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知音的故事,请举出一个例子

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知音的故事,请举出一个例子

第1个回答  2015-12-07
高山流水,最著名的一个
“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遇、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高山流水》,汉族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故事转自百度百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9-24
记载:在春秋时期,俞伯牙为楚国乐师,因种种原因在晋国为官。伯牙自幼研习音律,在当地负有盛名。他的琴艺精湛,堪称一绝。
但追求完美的俞伯牙始终不能完全满意。他还想追求更高的境界,期望达到人琴合一,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些都被俞伯牙的师傅 成连 看在眼里,深知徒儿想法的他建议俞伯牙前往东海蓬莱山仙境求学,希望他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多多接触一些人和事,并能够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去,通过丰富自身的阅历,来丰富自己音乐的内容。
于是,俞伯牙便受命踏上了寻访蓬莱仙山的路途。一路上,他眼见伯飞瀑清泉,耳听虫鸣鸟叫。看到了四季交替,目睹了人事变迁。琴艺也变得更加高超。终于,突破了自己瓶颈的俞伯牙回到了晋国。但随后,晋王又命他出使楚国修乐谱,因此俞伯牙又踏上了前往楚国的旅途。
一次在汉阳江口乘船渡江之时,突遇骤雨,风起云涌,江水大涨,于是俞伯牙不得不将船停在岸边。待到雨过天晴,俞伯牙眼见风平浪静,月色皎皎,又听得杜鹃夜啼伯牙大为触动,忍不住抚琴弹奏起来。记载俞伯牙弹奏的渐入佳境之时,琴弦断裂。
此时的俞伯牙才注意到身后有一樵夫立于岸边,已经被琴音迷醉了。此时樵夫出现再加上琴弦断裂,让俞伯心生不悦。但在随后的交谈中,俞伯牙很快就打消了这一念头。
这位樵夫谈吐不凡,颇有大家风范。于是俞伯牙便请他上船同坐。俞伯牙继续弹奏,待到琴音高亢之时,樵夫便道:峨峨兮若泰山 暗指伯牙意在高山。俞伯牙弹奏曲调变得悠远绵长时,樵夫又说:洋洋兮若江河。
一曲作罢,俞伯牙惊叹不已:先生当真无愧为知音啊!
想到自己苦心钻研琴技,虽然已经达到了人琴合一的境界,能够掌握所有高难度的技巧。但是以往以情入琴声,并无人知晓他的心意,也无人可以诉说。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野樵夫居然听懂了他的琴音,并与之共鸣。经过询问得知,这樵夫名为钟徽,字子期。
两人一见如故,俞伯牙邀请他对坐,举杯畅饮,相谈甚欢。
在这期间,俞伯牙常即兴弹奏曲子,但无论他谈论的是何曲子,钟子期都能正确地作出鉴赏。俞伯牙大感意外,为能得一知己兴奋不已,说道: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汉阳江口,二人对坐抚琴,相见恨晚,不觉天色已经大亮。
因有王命在身,俞伯牙不得不启程继续南下,二人含泪告别,约定来年中秋再到此地相会
仅仅一年之后,俞伯牙如约来到故地相会,却不见钟子期,后经过一番打听才知道,钟子期已经因病早逝了。临终遗愿便是将自己葬在汉阳江口,以等待伯牙回来。俞伯牙闻之伤感落泪,辗转来到钟子期墓前,为其弹奏一曲《高山流水》,琴音呜咽,极尽哀思。伯牙叹道:
“世间可以无伯牙,但不可无子期,从此再无懂我曲中意之人”
一曲作罢,俞伯牙断弦摔琴,发誓终生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深情,还曾作诗一首:“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不在谁堪听?”。
因此,后世之人常用
"高山流水"
回答正在人工审核中,请您耐心等待,审核结果请在消息中心查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