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教师培训,奠定语文教学基础——近日讲座感悟与所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自3月21日,借“国培”的机会,我聆听了许多位老师幽默风趣又干货满满的讲座,每位老师的知识内容侧重点不同、角度不同,但无一不使人受益匪浅。对于一直以来向往着成为语文教师却又无任何正式经验的我来说,书本上太多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感受都像镜里观花。我享受着为成为教师而努力的生活,同时也焦虑着教师的普遍焦虑。从第一场到最近的一场讲座,老师带大家分析解决不同的问题,我感觉自己仿佛历经了一名老师需要面对的种种问题情景,我被一些讲座内容触动,又被另一些讲座内容指导和点亮。内心更平静是我这次学习后最大的改变。 

    干国祥老师关于《教师的使命和自身发展》的讲座具有很系统的理论性。干老师从理论根源和儿童心理发展角度分析了学生性格形成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的事项,也以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基础强调教师应该发现学生、应温和且坚定,指出良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全人之美”的教育追求。除此之外,干老师很重视教师对学生自尊感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力量源于自尊与自我成就感”,这便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正确对待厌学与学业自卑现象,给予学生最大的尊重,形成学生“用意志力、责任感克服最大的困难;用信心、热爱、自尊促成就感”的良性学习循环。 

      干老师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及语文教学展示》讲座中对多篇童话、诗歌甚至是古典小说的整本书阅读进行了角度剖析,我一边为干老师独特的文本解读角度而惊叹,一边从中反思着自己在阅读时的粗心大意。干老师从故事情节和思想核心的区别分析《灰姑娘》和《丑小鸭》的读者性别、分析《望天门山》的写景视角和写作角度、《独坐敬亭山》的作者自夸以及《寻隐者不遇》、《游园不值》、《山行》、《游园不值》的隐藏话语和价值追求,这些都发掘着新的文本细读的角度。尤其是干老师对《春江花月夜》的讲解,从中学到大学,必修课、专业课、网易课上我不止一次听过不同的老师甚至文学大家对这首诗的解读,细细分析干老师的解读或有相似之处,但是到细处、到角度、到主题思想都被灌注新意,我被干老师的逻辑和切入点折服,也学到了“以己证诗”的文本解读方法。干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很多的童话故事,很惭愧,大部分我没有读过,所以在讲解中很难体会到干老师提到的、从纯真里得出的精神财富,如此,在阅读上我又找到了自己更多不足之处。   

      陈美丽老师讲述《一个孩子向前走去……》,“曼曼”的故事太感人、太震撼,以至于我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依然泪水上涌。如果说在这一开始,干老师传授给大家关于教学的理论和可实践的策略,那陈老师讲述的这个故事就是在浇灌心灵,没有任何的方法,像是一场洗礼,现身说法,在一位孩子不断蜕变的过程中,给每一位老师种下了一颗种子。我向来不相信奇迹,但我相信努力,陈老师讲座结束后有一位老师发言说:“曼曼”是千千万万的小朋友,甚至是她的曾经,那一刻很难过,也由衷地替她们感到幸运。陈老师给予了“曼曼”最大的关怀与爱,一直在静待花开,曼曼也一直在努力,我想从这其中无需去总结各种各样的启示,知道好的老师为何种、好的教育为何貌、知道我的未来应如何、知道“相信岁月,相信种子”就已经足够了。 

      陈老师《在“农历的天空下”教孩子读诗》讲座上带领我们一起于晨间与诗共舞。过去我的晨诵时间向来被考点和专业占据着,所以称之为“早自习”更为合适,以至于晨诵对于我来说实在没有美感可言,但是观念的改变往往也只在一瞬间。之前有幸聆听过“全人之美”课程的《农历的天空下》讲座,但线上观摩与现场体验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我现在仍能想起那天陈老师授每首诗时,我的状态和思绪以及侧门外的阳光和飘落的红叶李花瓣,或陈老师朗诵、或陈老师唱诗、或大家一齐朗读,我享受那种自然和美感,我第一次这样接触诗词,也第一次感受到诗意的晨间。陈老师同样讲解了关于“晨诵”的一整套理论和实操知识,“用声音诠释意义、用生命体悟诗词”,十几分钟“晨诵课”的理念、实践方式、配套教材的完善是对待教育极致的尊重与热爱,也是带领孩子们用生活体悟诗歌、用诗歌滋养自己、用语文向内关照的开始。我想,这些是学生需要的学习乐趣,同样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自我滋养。

      陈大伟老师做了《教师职业幸福与自身专业成长》和《观课议课的策略与有效教学的实现》两场讲座。《教师职业幸福与自身专业成长》中有两个关键词——“幸福”与“思”。正如陈老师所说,“幸福是一种能力”,影响幸福的外部因素有很多,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曾经的付出和劳动。对于教师来说,职业性质的特殊性、太多的延后性和外延性阻碍着教师对幸福的感知,所以本不必过多的关注外化的追求,“课前有期待、课中能创造、课后能审美”,幸福会来的。陈老师每一句话都给人眼前一亮之感,每句话都有引导又有深意,尤其是“价值澄清”这个概念,这是我第一次了解这个术语,“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教师作为帮助者而存在”,不是在教学范畴而是在整个教育范畴,了解这些的一瞬间,仿佛很多的教师普遍焦虑便有了解决的可能。关于“思”,陈老师提出教师需要“思考”和“反思”,主动思考以求变,反思以提高。自己反复琢磨“个人教学录像”、同事用经验助反思、学生用实践助反思,表面看来都是很费心费力的方式,我还没有机会把这些“思”与“反思”的方式应用到教学上,但却自然而然地应用到了生活里。这段时间以来,我发现,这些更像是一种习惯和方式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与人交往、处理问题,还是具体到解读文本过程中,这种对原有观念保持批判性审视的方法,实用且有益。

      除外,陈老师在《观课议课的策略和方法》中为我们讲述了一系列完整、切实可行的观课、议课的策略方法。陈大伟老师提出“观课议课”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最大程度的站位于学生、教师、管理者等多个角度。在整套方法与策略中,陈老师提及了很多原则性问题,也提及了教师站位、空间管理、课堂语言等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的具体问题。陈老师的这堂讲座“干货满满”,甚至细致到提供给大家正确的知识总结和反思的思路,所以还有很多笔记知识需要细细体会、慢慢渗透:“理想课堂愿景”、教育的幸福和意义、良好教育的前提都需要在经验中感悟,教材分析的方法、观课议课的策略需要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完善。最后,陈老师是我上学二十年来亲身遇到的将课堂氛围活跃与大容量课堂知识融合的最好的老师,即便是每一句话都是一个要点都不觉枯燥,我很羡慕也很向往。

        田华老师讲授的“综合性实践学习”之“汉字”是唯一一堂有班级学生参与的、可供观摩的课。和很多观课老师一样,听完课后我也发出了“原来综合活动还可以这样叫教”的感叹。田华老师的这节课以“新闻播报”开始,播报时间很短,但是聚沙成塔,长期坚持能从对新闻写作的把握、对社会时事的关注等多个方面有一个质的提升。课程主体的讲授从汉字到成语到诗歌再到汉字的特点,从知识到精神情感,自然过渡、一气呵成;从课堂氛围到教学语言、朗读功底、教学逻辑、教态和教学距离等一点一滴都展现着田老师成熟教师的气质,学生们踊跃发言展现着各自的自信、积极与踊跃的思维,这堂课上我同样看到了好老师应该有的样子和好课堂的范本,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随后田老师讲《语文教学课堂目标的确定与落实》,分析了伴随新课程标准而来的“三个改变”、“三个要素”的良性关系以及新教材的三个新的特点。整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好的语文老师本身就是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将自己的故事、知识转换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这需要人生经验、生命体验,也需要教学智慧,只有教师真正的理解了知识,才能够达到教育唤醒的目的。   

      最近听的讲座是李冲锋老师的《四轮驱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李老师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总结为“四轮两翼”,其中以“热爱”为核心,“教学、科研、阅读、写作”为驱动轮,“成为中国最卓越的教师”和“目标虽远,持行必至的毅力”为助力,这个总结很形象,容易牢记却不易实施。李老师对每一个方面都做了意义分析和可操作的建议,从打造代表课到科研选题的角度再到读书写作的坚持,我更想称李老师的这堂讲座为“保姆级别”的教师专业发展基础课,细致入微又一针见血。李老师告诉大家打造代表课需要一学期磨一节课,需要教师之间共同备课、一课多上、多次研讨、及时写作。“观自己的课堂实录总结反思”的方法也是最近一段时间第二次听到,甚至这次听完后,我更明确地了解了在一堂课后,我应当有自己的教学成果——一份课例研究的综述、详细完整的教材解读、一份理想的教案设计、课堂实录的整理结果、每次教学的教学反思、教学过程的案例故事以及代表课的经验总结。科研方面李老师重点讲了“问题与问题域”的区别,这不仅仅是对科研选题和论文写作的指导,也为日常思考问题提供了新角度。在讲座中,李老师提到了由他发起的“燃梦行动”,行动的目的在于敦促教师们每日读书以增学识,写作以谋进步。同时我也被李老师所展现出的热情、毅力激励着,我加入了“燃梦行动”并且一直在坚持,从行动的第一天起我就明白了有些事情不开始永远是难的,也深感十五分钟很短但是每天十五分钟却可以完成大事,时间可以从“心里来”、可以“挤出来”,也可以“固定来”。老师说的那句“要做难而有价值的事”很有力量,我也受到启发。李老师提高专业发展的方法都具有可操作性,但“坚持做”便是那一“难”,我想成为不断成长的教师,所以我愿意努力践行。     

      张丽锦老师的《初中生(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中,提到了太多当代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我对心理学内容很感兴趣,虽然还未曾有机会真正接触中小学生班集体,但是家里有小朋友需要时时陪伴和关注。在他们不断长大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出现,即便只是不良习惯,也总使人不知所措。张老师分析的那些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现象、原因以及解决策略,对于每一位教师和家长来说都是必要的,明白问题的产生机制和根源不仅仅有利于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的补救,更是未雨绸缪,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与话语将潜在的问题引至良处。张老师强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更多的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与矫正,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修课。

   

      朱宜亨老师在两个方面深深地触动着我,一方面是讲座知识带来的内心充盈,另一方面是朱老师个人经历和生活感想的分享。朱老师在《当下中小学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矫治》中同样给大家上了心理学的一课,不同的是,张老师侧重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策略分享,而朱老师更关注家庭教育方面。讲座上朱老师以一些令人心痛的真实事件做案例,分析悲剧发生的原因,带领老师们思考。这也是必要的,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家长,这方面知识的匮乏造成了现实里的太多悲剧。讲座结束后,朱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他一路走来,从英语专业毕业到从事电脑维修再到关注家庭教育的因果和感受。可以说朱老师是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我们,同时老师过去的经历中透露出的所有的积极、勇气、耐心、毅力等正能量都是对我的冲击,也是激励。大家都说“爱拼才会赢”,朱老师则是“爱拼才会赢得更好的机会帮助别人”。朱老师所讲述的每一个例子背后还有着无数相同的悲剧曾发生,所听所联想很痛心,所以朱老师用自己的能力带来大范围的积极影响,我也希望我能继续甚至更大程度把积极阳光带到我能影响之处。   

      孙冬梅老师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与生存》是一个全新角度的知识,讲座的中心词是“复式教学”,很多人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但是因为本科期间短暂的志愿者工作,我了解过这种教学模式,不过仅浮于表面。此次有机会在孙老师的讲座中,系统地了解这一模式的概念、形式、特点以及“兰大模式”下的创新。郭老师总会提到现在农村地区教育的严峻形势,我没有很深刻的体会,在这堂讲座上,孙老师激起了在场老师们的共鸣,大家频频提问,请孙老师分析他们在实际教学或是“复式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我听到了有位老师说他们学校有五名老师四名学生,有位老师说他们学校仅有两位老师且“复式教学”实践起来又存在很多的操作难题,在老师们对这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真心的关注与可见的焦急中,我真切感受到了郭老师所说的“严峻形势”。我不曾亲身实践过“复式教学”,但是从孙老师展示的案例和成果中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和实际用途,孙老师的团队多年来一直在完善这一模式,“难而有意义的事”因广大农村教育需进步而被坚持着。 

      妥金录老师在《名师成长路:我的专业发展之道》中,先以于漪老师的教育观念为基础,讲述了教育理念、教师篇、教学篇,学生篇等几个部分,边讲边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与观点。妥老师在分享于漪老师语录时的神情语态都展示着对于老师的崇拜,期间对自己教育理念的融合也显示着妥老师的践行。后来妥老师又讲述了自己的职业历程,三十年职业发展的阶段追求,是妥老师成为高级教师的每一个脚印,也是妥老师教育热情的展现。在妥老师身上,我学到了教师如何自我修养,看到了“尊重学生,走进学生内心”的真心,同时也真正知道何为“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学为人师定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我成为教师前,我也一定会定好职业规划,踏踏实实留下成长之路的脚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次学习收获很多,但因忙忙碌碌未及时总结,这两天总结下来发现其内容远不是上述只言片语所能涵括的,但一经梳理,所听所学又进一步深入,循着笔记线索将当时场景在头脑中快速闪过,是回忆也是深化。很感谢郭老师不辞辛苦地操持“国培”项目,联系专家,沟通各方,提供了这次学习的机会,感谢每一位专家老师的辛苦教学,让我们有此机会重新审视自己、找到提升方向。对我在内的每一位学员来说,秉持初心和理想,在未来坚持做“难而有意义”的事情是幸福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