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是讲理的地方?不如一起来聊聊啥叫讲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关于“家不是讲理的地方”,似乎已经成为坊间共识,不需要讨论了。但真的是这样吗?我的看法正好相反: 家不仅是一个可以讲理的地方,而且是一个特别需要讲理的地方。 关键是我们得明白,什么才叫真正的“讲理”。

这些场景可能很多人都经历过或者见到过——

-年轻夫妇就应该过自己的日子,不被老人干涉,这不是很明显的道理吗?为什么你就一定要坚持跟父母住在一起呢?
-但是父母很孤独,需要陪伴啊,孝顺父母难道不该?而且父母帮我做家务、带孩子,难道不好吗?
-做家务、带孩子可以请阿姨啊!
-阿姨你能放心吗?钱谁出呢?
……
结局:不欢而散,甚至分手、离婚。

-不好好学习,以后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你怎么连这么明显的道理都不懂呢?你这样天天打游戏,怎么能行?
-学习太难了……
-难就可以不学吗?越不学越难!
-我就是不喜欢学习啊,很多人不学习也成功了呀!
……
结局:孩子成绩继续退步,家长继续叹气、指责,日复一日。

人们就是根据类似这样的经验总结出了“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这样的血泪教训。但是在我看来, 以上这些都不是“讲理”,而是“讲道理”。

那“讲理”跟“讲道理”有什么不同呢?哎,何止是不同,简直就是完全相反!“讲理”的定义非常简单——

如果你认可这个讲理的定义,你就会发现, 那些喜欢“讲道理”的人,往往是最“不讲理”的人。 他们认为自己的道理绝对正确,不容置疑,不可辩驳,对方只能接受,如果地方不接受,就是“不讲理”。

当他们口是心非的说一句“你说的也有道理”时,接下来一定会加一个“但是”,并且用各种方式向你证明“我说的更有道理,还是我对”。

你跟他说要孝顺父母,他一定会说小家庭和谐更重要;反过来也一样,你跟他说小家庭和谐最重要,他一定会说,孝顺父母才是做人的根本。

你跟他说学习真的很难,他一定会说这是态度问题,只要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再难也能克服;

反过来,你跟他说态度端正,全力以赴就一定可以做到,他就会说,做没有兴趣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全力以赴,要有所成就,就得去做最喜欢的事——比如打游戏。

看到了么? 只要陷入了“讲道理”的死循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对,都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道理”,问题就基本无解了。

有人说,讲道理不行,那就“讲感情”吧。家不就是应该讲感情吗?个人认为, “讲感情”是一个更大的坑。

让一个人决定,他是对父母的感情深,还是对老婆的感情深,不是把人架在火上烤是什么?

让一个人为了“真爱”,日复一日的忍受跟自己性格不合的婆婆生活在一起,这样真的好吗?

让一个孩子为了“孝顺”、“感恩”,每天在书桌前面对自己根本看不懂的东西磨蹭到深夜,还把这个归咎为“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样的父母配得上孩子的孝顺和感恩之情吗?

不听我的话就是不爱我,不能达到我的预期就是不孝顺,不能满足我的要求就是不重视我,这个不叫“讲感情”,这个叫“情感绑架”。

讲道理不行,讲感情不行。那讲什么呢?

讲理啊!

我们前面说了, 讲理就是允许别人证明自己是错的。 但是不要误解,讲理并不等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也不是“你也对,我也对“的和稀泥。讲理,是一种自我修行。

要高逼格的说明啥叫讲理,我们可能要聊点哲学。哲学家波普尔有一个广为人知,并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观点: 世界上的理论只有两类,一类是已经被证伪的理论,一类是尚未被证伪,但将来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 听起来有点绕,我们看看牛顿物理学和算命的区别就清楚了——

牛顿物理学已经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了,因此我们认为它是属于“理”的范畴——它允许我们在一定条件下证明它是错误的,这个叫做”“理论”或“科学”;

算命先生给你在黄历上挑选了“宜嫁娶”的吉日,而在这一天结婚的你婚姻并不幸福,但这不能证明他错了,因为他会告诉你,这是由于你跟另一半命里“相冲”,或者你这段时间“犯太岁”。总之,算命先生不会错——正因为没有任何事情能证明他“错了”。因此,我们将算命这件事排除在“理”之外,称之为“伪科学”。

如果一个人能从这个高度去理解讲理的“理”,他就很容易得出结论—— 我的“理”只有两种,一种是已经被证实错误的,一种是还没有被证实错误的。假如我的“理”不属于这两类,那这个不叫“理”,叫“感觉”、“情绪”之类的更为合适。

搞清楚了什么是“理”,我们对 “允许别人证明自己是错的” 就能更好的理解了。任何“理”的成立,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别人推翻了这个条件,你就得承认这个“理”不成立。

比如“做人应该孝顺父母”,这个我们承认有理,但是“孝顺父母就必须跟父母住在一起”,这个“理”成立吗?“小家庭的和谐很重要”,这个“理”我们认可,但“跟父母住在一起小家庭就不和谐”,这个“理”成立吗?“学习很重要”,这个“理”成立,但是“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或者“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一定能学好”,这个“理”成立吗?

在你把自己的“理”摆出来的时候,首先问问自己,这个“理”的条件是什么?这个条件成不成立?很多时候,你会发现, 自己原本认为非常“有理”的“理”,在很多时候是不成立的。

你可能要问我,那这样大家都没“理”了,还讲什么理?那到底谁的“理”对呢?关键不在于“对不对”,而在于“在什么条件下对”。牛顿物理学被证明错误,我们能说牛顿物理学没有用吗?不能。我们只能说,牛顿物理学适用的条件改变了。

在家庭里,我们最重要的不是争论一个对错,而是搞清楚,在当前的条件下,我们做什么样的选择更好。

选择跟父母住在一起,是因为双方认可,在父母非常需要陪伴和照顾的条件下,小家庭需要作出让步,同时小夫妻也要想办法创造自己的个人空间;

选择不跟父母住在一起,是因为双方认可,在父母跟子女住在一起对小家庭的和谐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就应该跟父母分开住,同时想其他的办法孝顺老人;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对学习的重视本身不足以带来好成绩,还需要正确的学习方法,需要逐步建立对学习的信心。

所有这些选择,都是需要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去反复沟通的。但沟通的基础,一定是各方都承认,自己“理”不是绝对成立的,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被推翻的,也就是,我这个人是可以沟通的。 如果一个人无法放弃自己的道理,一定要对方接受自己的“正确”道理,他就是一个不可沟通的人,或者说,是一个“不讲理”的人。

讲理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可能一不留神就成了“讲道理”或者“讲感情”。怎么破?有两招:

第一招:学会把“我的想法”和“我”分开。

人们不喜欢自己的想法被人否定,因为人的直觉会混淆“我”和“我的想法”。“我的想法错了”就是“我错了”,这是人的基因自带的本能。对抗这种本能的方法,就是长期训练自己的觉察能力。

在我们感觉被冒犯,试图去维护自己的想法时,提醒自己—— 我的“想法”不对,并不代表“我”不对。因此,对于别人的不同意见,我们要把焦点放在“想法”上,而不是“我”上。

这需要长期的练习,但只要你做到了,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很美好。

其实读了这篇文章,搞清楚了“讲理”和“讲道理”的区别,你就已经有了觉察的能力和基础。

第二招:尝试读点“颠覆三观”的书。

有的人读书,就是为了在书里寻找一些“正确”的道理,好用来讲给别人听,对别人进行“教育”。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叫做“讲道理”,而不是“讲理”,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

作为一个“讲理”的人,之所以要多读书,是因为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知道,对同一件事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角度,有些书甚至会“颠覆你的三观”。我们就是要多读这些“颠覆三观”的书, 通过不断的“颠覆”,来训练一种“自我否定”的能力,成为一个真正“讲理”的人。

最后,一起来总结一下: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