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潘金莲到底有没有这个人物?

如题所述

武大郎本名武植,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而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里处的黄金庄。
史载,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武大郎的墓碑铭文就是最有力证据:“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铭文中的“孔宋庄”即武家那村。从中不难看出,武大郎虽然出身贫苦、历经坎坷,但绝非沿街卖炊饼的平庸之辈。相反,他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而本是名门淑媛、原本贤良的县令夫人潘金莲却被后世描述成“裁缝家的穷苦女,九岁被卖做家妓”,且以美女荡妇的形象背负千载恶名,遭到唾骂,实在是比窦娥还要冤!
据1946年武植墓的发掘者依据比例和经验推断,武大郎实际身高应在1.78米以上,算的上伟岸。另外,不容忽视的是,武植墓的规模比较大,并且棺木用料是珍贵的楠木,这岂是一般人家所能做到?又岂是一般人所能享有的丧葬待遇?那么,武、潘二人的真实面貌为什么遭受历史残酷的“毁容”呢?据武植的24世孙武双福等武家后人介绍,
这其中另有因由:早年贫苦的武植曾经得到过一位王姓同窗好友的资助,武植做官之后,这位王姓同窗家境败落,便千里迢迢来投奔武植,希望能谋得一个职位。然而,在武家一直住了大半年,仍不见为官清正廉明的武植提拔他,他愤怒之下便不辞而别。为发泄心中怨恨,他在回乡的路上还四处编造、张贴武、潘二人的各种丑事,极尽污蔑损毁之能事(这或许就是后世各种故事的雏形)。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被不知真相的人越发传的离谱,并且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很快,有关武、潘的各种谣言便传遍街头巷尾,且版本颇多,令其声誉遭受极大损毁。而王姓书生回家以后才发现,武植早已为他重修了房舍,并购置了家当。这时,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比的懊悔,并发疯似地揭撕自己沿街张贴的污蔑言论,然而,谣言一旦传开,又如何能收回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08
我看过这样一篇关于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历史考古文章,专家大体上是这样说,武大郎身高一米八多,为官,武大郎的乡下亲戚来找武大郎修建自己家房屋,武大郎因为屡次接济他,这次口中没有答应他,实际上已派人去乡下给他亲戚修建房屋,结果他这个亲戚在返乡途中,到出散播武大郎和潘金莲苟且之事,谣言口出,被不知情的人写成书,他的亲戚回乡看见修好的房屋,才知道自己错了,可以说是追悔莫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8-08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是以前CCTV的一档纪录片
采访了当年《白毛女》的创作团队
创作者口述,真是的故事是这样的
地主黄世仁,借给朋友杨白劳钱,让杨去开了个豆腐坊
杨赚了钱,迷上了赌博,把豆腐坊的资金全输光了
他觉得对不起借钱给自己的朋友,就自杀了
最后地主收留了杨的女儿,当做自己的养女——故事完
——这里的黄,杨,杨的女儿,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
当时由于政府需要打土豪分田地的政治需要
以要描写一个让人一看就觉得可恨的地主
于是创作团队就有身边的真实故事改编了一下
变成了黄,讨债,逼死了杨
领导觉得这个有点普通,欠债还钱也没啥太不对的,这个故事里地主还是不够坏
于是修改,增加了,黄讨债是为了霸占杨的女儿
——这就是艺术创作,这里的黄,杨,白毛女,就是艺术形象了
艺术形象这种东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人会在乎孙悟空的存在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真实

历史上的武大郎好像是当地的一个县令(也有是口碑还不错的好官),潘金莲就是一个普通的县令夫人——因为美貌,所以被人觊觎,因为忠贞,所以觊觎之人无法得手怀恨在心,屡屡在外传播谣言
这个谣言被小说家听到了,被写进了小说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