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佾生的林则徐和曾国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3
林则徐(1785——1850),清朝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父亲是个秀才,后来又成为贡生,以教私塾为业。林家家道中落,家境贫穷。林则徐四岁入家塾,六岁学作文章,八九岁时,就写出了“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诗句。嘉庆元年(1796),12岁的林则徐当选为孔庙佾生。嘉庆二年(1797),林则徐参加府试,考第一名。次年(1798),虚岁14岁的林则徐考上秀才。

曾国藩(1811——1872),晚清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曾国藩的父亲是个秀才,以教私塾为业。曾家生活较为宽裕。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道光六年(1826)春,曾国藩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在他21岁第五次参加秀才考试后,是以佾生注册的。道光十三年(1833),虚岁23岁的曾国藩考取了秀才。

也就是说,林则徐12岁时,曾国藩21岁时,他们俩都曾是佾生。

佾(yi)生,是指考秀才虽未入闱,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获得佾生资格,则下次考试不必参加县试、府试,只参加院试即可,所以佾生又称“半个秀才”。

如此看来,在他们俩的童试之路上,曾国藩无论当佾生,还是考秀才,都比林则徐晚九年。

古代佾生的出现,是与中国古代学校“庙学合一”的体制有关。自从北宋名臣范仲淹将州学和孔庙结合在一起,从此“庙学合一”就成为一种定制被继承下来,无论是左庙右学、右庙左学、前庙后学还是中庙旁学,总是庙学合为一体。这样的建筑,作用大致有三:一为祭祀孔子的场所,二为教育场所,三为科举考试的地方。

学在庙中,庙中有学,“庙学合一”的规制,确保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儒家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生员们在庙学中只攻读四书五经就行了,尊孔通经已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所以,一有什么祭孔活动,那些像林则徐曾国藩一样注册为佾生的“半个秀才”们也就派上了用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