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综合方面操纵人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4-12

全面地看人,就是要对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长处和短处做全面的考察。

历史地看人,就是我们不能割断历史看人,不能只看一个人的现在,而不了解他的过去。

具体地看人,就是既要看到一个人与其所在群体的共同之处,也要看到这个人特有的个性。对具体的人作具体的分析。

在我们看人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以点概面,从而影响对一个人总体形象的认识。“一俊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以点概全,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全貌,只有从整体来看人,寸能对一个人有比较全面、深刻、真实的把握和认识。

因此,评价一个人,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谓知人善任,既要对上等人才加以引导、提拔,也要对下等人才加以勉励和推荐。在晶评人才时,顾全了这三个方面,就会对国家和集体都有利。否则,真正的人才就会从此埋没。如果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大众是无法进行鉴别的。而一般人都靠采纳耳朵听见的情况来评判他人,以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正确的,这就是他们在考察人才时常犯的错误。

《资治通鉴·汉纪》上载;东汉平敌将军庞萌,表面上,其人恭谨谦逊,常与刘秀共商国事,光武帝对他非常信任。光武帝对别人说:“可以抚六尺之孤,寄百命之者,庞萌是也。”由此可见,光武帝刘秀对庞萌的倚重。一次光武帝刘秀命他与虎牙大将军盖延一起攻击海西王董宪。因为诏书只颁给了盖延,庞萌陡生疑心而不自安,于是起兵反叛。刘秀得知后气得几乎发疯,亲统大军讨伐庞萌,于月旬城斩之。光武帝只凭通常的印象,在考察庞萌的为人上看走了眼。所以,作为一个领导,首先要有看人的大局观,而不能只凭一己的印象来考察人。

在如何选拔、爱惜人才问题上,民族英雄林则徐是位极具远见卓识的领导人。他几乎每经一地都要打听当地有什么人才,而且将各种人才的情况——加以记录,以便量才选用。更值得重视的是,他从自己长期深刻的沉痛体验中,总结出远才用才的看法,至今读来,仍具有发人深思之力。他在答《邵懿辰书》中说:“夫为国首以人才为重,然有才而不用与无才同,用之而不使之尽其才与不用同。且当其未用之先犹有所冀也,及用之不能尽其才,或且以文法绳之,猜忌谴之,则其人之志困而不能自伸,而天下之有才者闻之亦多自阻矣。”

这就是韩愈说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分明是不识其才,哪里是“天下无马”呢?

林则徐曾写过一副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容”,即有宽广的胸怀,宽以待人;“乃大”指胸怀宽广之人,必如江海之大,容纳百川,成我大事。古今无论是卓越的政治家,还是杰出的企业家都是既能用人之长,又能容人之短的。用人处世倘若看不到别人长处,听不进不同意见,一有缺点就贬,一有过失就免,这样“则世无可用之才”。

作为一个领导者,也就像这大海一样。所以大泉容纳小泉,水池容纳大泉,水沟容纳水池,水渠容纳水沟,溪流容纳水渠,川流容纳溪流,湖泽容纳川流,江河容纳湖泽,而最后归到大海。做领导的只要德能和度量都具备,而后下属就没有不服从的人。领导者如果能用德能招收人才,用度量容纳人才,那么事业就能蒸蒸日上。相反,如果领导者德能不宽广,又不能招引人才;度量不宏大,又不能使人安心,那么就必然招来灾祸。

人才自古以来多因识者而得到重用,所以古人说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这是因为识别千里马的本领只有伯乐才有。

古人有一个重金买马骨的故事。说是齐王欲购天下的千里马,而让伯乐办这件事。伯乐先以重金购买了一堆千里马的骨头,齐王知道以后怪罪于他。伯乐说,千里马的骨头尚且能值重金,那么活着的千里马不久就会送到您的王宫。果不其然,有千里马的人后来都将千里马送到齐国?千里马的故事说明,世上井不缺乏人寸,而缺乏的是能辨别人才的人。只要有心去发现,那么即使是在成堆的奴隶之中,也能发现治国的良臣。

要正确、科学地知人,就必须从整体知人。

一要全面地看人。把人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人的本质和主流。不可抓住一点,不顾其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二是要历史地看人,不但看人的一时一事,更要看人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

三是要发展地看人。人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可能一成不变,绝不能把人“看死”。要注意人的各方面的动态变化和趋势,看到人的潜力及发展前途。四是要在实践中看人,重在表现。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要特别注意人在关键时刻的表现,疾风如草,路遥知马力,烈火识真金。

在看人的问题上,为了避免疑心用人的错误,用人者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多层次、多侧面地去了解、考察识别对象,不能因为所识对象有小过而毫无根据地怀疑其有大问题,也不能因所用之人犯有前科而胡乱猜测。还有些人认为是耳闻目睹就千真万确了,这在本书前面已说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东西也不一定能反映事实。在特定环境下,人们的所言所行有可能是言不由衷、情非得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话改为“人在特定的环境中,身不由己”应用的范围就更为广阔了。

有一群因重大变故不得不横穿一段荒芜地区的人,他们只剩下了一袋大米,大家就推选了一个忠厚老实的人负责保管大米和烧水做饭。这群人的长者在活动筋骨的时候,发现那做饭的小伙子正在偷吃米饭。长者有点难过,认为一向诚实的人也会因身处危难之中而失去本性。长者没有张扬此事,但心中对那小伙子的看法已有了彻底的转变。后来小伙子牺牲在了战场上,长者重提此事时,有一个曾随行的人告诉他,那个小伙子当时并非在偷吃米饭,而是鸟屎掉在了锅里,他不忍浪费,悄悄地捡了那团米饭吃了。长者听了以后,呆呆地坐了良久。

还有伊伯奇,尽管侍奉后母非常孝顺,常常在冬天里光着脚为后母拉车子。有一次,他后母的衣服上有一只毒蜂,伯奇见状,也来不及打个招呼,就伸手想去帮后母拿掉。后母大叫:“伯奇拉我的衣服!”吉甫于是怀疑伯奇想对其继母非礼。伯奇没有办法洗刷耻辱,便自杀以表清白。

看人的经验告诉人们:口见之不如足践之,这是千真万确的。因为人的眼睛看人,因种种原因可能会产生某些错觉。所以,要从根本上知人,只有通过实践,实践出真知。既要看人,就要重在其实践,通过实践看其表现如何。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可以用花言巧语去骗人,但要用其实践去掩盖自己的虚伪面目是难的,虽然假动作也可以骗人于一时,但不可能骗人一世。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其真面目终将暴露。实践将说明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

在历史上,不能够以上述方法去识别他人,而错误地以己观人,以己心度他心,以个人的经历、常识、观点、内心思想为标准、为参照来判断他人的思想活动,这样的教训也是很多的。

北魏节闵帝时期(公元531年),尔朱荣把持朝政,另一个大臣贺欢带兵攻打尔朱荣,以清理君侧为名,因此能得人心,聚集了正面力量,最后功成,杀了尔朱荣一家。

尔朱荣的弟弟尔十世隆在外省为将,招兵买马,准备报仇雪恨。他的—个部将叫房弼,当时任青州刺史,是一员著名的猛将,对尔朱氏一家一向忠心耿耿。他招集部下,欲割手臂上的血为盟,以齐心协力、尽心尽力去帮助尔朱世隆。

都督冯绍基是房弼的助手,深得房弼的信任。他对房弼献计说:“现在天下大乱,人心不齐,要表现真诚之心,如果冒着严寒,割心前之血为盟,岂不是更能得天下人之心?”房弼是个血性之人、直肠子,将心比心,认为这个主意很好,就招集所有部下和当地老百姓,当着众人的面,在冰天雪地里,赤裸着上身,气壮声雄地叫冯绍基动手。

看着冯绍基微微发抖的手,房弼禁不住笑了,骂道:“他奶奶个熊,抖个啥子!快动手,老子冷着呢!”冯绍基一鼓劲,举刀割房弼胸前时,出乎意料地轻轻一推,就把房弼杀死了,带着人马投奔节闵帝。

可见,对手下的人判断不准,把奸贼当忠臣看,不能够知人善用,最后死于非命。

凡是有才能的贤人,必然要遭到阴险浅薄之类人的恶意中伤。起初被迷惑而遭冷落,而最终得不到使用。说明因奸佞之人的无事生非造谣中伤,使得贤才难以被人识别而加以使用。

现代着人者虽然因此丢命的可能性小,但将公司的事业前程毁于一旦的事还是经常发生的,故用人者得千万小心。

看人,要听其言,观其行。就是强调看人不仅要听其所说的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做得如何,做和行就是我们所讲的实践。

因此,看人要重在其实践,从其人实践中就可知其人如何,实践是看人的标准。

详情
    官方电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