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问题要从不同角度思考的可用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1. 关于换个角度思考的诗句
关于换个角度思考的诗句 1.孔子有没有关于换个角度来思考的名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2.有关“换个角度思考”的名言警句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牛顿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

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林斯基

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葆青春。——英国谚语

乐观者在一个灾难中看到一个希望,悲观者在一个希望中看到一个灾难。——英国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俗语

河有两岸,事有两面。——俗语

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贝尔

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
3.请告诉我一些有 换个角度看问题 的意思的 古诗词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表达不同角度去看呈现不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表达不同时间去看各不相同。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表达事物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性质。

为学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表达事物的性质会随人们的主观情绪发生改变。

阿房宫赋 杜牧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示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表达事情要同位思考。

过秦论 贾谊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表达出思考问题要特立独行另辟蹊径抓住常人不见而又至关重要之处。

其他还有寡人之于国也,表达要换位思考;游褒禅山记,表达问题的多重角度;赤壁赋,表达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则意义不同;师说,表达所处状况不同身份不同;马说,表达情境条件不同状态不同,等。

这些古诗词或古文或直接或间接的表达了,在不同的情况下区别对待事物的态度,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看待问题的态度等。都算是涉及到了你的问题,但是具体运用还需要视情况而定。

中国古代文人,多有境遇不畅,命途多舛的悲伤,所谓报国无门,志愿难酬。像一些非常美的散文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其实都是在作者放逐途中创作的。那么散文虽美而心境实艰,不都体现出了作者本身换角度看待事物和问题的想法么?所以虽然诗文中可能不会直接表明,但是实际上是都有这种意思的。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中各有对比,其实也能体现出角度问题的。重要的还是你怎么去理解和运用。
4.比喻“换个角度”的诗句有哪些
比喻换个角度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 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3.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4.赏析: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5.有关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名言或例子.
一、换个角度看问题,工作任务不再是负担对现代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高要求,迫使幼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及时充电。

为营造书香校园,提高教师素质,每学期我们都会开展“以书籍为伴,与智者同行”的读书交流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月读一本好书,交流一次读书心得。刚开始开展这项活动时有许多教师不解和不满,认为自己只要照管好班级孩子就行,没必要学习那么多的知识。

还认为自己的时间都不够忙工作和家务,哪有时间来看那么多的书。为此,我们召开了多次的动员大会,阐明幼儿教师多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还抓住幼儿教师爱美的心理,常用一句名言来激励她们“女人三十岁以前的美丽是父母给的,三十岁以后的美丽是书本给的。”同时启发她们清楚的认识到多阅读书籍,不仅仅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脑子更灵活,从书中学到的许多方法能使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更高,真是“磨刀不耽误砍柴工”。

另外自己的综合素质高不仅便于工作,影响一班孩子,更重要的是能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孩子。大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

在一个家庭中,母亲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优秀的孩子多数有一位优秀的母亲给予了他们良好的教育。

古代的“孟母三迁”造就了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岳母刺字”使得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流芳千古。正如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所言,“赢得的一切都归功于亲爱的母亲。”

通过激发她们做一位出色的母亲的愿望而激励她们不断的读书、学习、充电。及时引导教师避免消极的情绪蒙蔽自己的双眼,换个角度去看待这项活动和工作任务,深刻领会了活动的积极意义。

现在,在我们园读书交流已蔚然成风,大家都把读书看成是一项快乐、幸福和享受,不再认为是繁重的工作任务和负担。幼儿教师多才多艺,能唱会跳,有时难免会接受上级单位或本园安排的一些大型演出任务。

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参加一次演出,排练一个舞蹈,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况且幼儿教师在正常上班时间内是无法进行排练的,只有利用晚上或周末休息时间来排练,忙完工作再排练是异常辛苦的,没有良好的心态就难以坚持。这时,我们会引导教师这样想:一是自己有这样的能力才可以参加演出,能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是多么的荣耀和自豪。

二是许多人为了追求身材的美要花大量的金钱去学习形体训练,我们每参加一次演出,学习一个舞蹈就是接受一次免费的培训,既锻炼了形体又练就了良好的气质,何乐而不为。三是趁现在年轻,精力旺盛,外形俊美时多一些登台的机会,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待年老之时回忆起来一定会非常甜蜜。

心态决定心情,心情决定情绪,有了良好的情绪,再苦再累,也不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现在每有演出任务,我们园的教师都争先恐后,自告奋勇的要参加。

多次排练的大型舞蹈非常出色,赢得各级领导的叫好声一片。而且从没有因忙于演出而影响正常的保教工作。

一片落叶,你也许会看到“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悲惨命运,但是只要换个角度想,你便会发现它“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高尚节操;一根蜡烛,不久便会“蜡炬成灰”但它却为人们照亮了前面的路;一支粉笔,只需三笔两画,生命便会结束,但它却在孩子们心中撒下了知识的种子。二、换个位置来思考,更会尊重孩子理解家长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幼小的孩子,这些孩子天真活泼,调皮淘气是他们的天性,有时难免会因此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令教师头痛;有的因娇生惯养而不会吃饭或大小便拉在身上,让教师着急。

每当这些时候,有的教师可能会忍不住去批评、责怪甚至惩罚孩子。在我们园当这些情况发生时我们的老师会这样想:如果是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出现这些状况,我愿意他的老师去责罚他吗?如果我是孩子,在我幼小的时候肯定也会有这些情况发生,我愿意我的老师责罚我吗?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

这样的换位思考,让幼儿教师更理解了孩子的一些出格的和令人不满意的行为,从而尊重孩子,和风细雨的去教育孩子和处理问题,避免了许多对孩子的大声指责和惩罚。当然不会因孩子的调皮捣蛋而头痛和气愤,只会把它当成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的、可爱的小错误。

许多幼儿教师都是因为孩子太调皮、难管教,而认为幼教工作太难做,也因此对孩子看不顺眼,心存不满,对职业产生倦怠的。如果都能与孩子换位思考,充分的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我相信大家就一定会因自己生活在这群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孩子之中而快乐、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内心生活时刻给我们带来满意和不满意、高兴和苦恼、忧愁和欢乐、疑惑和诧异、宽慰和愤怒。在儿童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极广阔的情感领域内,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兴的和伤心的曲调。

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
6.换角度思考名言的作文,任何名言都可以,不少于500字
格林兄弟收集了很多民间传说,以为能找到它与人文历史的关系,可是事与愿违。由于没能找到确实的证据,他们只得作罢,把它闲置起来。谁能想到,他们的一个朋友却从这些传说中看到了文学价值,把它出版发行,定名为《格林童话》。真是挥手说“变”,就把它变成全世界最优秀的童话故事而流传至今。

有人说这真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可是我想再问一句:“旁观者”为什么清?“当局者”为什么迷呢?

很显然,这跟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有关,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观察事物的角度自然就不同了。关键还在于观察的角度。

三国时期的刘备也想趁着乱世做一番事业。为此,他出入生死,中原逐鹿,要和群雄一决高下,虽身经百战,但结果又能如何?还不是脚无立锥之地,被人赶得到处跑。后来他找到了诸葛亮。诸葛亮为他分析了天下形势,指出:曹操已占中原,得了天时,不可争锋;江东孙权已历三世,且有长江天险,已得地利,亦不可争锋;可争锋之处,唯有荆州和巴蜀……

真可谓:“未出茅庐天下三分。”但是,你说这是因为诸葛亮是个“旁观者”,才具有这种眼光呢,还是说他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天下的大势呢?我想答案应该是后者。

只要能换角度,即使是“当局者”也一样可以纠正偏差,拿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谁都知道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而正是这一构想打消了港澳人民的顾虑,奠定了两地回归后持续繁荣的基础。随着这一构想的实施,两地顺利回归了,这就更为将来台湾的和平统一做出了样榜。

试想如果不是小平同志从另一个角度提出祖国统一的新思路,而是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来搞大一统,那么两地的回归,将会遇到多少阻力,产生多少问题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事物只要能换个角度来看就会出彩,就会柳暗花明。想想大禹治水,想想曹冲称象,想想司马光砸缸,如果不是他们换个角度来思考,能解决问题吗?

既然这样,那么,遇到问题,就千万不敢把这个“换”字忘掉。否则,你只能一条胡同走到底,吊死在一棵树上,那真是会死得很难看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