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返回地球时,为何都要抬着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返回地球的宇航员都被抬着走,肯定不是为了耍大牌,而是他们根本站不起来,如果贸然行走会造成一系列的 健康 问题。

宇航员从外太空返回,大批救援队伍找到返回舱之后,打开舱门先是一阵欢呼。接着把宇航员从返回舱弄出来,然后做个简单的采访,还要合影拍照,记录下这一 历史 时刻。

简单的流程走完之后,医疗队马上会对宇航员进行身体检查,确保他们着陆时没有受伤。

但是人们发现,宇航员从返回舱出来,不会马上脱掉宇航服,而且都是被抬着走,甚至连同座椅一起被抬出来,这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这跟宇航员在太空所经历的环境有关,从太空返回地球后,身体的很多方面还没有适应地球。下面我们来看看宇航员在外太空时,身体都有哪些变化,使得他们无法马上适应地球的环境:

宇航员在空间站处于失重状态,这一点应该是众所周知的。由于宇航员在空间站不会只待一两天那么短时间,所以长期处于失重状态会让他们的身体发生一些变化。

首先是宇航员的身高会发生明显变化,他们会长高3%!在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下,脊椎不会受到挤压,椎间盘和脊椎周围的韧带和肌腱处于放松状态,身高会自动增加。

其次,宇航员的血液循环会出现问题。在地球上,血液循环是受重力影响的,但是到了空间站,人体的血压会降低,以实行微重力的环境。同时宇航员的血液会减少20%,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只能靠宇航员自身的锻炼来抗过去。

当宇航员返回地球时,从空间站到地面,短时间内承受的重力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那么宇航员着陆时,已经放松的脊椎和骨骼,又要承受地球的重力,这突然增加的重力会让宇航员感觉浑身很重,非常不适。

另外,重力突然增加了,但宇航员的血压还没有恢复正常,血液也没有快速补充。如果此时宇航员站起来,会感觉眩晕、头疼,严重时甚至会晕厥。

所以宇航员在返回地球前最后几个小时,会服用几片盐片,还会补充约2升的液体,具体饮水量根据宇航员的体重调节。这样做是为了增加血液体积,提高血压,可以有效减轻返回舱着陆后宇航员的不适感。

而且宇航员刚刚返回地球是,大脑接收到重力增加的信号,会命令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重力环境,调整过程中宇航员的身体是很虚弱的。

所以说,宇航员从空间站返回地球,经历了从微重力到地球重力的快速变化,身体一时无法适应,直接站立行走,会造成一些身体上的问题,抬着走是最合适的。

宇航员从空间站返回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很危险和辛苦的过程,在搭乘返回舱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宇航员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体力消耗巨大。

宇航员在出发前往空间站之前,就会在地球上接受返程训练。他们要牢记返回的操作流程,学习各种应对紧急状况的方法,一旦遇到麻烦,就可以凭借潜意识做出正确的操作。可即便如此,宇航员在返回地球时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宇航员最危险的时候,是返回舱打开降落伞和着陆这两个时间点。当降落伞打开的时候,返回舱会出现剧烈的旋转,还会摇摆和晃动,这个过程大概会持续20秒,这20秒的时间对宇航员的身体素质挑战极大。

当返回舱着陆时,宇航员会面临强烈的撞击,这跟飞行员跳伞完全是两码事。返回舱着陆就像一场小型车祸,是宇航员最容易受伤的过程之一。

为了尽量减少宇航员受伤的情况,宇航员的座椅一般都是经过特殊设计的,是完全根据宇航员的身体状况和体型专门定制的。

另外,返回舱着陆后,救援队伍又是并不能马上找到着陆点,宇航员有时候往往需要等候几个小时,这对宇航员的身体也是一种消耗。

所以说,宇航员在整个返回地球过程中,经历了失重、超重、剧烈晃动、旋转、撞击、等待等过程,此时的宇航员已经精疲力尽,出仓后抬着走也是应该的。

宇航员从太空返回,除了要面临以上两个大的挑战之外,他们的身体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1、肌肉退化

长期处于失重状态下,宇航员的骨骼肌不再需要持续保持拉伸的状态,它会自动萎缩。也就是说宇航员的肌肉组织会变得弱小,一般在进入太空5 11天时间,宇航员的肌肉会萎缩20%。

2、骨骼流失

长期在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跟可能会患有骨质疏松症,失重的环境会导致宇航员每个月流失1.5%的骨骼组织。流失的骨骼矿物质会被身体吸收,会导致血钙浓度增加,甚至有可能出现肾结石。宇航员回到地面后,更容易骨折。

3、颈背疼痛

刚进入空间站的前几周,宇航员的颈部和背部会非常疼痛,这还是失重引起的身体变化造成的。当他们返回地球之后,这些症状可能会遗留下来。有数据显示,长期执行太空任务的宇航员返回地球的第一年,患以椎间盘突出症的概率比正常人多4倍。

总之,长期在太空工作的宇航员,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他们返回地球后要承受比常人更大身体挑战。

当看到宇航员被救援队伍抬着走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他们是在耍大牌。

宇航员从太空着落,经历了很大的挑战,身体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们是真正的航天英雄!

抬着他们走,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宇航员回来后必须抬着走,女性宇航员短期还不准怀孕!

你以为他们是在享受最高待遇,其实不然,如果突然行走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刚返回地球的宇航员,像孩子般“脆弱”,当然要特殊照顾了!

接着就会抬着他们走,这到底是为何?难道去太空一趟的宇航员不能走路了,还是身上宇航服太重不能走?

其实刚落地时,宇航服是不会脱掉的,工作人员会连人带宇航服一起抬着走的,其实这是非常必要的操作步骤,接下来一探究竟

宇航员冒着生命危险,去外太空 探索 宇宙的奥秘,因为太空是真空没有重力的,所以起飞之前,他们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毕竟不是谁都能飞向太空,感受地球不一样的美

宇航员先要在地球,进行长期的失重训练和知识的储备,在太空成任务后,还需要乘坐返回舱回到地球, 但是他们回到地球后都需要搀扶,或者抬着走,甚至还需要轮椅来推着走

这就是太空跟地球的区别,大家都知道太空属于真空环境,已经超出了地球的引力范围,我们常常看到宇航员在舱内自由的飘行,根本不需要用双腿来走路,他们长期呆在太空的话,身体已经适应了微重力的环境,长时间的肌肉得不到训练,可能造成肌肉萎缩,耐力也会随之下降

返回地球时,宇航员身体和心里是非常紧张的

回到地球后,很难适应地球的重力作用,就像你在摇晃的船上呆久了,回到地面上有一种站不稳的感觉,何况还是遥远的太空环境跟地球截然相反,此时宇航员就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重新适应地球的重力

如果刚落地就行走的话很可能造成身体的危害,很有可能造成骨折, 宇航员长期呆在太空,骨骼受到的压力会减轻许多,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骨骼中的钙就会被分解,释放到血液中的速度也会加快,时间久了,就会造成骨密度的降低

有的宇航员呆在空间站,差不多有十个月左右的时间, 肯定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大概一个月左右骨密度就会降低1%,所以宇航员的骨骼很容易受到损害, 当他们回到地面时,不能立刻行走,否则就会有骨折的风险,这就是被人抬着走的重要原因

宇航员回到地球时,还可能出现头晕的感觉,本身骨骼已经受到损害了,还有头晕的现象就更加不能行走了,一不小心摔倒了,骨头就会受到严重的撞击,要知道培养一名航天员是多么的不易

所以抬着他们走就是很有效的保护措施,长期呆在太空也会造成体温耐力的下降,还要面临很多困难,吃饭睡觉这些小事,在太空可是很艰难的他们就像漂浮在水中的鱼,没有一个支撑点,宇航员回来后会给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比如刚才提到的骨丢失和肌肉萎缩

所以他们回来后,除了要抬着走,还要进行系统而且专业恢复训练,这个恢复阶段通常还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隔离期、疗养期、恢复期,大约需要4个月来完成

即便如此有些伤害是无法恢复的,既然是容易骨折,为什么还要隔离呢?其实是太空中存在宇宙射线,有的射线连太空服都不能隔绝,所以需要隔离两个星期左右,然后再进行两个月的康复训练,接着就可以进入疗养期了,专业人士会尽最大努力,把他们的身体恢复如初

为什么女性宇航员短期不能怀孕呢?其实这是为了孩子的 健康 着想,因为太空环境复杂,有很多辐射以及射线,这会对宇航员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也许短期之内看不出来,但是基因可能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如果这个时候怀孕的话,生出来的孩子可能不 健康

因此可以看出宇航员是多么让人钦佩的,这是人类史上的壮举,肩负着全人类的寄托,承受着身体的损耗,义无反顾的去外太空 探索 ,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认知,实属伟大!

你160斤,在太空几乎等于十斤二十斤,你适应了以后,回地球,一下感觉自己320了,你还能走路吗?另外,返回不比上升时候的过载小,航天员训练的时候要承受八个过载,而过山车据说只有两个过载,你坐了加速四倍以上的过山车,停车以后,你还能自己走下来吗?航天员才是真正拼命的活儿!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你这一辈子有没有为别人拼过命?

肌肉萎缩,心脏萎缩,骨质疏松,脑袋变大,浑身酸痛,再加上降落时的猛烈撞击,站起来都费劲,你还指望他们自己走?

全世界一共有几百位宇航员进行了太空遨游,他们来自于世界各地,受过不同的训练,完成了不一样的任务,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 降落之后被人抬着走。

有些宇航员的情况比较危险,不仅是抬着走,还要马上进行急救,放眼全世界,没有一位宇航员成功降落之后蹦蹦跳跳欢呼的,虽然他们内心很兴奋,但每一个人敢拿自己的身体 健康 开玩笑,弄不好就毁了自己的一生,再也无法重返太空。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那是因为太空的环境格外复杂,并不是失重那么简单,但仅是一个失重,就足以对宇航员的身体造成巨大威胁,你是不是觉得宇航员在太空中飞来飞去很好玩?其实,危险就潜伏在他们身边。

肌肉萎缩,心脏萎缩

在太空微重力的影响之下,宇航员完全感觉不到自己的体重,自己无时无刻不像是一朵云,飘来飘去,随便动动手指就能飞到另一个位置去,这看起来很好玩,很轻松,其实存在巨大的隐患。

短时间根本看不出任何问题,但时间一长,宇航员的肌肉就会慢慢萎缩, 整天飘在空中,浑身肌肉都用不上,自然会慢慢消失不见 ,这就跟长期卧病在床的病人一样,有人照顾吃喝,他全身的肌肉都会消失,尤其是腿部肌肉,一点力气都没有,即便是病好之后也根本站不起来,就是这个道理。

在众多肌肉当中,我们最早已的就是腿上的肌肉,亦或是手臂上的肌肉,其实心脏本身也是一大块肌肉,在太空微重力影响下, 心脏也同样会出现萎缩现象,并且会出现形变,自身功能会受到影响 ,虽然不至于停跳,但心律不齐必然会出现,各种心脏疾病的发病率也会大大提升,降落在地球上之后想蹦蹦跳跳庆祝一下,这无疑是给心脏增加负担,猝死也不是不可能出现,很危险。

骨质疏松

在太空微重力的影响力,不仅肌肉放松下来,浑身骨骼也都放松了,比如腿上的骨头,平时一直支撑着全身重量,比如脊柱,平时一直支撑着上半身重量, 突然失去重力之后,这些骨头就会被闲置,会完全放松下来 ,原本因为重量弯曲的脊柱也会得到舒展,说白了就是长高了,一个罗锅突然挺直了身板,你说他能不长高吗?

在完全放松之后,在太空微重力的影响下, 全身骨骼都会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骨头开始变得松软 ,不再坚硬,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老人,比如小孩,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骨质疏松的情况, 随便摔一跤就有可能导致骨折 ,宇航员也一样。

地球上骨质疏松的人有很多,但他们已经适应了重力加持,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知道自己的动作幅度应该是多少,不会进行太剧烈的运动,保证自己不出事,但宇航员不一样,他们一直待在太空当中,感受不到地球重力,也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什么地方,尤其是在刚刚降落的时候,他们很不适应这个重量, 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站立就能导致骨折 ,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别自己走路了。

血压不稳定

刚刚降落在地球上的时候,宇航员的血压也会受到影响,血压非常不稳定,往往会出现低血压的情况, 突然站立会导致头疼,甚至是直接晕厥 。

这同样也是受到太空微重力的影响,在太空当中,血液也没有了重量的限制,心脏在供血的时候很轻松,你可以把心脏当中一个小水泵,血管就是水管,在地球上的时候,这个小水泵的能力有限,只能把水供应到2楼,再高一点再远一点的距离就没办法了,因为水是有重量的,地心引力太强,但是在太空当中,重量消失, 理论上来说,只要水管够长,水就能送到无限远的地方去 ,或者说根本不需要水管,水自己就飞出去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心脏在太空当中已经习惯了轻松的工作方式,突然给它施加压力,它也很无奈,很可能会直接罢工,可以试想一下, 一辆习惯了下坡的车,你突然让它爬坡,它真的会熄火给你看 。

脑袋变大

在地球上的时候,心脏往下肢供血,肯定比往上肢供血轻松,这就是地心引力的作用,你只要倒立一下就能清楚感觉到,头上的血液开始变多了,脸会涨得通红,时间长了还会头晕,这就是地心引力。

正如刚才说所说,心脏在太空当中的工作很轻松,往头上供血也会很轻松,这时候就相当于你全程倒立,头上的血压会升高,时间久了之后脑袋会因为充血开始变大,脖子会开始变粗,身体当中的血液数量是一定的,上肢血液变多之后,下肢自然就少了,这时候腿就会变得纤细,再加上肌肉萎缩,早晚会变成小鸟腿, 上身粗壮,下身纤细 ,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外星人都是脑袋大身体小了吧?

这种情况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比较贴切, 头重脚轻 , 就好像是一个圆锥体,根本站不稳,更别说走路了。

降落时的猛烈冲击

杨利伟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英雄宇航员,但他在降落地球的时候却出现了一点意外情况。

当时,杨利伟乘坐的返回舱是一个椭圆形的金属球,如同天外陨石一般直接装进大气层,在跟大气层摩擦的时候产生了大量的热, 温度达到了1700度左右 ,远远看过去,这分明就是一颗火流星。

在这个过程当中,返回舱一直处于剧烈的抖动状态,杨利伟一直在返回舱内感受着这份抖动,他知道这个过程不会太长,自己马上就能到家了,可就在这时, 右舷窗的玻璃突然出现了一道裂纹 ,要知道,外面是1700度的高温,如果舷窗彻底裂开,后果可想而知,所幸大家担心的问题并没有出现,返回舱准确降落在了内蒙大草原上,但降落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些问题。

返回舱本身就是一个金属球, 砸在地面上之后并没有直接停下,而是高高弹起,第二次砸在地面上 ,这个过程让杨利伟在内部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跌得七荤八素, 麦克风更是把他的下嘴唇划出了一道伤口,鲜血直流 ,虽然只是皮外伤,但看起来真的很严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现场救援人员先帮他处理好了伤口,才进行后面的拍摄。

嘴上的伤是小伤,但剧烈的冲击以及濒临死亡的惊吓还是让杨利伟达到了极限,在救援人员的搀扶下,他才勉强站立,这种情况下,你舍得让他自己走回去吗?

神舟十二号

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宇航员进入一次太空,对身体的影响都是极大的,但他们还是前赴后继,为的就是帮助人类打开宇宙的大门,让人类在未来面对未知情况能够多一点准备,为了人类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无论是从身体角度出发,还是从道德角度出发,他们都值得被抬着走!

现如今,神舟十二号当中的3名英雄宇航员正在中国空间站中工作,他们是我们的英雄,希望一切顺利,平安归来!

宇航员在太空中属于失重状态,经过较长时间的失重飞行,航天员返回地面正常着陆时,即使身体状态良好,由于身体已经适应了微重力环境,再加上来自太空的辐射以及较低的压强,都可能会引起人体的不适,可能会出现直力耐力下降,肌肉萎缩等状况,并且宇航员重返大气时,身体、精神及心理都处于高度压力和紧张下,回到地球后,也不能自主出舱,需经过40 50分钟的重力适应过程,重新适应重力环境。

我也不知道 大概了解的意思是从太空失重到地球上 行走很困难 就跟你去游泳一样 从水里出来那一会儿身体很重

是不是就跟游泳一样,刚从水里出来感觉身体特别重,当然,宇航员比这个更严重。

第一次去游泳,一个小时后泳池里出来,直接是趴在泳池边上起不来,感觉搁浅。习惯了不会了。太空回来得多严重到想尝试一下。


人类对宇宙的 探索 历史 悠久,古有嫦娥奔月,今有太空飞船,从17世纪人类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到1957年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从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踏入太空的宇航员,到现在累计400多名宇航员踏入太空,人类对宇宙太空的 探索 是永不止境的。

我国第一个遨游太空的宇航员是杨利伟,2003年伴随着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我国宇航员在太空踏出了第一步,紧接着是神州系列飞船的完美表现,至今我国已经有15人次进入太空,我国的空间站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但是取得这个伟大进步的背后,却是宇航员十年如一日的艰苦训练,从宇航员的选拔培训到遨游太空,每一步都是以最高标准进行,而我们作为普通人,我们看到宇航员大多是成功凯旋的一面,这里大家就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宇航员从太空乘返回舱降落到地球时,他们并没有立马走出来,而是过一会后才被工作人员抬出来?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换个角度来说并不难理解,这就好比我们长时间悬浮在游泳池里突然上岸后,我们会感觉身体非常沉重,就像是有一股神秘力量压着身子;而宇航员也一样,他们从失重的太空环境返回地球后,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他们根本无法立马适应这个环境,也就是说宇航员飞到太空后,身体会出现很大的变化。


宇航员乘坐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飞行速度接近7.9千米/秒,向心力抵消重力,太空飞船仓内处于失重状态,也就是没有重力,抛出去的物体不再做抛物运动,宇航员无法靠重力站稳,仓内所有物品处于悬浮状态。

我们的宇航员在失重的环境下,身体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脑前庭系统和神经系统受到干扰,无法分辨前后左右,东西南北方位,宇航员可以随意飘游,随意倒立,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类似晕船呕吐的反应,即使宇航员平时有模拟训练,但是受到环境的限制,他们来到太空后就有会失重综合症,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当宇航员适应了太空失重的环境后,身体系统不断学习太空生存能力,一切都可以正常工作,但是他们乘坐返回舱返回到地球时,在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内,从一个失重的环境又回到了有引力的环境,他们的大脑还没来得及反应,身体机制还没得到调整,空间方位和重力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大问题,这个时候宇航员是很难站立起来走路的,他们的大脑前庭系统无法控制身体平衡。


在失重低气压的环境下,人的身体开始膨胀,人体骨骼的压迫力明显减弱,骨组织之间不再是紧密连接状态,脊柱间的间隙沿着走向舒展开来,人在太空中的身高会比在地球时高出3 5厘米。

同样,肌肉组织在失重的环境下,也显得非常的松散,肌肉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在地球上,人体肌肉为了克服地球引力,各个部位在不同程度上伸缩运动,使肌肉得到锻炼,而到了太空后,肌肉组织不需要摆脱自身重量,肌肉开始萎缩,而且在太空时间越长,萎缩也就越严重,这也就是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要定时健身的一个原因。

当宇航员返回地球后,萎缩的肌肉组织根本无法把自身身体支撑起来,只能躺着等待工作人过来帮忙。


在失重的环境,人体骨骼需要承受的压力减小,骨组织发生的活动减弱,骨骼中矿物质弥散,钙离子容易流失,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引发骨质疏松,骨密度减小,返回地球后在地球的引力下,站起来很容易引发骨折。

另外,在太空环境中,人体血液、水分不再是向下集中于脚下,而是分散流向身体四周,身体重心往上偏移,这种情况下,体内循环系统发生了改变,人的头颅内压力增大,血压增高,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眼睛压力明显增加,视力受到损伤,人的味觉和嗅觉系统会受到极大干扰。

如果在短时间内返回地球,宇航员的身体循环系统来不及做出反应,没有调整好身体各项功能,体液还没复位,因此宇航员不得不躺着让工作人员抬出去。


宇航员从发射到返回过程中,心情起伏非常大,一是他们肩负着重大责任,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全国人民看在眼里,他们确保完成任务;二是每时每刻都都存在生命危险,特别是在发射升空和返回地球阶段,如果出现意外就会有生命危险。当宇航员返回地球那一刻,他们除了身体上感到不适应,另一个就是心理上的不适,身体上稍微有波动他们的血液就会加速流动,这也给他们的情绪造成波动,因此他们只好静静的躺着。


宇航员是我们从小立志的梦想,也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可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宇航员并不是那么的容易,宇航员的选拔训练非常苛刻,也非常磨炼意志,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宇航员必须接受高强度的训练:

一、扎实的知识理论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宇航员必须具备基础的物理学、空气动力学、航天医学和生理学等,可以说宇航员就是一本活着的教科书。

二、强健的体魄

只有 健康 强健的体魄才能适应太空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宇航员的耐力、心肺功能必须强大。


三、超重和失重训练

火箭在起飞、返回和在轨飞行过程中产生巨大的超重和失重感,这一关必须要通过。

四、模拟飞行训练

宇航员上天之前必须要在低真空的的模拟器内模拟太空飞行训练,各项指标必须合格。

五、心理素质训练

作为一名合格的宇航员,必须具备强大的心里素质,在关键时刻能够沉着应对,挺过难关。

六、超强适应能力

宇宙太空环境复杂,火箭的发生飞行着陆会产生噪音、太空飞行有太多的综合症,宇航员必须拥有强大的适应能力。

七、个人自救能力

自救能力是一名合格宇航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危险时刻能够摆脱风险,完成自我救助。


宇航员宇航员返回地球时需要工作人员抬着走,主要是环境的变化让他们的身体、心理一下子无法适应,需要一个时间来重新适应过渡。

因此宇航员返回地球后要接受专业的恢复调整,这个过程大概需要4个月,主要分为隔离期、疗养期、恢复期,经过四个月的恢复期后,宇航员才能重新适应这个地球环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