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木兰辞》,赏析诗篇里的“家国情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庚子年春节,是个异乎寻常不能相互串门的特别假期。因防控新冠疫情的需要,学校推迟春季开学时间,读小学一年级的孙女赋闲在家,就来与爷爷奶奶暂住几天,为了不浪费时间,为了培养她学习国学的兴趣,我就教她背诵古诗文。在她玩耍的间隙,我教孙女朗读和背诵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我先读给她听,让她跟读,然后玩接龙,玩背诵竞赛,“三下五去二”,她竟然会背诵了。

《木兰辞》写些什么内容,我讲给她听,孙女总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木兰生活在北朝时代,是一千多年前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时代。“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从小就学习和承担为家人织布的工作,她们一家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

边疆的战争,打破了木兰一家宁静的田园生活。木兰看到“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想到的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尽管木兰还有一个姐姐,她不是长女,但她还是义无反顾,主动提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体现了木兰对家庭的责任感。谁说女子不如男,木兰是个尚武的女儿身,为了这个家,她愿意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的爱国情怀,首先表现在对家庭的热爱、勇敢承担父亲的兵役上。这就是木兰最朴素的家国情怀。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诗写木兰一家,为了出征,经历一番精心的准备。舍小家,为大家,全力以赴,不计较个人家庭得失。准备就绪,木兰跨着骏马出征了。为国家,不惜人力物力,木兰爱国情怀就是实实在在的替父从军。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八句诗浓墨重彩地写出木兰出征路上对家的无比依恋。两个排偶句型中,两次反复用“不闻爷娘唤女声”来突出木兰出征路上对爷娘的无比思念和对家的依依不舍。为后诗写木兰的军功作铺垫,正因为对家的无比热爱,才激发她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所向无敌。

“万里赴戎机,关心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一段写十二年的军旅生活。军旅生活只是作为背景材料加以概述,作者并没有突出战争的血腥和残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用互文的修辞方法,简要地概述将军壮士有的在征战中战死沙场了,有的幸存下来凯旋而归了。英姿飒爽的木兰身经百战,终于凯旋归来了。这样写,表达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一段写论功行赏,木兰功高劳大得到天子接见,木兰不求高官厚禄,只愿意解甲归田,回故乡与家人团聚。写出木兰从军的初心不改,就是替父从军。现在战争结束了,她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所以毅然决然回到温暖的家中。十二年戎马生涯,并非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为了替父从军,尽了父亲作为黎民百姓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此段诗,从侧面描写功名利禄与家庭温暖相比较,木兰选择了家庭的温暖,选择了与家人团聚。木兰对家庭的依恋,如同一条红线贯穿整首诗,木兰对家庭热爱的感情始终一以贯之。因为爱家而爱国,是木兰的家国情怀。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一段诗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家庭成员知道木兰要回来时的迎接活动。出郭相迎,穿着盛装,杀猪宰羊,竭尽家庭所能,热烈欢迎木兰凯旋。这一段正面描写木兰家庭的浓浓的温馨亲情,这种亲情,金子不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段,写木兰回到家里时的情景。首先是身份回归。回到家中,不必女扮男装了,脱去战袍,恢复女儿身份,战场上的将军壮士,脱下战袍就是爷娘的女儿,大姊的小妹,小弟的二姊。从木兰回家时高兴的心情,写出木兰对宁静和平生活的渴望。替父从军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保家卫国就是为了宁静和平生活,宁静和平生活就是为了这份浓浓的亲情。亲情就是无价之宝,就是永恒的家国情怀。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的伙伴得知木兰是女郎时的反应。惊讶的同时是羡慕,羡慕的同时是崇拜。这是全诗情感抒发的高潮部分。

“雄兔脚朴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木兰女扮男装不容易被发现的原因。全诗故事高潮后的尾声,诗歌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翻开北朝民歌《木兰辞》,扑面而来的是暖暖的家国情怀。一遍又一遍诵读,越过历史的千山万水,女扮男装花木兰的英姿如在眼前。我们仰慕女英雄木兰,我们传承了华夏家庭浓浓的亲情,我们礼赞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情怀。

                    (写于2020年2月14日)

后记:木兰从军的故事和诗歌可能都产生于北魏。公元四O七年至四九三年之间,北方的鲜卑族政权北魏与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柔然族,曾发生过多次大的战役。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等地,正是北魏与柔然交战的战场。《木兰辞》可能就是以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为背景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双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