露出的清新自然的韵味,像一曲曲江南牧笛,至今,也还“使味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可以称的上“是诗之至也”(钟嵘《诗品序》)。总之,凡读者感到有味的诗,都不是耳提面命的说教,不是枯燥乏味的议论,也不是某一事物过程或场景场面的实而又实的说明,而是把采之现实生活中的诗意,通过“诗缘情而绮靡”的艺术审美手段,升华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陆机《文赋》)的新鲜、独特的诗的意象、意境。读这样的诗,可以引起读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广泛的艺术联想_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古人论诗提出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的要求,或许和诗味的内涵,相距不远了吧。

另外,我体会到,有诗味者,必有真情:或歌,或哭,或喜,或怒,或怨,都应当是诗人真性情、真感受的流露。或者说,诗中必须有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且鲜明个性的诗人,在那里畅怀叙志,和读者朋友交流心声,而不是出于某一功利目的的矫情虚饰。没有真情实感的虚假诗,任他技巧如何圆熟,制作出来,充其量是纸花、锦花、塑料花,那是索然无味的。


有些旧体诗,读来也有点韵味,但仔细一辩,那味,却像出土文物一样,带着一点霉味。这样的诗味不为当代读者所喜闻乐赏,因为喜欢古色古香的古味,读者尽可以到唐诗、宋词、元曲或更古老的《诗经》《楚辞》中去欣赏,不必要在今人制造的诗词古董中耗费精力。可惜的是,当代旧体诗中,却有为数不少的平仄格律工整的假古董。为了防止以假乱真,这就关系到当代诗词必须具备的新意问题了。

杨金亭,原《诗刊》编辑、副主编,《中华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此文摘自其《诗味、新意、大体合律》_《当代百家旧体诗选序》。其论诗的新意,也将摘录给各位诗友共享。

(本文由日照诗词学会辛崇发会长推荐,请大家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