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圈点批注,培养自学能力。

②品味作者淡而有味、画面感强的语言,并试着学习运用。

③理解文中人、事、物的特点,理解关键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④理解文中人物展现的美与善,感悟作者对普通人美好人性的欣赏与赞美。

2、情感价值观目标:

感悟作者对生活的诗意审美态度,受到人文熏陶,培养健康人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人物和事件中的情味。

2、品味语言,学会运用。

3、理解作者对生活诗意的审美态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播放雨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雨,当雨声响起,当雨季来临,你心里涌起的是欢喜还是忧愁呢?为什么?

( 预设:忧愁, 因为会不太方便,雨会让我们的脚步不得不慢下来。 欢喜: 雨让我们内心感到宁静。)

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是《昆明的雨》,昆明是个怎样的地方?(它依山傍水,四季如春,被誉为春城,四季鲜花盛开。)这样的地方,它的雨季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将跟着作家汪曾祺,去感知昆明雨季的别样风情。 汪曾祺是谁?他与昆明有着怎样的渊源?

(PPT链接)“汪曾祺: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19岁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联大,是沈从文最欣赏的学生,毕业后又在西南联大学生办的中学做了两年教师,在昆明度过了七年的青春时光。”

二、圈点批注,自学感知:

默读课文,了解以下内容:昆明的雨季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些物、哪些人、哪件事来表现的呢?运用圈点批注法在关键词句上做好记号,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读昆明雨季之特点:

哪个句子写出了昆明雨季的特点?

齐读: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四、读雨中所见之物:

这些特点体现在哪些所见之物上呢?(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1、仙人掌:(奇,多,肥。) 哪句写它的奇?(倒挂在门上,还能开花。)这说明了什么?(仙人掌生命力顽强,昆明雨水多。)

2、菌子:(多。) 从哪里看出昆明雨季菌子的多?(品种多:写到多种菌子。数量多:坐火车途中还能捡到菌子。)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菌子?(预设:干巴菌、鸡油菌、牛肝菌)它有什么特点?

1)干巴菌: (中吃不中看) 读出写它不中看的文字:(“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 怎么读“这种东西也能吃?!”(读出怀疑与鄙视)

“有点像……马蜂窝。”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PPT示其模样)(从两个喻体看,就知道它长得不敢恭维,样子如在眼前了,非常形象生动。)

 最让你觉得它“中吃”的是哪句?(“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读“这东西这么好吃?!”什么语气?(惊讶、惊喜。)结合上句的“这种东西也能吃?!”可见干巴菌丑到让人惊讶,也好吃到令人惊讶!

小结: 小小标点在汪老先生笔下,可是表情达意的高手呢。

2)鸡油菌: (中看不中吃。) 哪句最让你觉得它中看? (“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脑海中出现了它的样子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样子小巧、颜色鲜亮。)

3)牛肝菌: (很好吃。) 从哪看出它好吃?(“滑,嫩,鲜,香。”四个字写出它的美妙口感,很诱人。) 如果将逗号改成顿号,会有什么效果?(不能体现原句作者的陶醉、赞美之意。)

3、杨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季里,正是杨梅成熟的时候。

 昆明雨季的杨梅有什么特点?(大, 红,甜。) 从哪里看出它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杨梅的大小立即变得可以感知了。)用什么写它的红?(“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这个比喻给你什么感觉?(很有画面感,把昆明杨梅颜色鲜亮的情状写得如在眼前。这个比喻来自生活的真实印象,是作者真实的联想,特别生动。)

4、缅桂花。 它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呢?(香,香得像兰花,很清雅,长在大树上,树比别处的高大。)体现了昆明雨季什么特点? (雨多,植物生长茂盛。)

5、小结: 这些都是昆明雨季的自然风物,好吃的,好看的,好闻的,都在雨中蓬勃生长,它们体现了昆明雨季特色:“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五、读雨中所遇之人:

“使人动情的”显然不只是这些自然界的事物,还有最重要的什么?(人。)来看雨中所遇之人。

1.卖杨梅的小姑娘:

读出写她的句子(“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声音娇娇的。”) 你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如果老师把这段话改成:“卖杨梅的都要是苗族女孩子,她们坐在路边,不时娇娇地吆喝一声:‘卖杨梅——’。”和原文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原句寥寥几笔,就绘出一幅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刻画了一个娇俏、文静、可爱的女孩形象 你们需要去卖东西挣钱吗?她小小年纪就要靠卖杨梅贴补家用,生活应该是艰辛的,可她仍戴着小花帽子,穿着绣了满帮花的鞋,说明了什么?

(她有爱美之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2、送缅桂林花的房东母女。

1)她们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乐于分享、大方。)

2)“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什么呢?

作者没说,你知道吗?(是感动,为带着雨珠的白兰花的清新之美,为房东母女乐于分享的人情之美。)

3)她们的花是要卖钱的,她们却愿意无偿地送给房客,结合她们的处境(寡妇,养女)你看到了什么?

(她们在艰辛的生活中没有丧失对生活的爱,没有丧失对美的爱,也没有丧失对他人的善。)

4)这对母女最让人动情的是哪个画面: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不是思乡。”体会其中的美。

5) 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汪老有一支神奇的笔,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有时用传神的比喻,有时连比喻也不用,却总能让我们有看见当时情形的感觉,你想学他这种种写出画面感的方法吗?

老师做了一个微课,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示微课PPT:怎样写出画面感。学生观看微课学习。

6) 大家学到了微课中的方法吗?来试一下,我说一个句子:今天阳光很好。如何的好呢?能不能写出画面感来,让处在阴雨天的人也能感受到阳光的好?(学生写句子。点评)

 六、读所忆雨中之事:

 汪曾祺还会用他的笔,给我们写出怎样让人动情的画面呢?让我们接着看他回忆的雨中难忘之事:

1、请概括这件事: (雨中与友人小酌。)

2、听读这一段,想象当时的情景。(示PPT课文朗读节选。)

3、你发现了哪些最有画面感的文字? (“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齐读这段话。它呈现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呢?

(如诗如画,宁静美好)

4、这是作者很难忘记的一件事,朱德熙是汪曾祺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关于朱德熙请汪曾祺喝酒的事,有一篇文章记录了这则逸事,链接PPT:

(汪曾祺与朱德熙)相识在西南联大,年轻时不分彼此,直到晚年,依然来往频繁……曾祺有过一次失恋,睡在房里两天两夜不起床。房东王老伯吓坏了,以为曾祺失恋想不开了。正在发愁时,德熙来了,王老伯高兴地对女儿(我中学的同学王昆芳)说:“朱先生来了,曾祺就没有事了。”德熙卖了自己的一本物理书,换了钱把曾祺请到一家小饭馆,还给曾祺要了酒。曾祺喝了酒,浇了愁,没事了。 ——孙郁《知音难觅》

5、作者在文中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是些什么情味呢?讨论3分钟。

明确:有淡淡的乡愁(“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有对陈圆圆命运的同情:

提问: 作者为何写到陈圆圆?虽然此地有她的石像,但她并没有任何历史功绩。(表达了对生命的悲悯:她什么也没有做,却无端地被裹挟在战争里,背着红颜祸水的骂名,最后心灰意冷,投湖而死,其实也是不幸的。)友谊的温暖:(作者和好友在雨中说着话,心沉静下来,一切痛苦都过去了。) 有雨中的宁静与悠闲:(鸡在雨中静默,木香花在雨中灿烂开放,如诗如画。)

七、读雨中贯穿之情:

1、作者在文中写了一些昆明雨季里特有的一些事物,一些人,一件事,它们看起来很散,但你读课文时会觉得文章散乱吗?(生:不会。)为什么?

它们是被一根怎样的线连在一起的?(它们都在表现昆明雨季的特点,都在传达对昆明雨季的热爱与怀念。)

2、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昆明雨季热爱与怀念的句子 (“我想念昆明的雨”) ,齐读,体会情感。

八、读雨中别样人生:

1、汪曾祺笔下的世界为什么永远那么美,那么有意思?

是他养尊处优,不知世间疾苦吗?当时西南联大的汪曾祺、朱德熙以及其他师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链接PPT)饭是“八宝饭”,通红的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老鼠屎。菜,偶尔有一碗回锅肉、炒猪血(云南谓之“旺子”),常备的菜是盐水煮芸豆,还有一种叫“魔芋豆腐”,为紫灰色的,烂糊糊的淡而无味的奇怪东西……

男同学……几年下来,衣服破旧,就想各种办法“弥补”,如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人裤子破了洞,不会补,也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瘩。这样的疙瘩名士不止一人。  ——《七载烟云》汪曾祺

2、大家看过《无问西东》吗?

它有很多情节反映了当时西南联大师生的风采。其中有一个情节:当大雨打在教室的铁皮屋顶上,学生们听不清老师讲课的声音,老师与学生们一起静坐听雨,

让我们来看这一段影片(示电影《无问西东》节选): 这就是当时昆明雨中的人们,你从这段影片中,看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预设:静坐听雨的镇定从容,雨中奔跑的勇敢从容,雨中垂钓的闲情逸致。)

3.这样的生活态度,你在《昆明的雨》中发现了吗? (贫穷却爱美的小姑娘,分享缅桂花的房东母女,她们面对艰辛的生活都是勇敢而从容的。他们和那些生命力顽强、长得又大又美的仙人掌一样,活得明亮、丰满而使人动情。)

4、谁是那个“雨中垂钓的人”呢?

(作者汪曾祺。当时还是解放前,中华大地普遍物质贫乏,社会动荡,可作者却带我们发现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万物欢欣生长,人们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他人充满善意。)

汪老总用最动情的文字记录平常生活里的诗意,记录普通人身上的美与善,虽然他也历经坎坷,毕业后曾因找不到工作想到zs,wg中更是饱受摧残,但他始终以达观从容、诗意审美的态度去发现生活的美与趣味;

(PPT链接)他曾说:“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 (齐读)

九、结束语:

只要心里充满着热爱,成长着诗意,那么,阳光明媚的日子是美的,细雨连绵的日子也是美的,就连那骄阳似火的日子、暴雨倾盆的日子也一定有它独特的美丽。生活中的美与趣味,充满热爱的心灵总能发现它们,愿我们都能拥有这样的心灵。                         

                                            风物美

板书设计 :     昆明的雨         人   美      诗意审美                  

                                            情味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