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跟论语的故事的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9

关于论语的作文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说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通篇以当时的群众语言为基础,兼借书面语言典雅精粹之风格,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创一体、自成一派。

《论语》虽非纯粹的文学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却逐渐演变成了格言、成语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了它有强大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文学特色。本文拟从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饱满性和记叙事情的洗练性三方面入手,对《论语》一书的文学特色作一浅析。

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联盟机智的子贡等。但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

《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 的道理。如“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等等,形象简约地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关于论语小故事的作文,不少于450字。急需!!!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它被欧美学者称为“东方《圣经》”。《论语》所提出的一套政教伦理原则,不仅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治体制、社会习俗和心理习惯,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和活动。《论语》不只是值得学者玩味的一部论著,更是可以让普通大众仔细品读的一部经典。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未足与议也。”意思就是:读书人有志在追求真理,却以穿破衣服吃粗粮为可耻,这样的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这里孔子非常强调了追求真理的人,不应该贪恋世俗享受。有理想的人就应该努力向自己的目标奋斗。我们不缺少宏大的理想,但是我们却乏到达那条切实的道路。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隆冬来临之前,在深秋的田埂上,有三只小田鼠忙忙碌碌地做着过冬准备。
第一只田鼠拼命去找粮食,把各种谷穗、稻粒一趟一趟搬进洞里。
第二只田鼠买里地去找御寒的东西,把很多稻草、棉絮拖进洞里。
而第三只田鼠呢?就一直在田埂上游游荡荡,一会儿看看天,一会儿看看地,一会儿躺一会儿。
那两个伙伴一边忙活,一边职责第三只田鼠说,你这么懒惰,也不为冬天做什准备,看你到了冬天怎么办!
这只田鼠也不辩解。
后来冬天真的来了,三只小老鼠躲在一个狭窄的洞里面,看着吃的东西不愁了,御寒的东西也备齐了,每天无所事事。渐渐的,大家觉得无聊,不知道怎么打发这些时光。
在这个时候第三只田鼠开始给另两只田鼠讲故事。比如在一个秋天的下午,它在田埂上遇到了一个孩子,看到他在做什么什么;又在一个秋天的早晨,它在水池边看到一个老人,他在做什么什么;它说曾经听到人们的对话,曾经鸟儿在唱一种歌谣……
它的那两个伙伴这才知道,这只田鼠当时是在为大家储备过冬的阳光。
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第三只小田鼠表面看起来并没有做什么,可是在它们最无聊的时候,第三只小田鼠讲起了故事,让气氛不再死气沉沉,变的热闹。如果当时第三只小田鼠也在准备过冬的东西,那他们现在一定无聊死了,只能躲在窝里发呆。
有了理想,不能只有去远大的理想;还要付出自己的行动。表面上看起来不怎么有用的事,如果做了,就有可能是人生的转折点。

开头换个.不要以介绍论语的.
结尾弄个.
中间的小故事反映了哪则论语?
读了中间的小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回答一个也行 提意见也行
回答的越多越好!!
1个好回答和一个好意见我选好回答做答案 谢谢.
问题补充:这个意见我们老师也说了.
可是我最下面的问题都没改呀.

以论语为话题的作文

行 走在赞与毁中间(53分)
行走在赞与毁中间的人左边是人们敬佩赞赏目光右边有咬牙切齿的憎恶和诋毁就像一边是一马平川而另一边是万丈深渊。但走在赞与毁中间的人昂首阔步无惧他人的评价“辩乎荣辱之境”以自己的标准活得自在、活得崇高。 没有人喜爱阳光下的阴影我们渴望赞同和支持。于是有人学会了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他们是老好人打碎了牙齿自己吞下。面对他人的质疑一味笑脸相迎然后再找个角落独自舔舐伤口。“老好人”不愿树敌也没有敌人但他们失去了自我只为他人而活。这样的人生是疲累而无意义的。而有些人是强硬派他们一味苛责推行自己的处世原则以强硬作风要统治世界。显然他们是孤独的与社会格格不入且遭人讨厌。或许他们都是善良的人但他们活得不尽如人意只有行走在赞与毁中间随性的人才是大写的人。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遭到国民党反动文人的口诛笔伐蒙受生命威胁但犹笔耕不辍用吃进去的草化成滋润国民麻木心灵的奶。他因而受到更多人的敬仰因他的呐喊而唤醒了沉睡的民族。还有巴金这位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忏悔录揭露那疮疤的老人。他将血淋淋的伤口暴露给世人看吓跑了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因为他们见不得这耀眼的白光见不得这灼人的良知巴老的作品像一剂心灵的良药以无限的关怀让更多的人找回失去的道德。 这些行走在赞与毁中间的文人且行且歌他们用自己的良心道义书写高尚的篇章。 而任长霞一位正义凛然的女英雄。因为她那浩然正气让罪恶无处遁形她遭到了黑暗的忌妒和痛恨。她被无情的杀害但她所散发的光芒不会被吞噬。人们为她送行的道路越走越长那些悲恸的神情上是不舍和赞佩。任长霞会永远被人记住以使她被坏人毁灭但她的英勇正义会流芳百世润泽世人。 总有这么些人行走在毁与赞中间人无完人他们并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评判标准。他们一边是黑一边是白一边是赞赏一边是毁灭。但这赞赏来自同样善良的心这些共同跳动的心牵着同样的正义而那毁灭来自于狭隘的人他们惧怕这坦荡的情义。行走在赞与毁中间的人有自己的标准只为正义和良心而活他们无所畏惧的行走着。 与恶相斥携道同行(53分)

有关论语的作文

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在声声不息的文化长河中,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和他弟子的《论语》穿越时空,一直将和谐、宽容、仁慈、孝顺、友爱、学习的声音传递到现在,传递到未来。

孔子是一位充满智慧、循循善诱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一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古代先贤。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正是他虚怀入谷、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写照吗?他活到老,学到老,还处处拜能者为师,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理念不谋而合,他的“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贻”的先进教学方法不值得我们借鉴吗?新时代的教师,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死守书本,不更新自己的知识行吗?长此以往,你只能成为夜郎。我们应该以孔子为榜样,拜能者为师,不收到下问。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你看,我们身边的许多平凡人,他们有的是书法好手,有的是绘画巧匠,有的是象棋大师,有的是球场精英……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人身上汲取点滴之长。

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战乱不断、挑战多多的 年代,和平、和谐更是人们所向往的境界。一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都应互相尊重、取长补短才能和谐,才能创造美好的一切。对每人而言,真正的和谐应该是人人互助,团结友爱,身心健康,尽可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世界充满爱,这就是《论语》对现代人所谓和谐的启发。

《论语》还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脚踏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学习、诚实守信地交友、孝顺的对待家人。这样会使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完美。

关于《论语》的作文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词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作文我学<论语>的故事100字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以我与论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从小到大,我们大致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单纯的幼儿阶段,我相信老师们大人们说的没一句话,也相信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相信灰姑娘最终找到心爱的王子.
其次是懵懂的青春期,那时候的我开始有点叛逆,开始怀疑周围的一切,并且开始有自己的想法,逆道而行.
接着是现在的成长期,却有些迷茫了,一直以来自己坚信的一些真理,一些想法,会不经意的伤害到其他的人,然而对或者错自己却不得而知.
温暖、朴素的道理深入浅出让我们再度重温孔子,近距离接触孔子,其实“道不远人”。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什么叫心灵上的快乐,无欲无求、红尘看破也不过是避世;忙忙碌碌地名利追求又会错失良辰美景;人活于世,于大千世界,可以不为人情事故所困?人情事故即人的相处,我们最近的关系网莫过于亲朋好友、同事还有一些“假想敌”: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蔬矣”,不管与领导还是朋友,都要保守一定的距离。与朋友相处时“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意思是:朋友做的不对的地方,要加之引导;如果他不听就算了,不用自取其辱。
可见,孔子并没有提倡朋友有难,拔刀相助、赴汤蹈火的义薄云天,而是回归平常,讲究一个“度”,“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对于刚认识的朋友是这样,而对于熟识许多的好友,如果天天在一起,也不见得是一样好事,“君子之交淡若水”。朋友之交广遍天下,时不时电话短信联系,知道对方好不好,互相交流思想、所见所闻,就可以了。朋友不是敌人,不需要知己知彼,给对方和自己一个空间。他有错误时,有困难时尽量帮,可以指正,但是如果他不接受,就算了。孔子在讲这点时,想的是要让自己的心灵快乐轻松就不能为烦事所扰,尽力就行未必尽心,但于我们却不敢苟同,朋友可以偶尔才联系一下,只要内心有他就可以,但是如果对方误入歧途而为免自辱不力劝相助,那内心怎么可能获得了全然的快乐。
人之相处,除却平常点头之交,如何协调之间的德与怨:
孔子说“以直抱怨,以德报德”;“直”---是对事非的判断,对于不利于己的人和事,可以说不!选择让自己过得舒心坦然的方式,“以德报怨是对人生的浪费”,就像小时候听过的《农夫与蛇》的故事,农夫救了蛇并用自己的身体温暖冻僵的蛇,最后蛇却把农夫咬死。
有时,人不能太好心,孔子教我们的!

600字作文我与论语的亲密接触

有人说,学习就要端正态度,好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人说,学习就要讲究学习方法,好比“学而实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切学习的好方法尽在于此。
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从自身的经验中体会出这些学习的好方法。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一个2000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读完《论语》,才知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平时我们常说的语句竟然出自《论语》。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也就是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可是,这样伟大的天才,竟然被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孩给难道了,这难道不是很好笑吗?也许是因为那时侯人们的知识还不够丰富,对大自然研究得还不够透彻吧。可我们呢,生活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不仅随这古人的脚步往前走,还可以上网查阅资料,还可以翻阅书籍,如果我们碰上一个小朋友也问了个问题,可自己也答不出来,那不就成为了自己人生的一大笑柄吗?

我要一篇关于论语的高中作文,急用啦!

如果我们每个人遇事能够将心比心,多一些宽容之心,由我及人地想一想,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减少多少是非争端啊。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去交会朋友,以朋友辅助仁德”
它向我们揭示了交友原则,“以文会友”和“以友辅仁”已成为我们今天熟知的名言。“文”是人们对生活的心得与体会。以文会友得到的更真诚,更会珍惜友谊。以酒会友,即使“一口闷”也未必是真的感情深。结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可以相互切磋,相互激励,帮助自己提高修养,走向成功。
孔子说:“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促成人家的恶行,小人却与之相反。"成人之美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一个人只要拥有宽广的心胸与助人为乐的精神,才能为之。别人好,自己心里也替人家高兴,别人倒霉也替人家惋惜,成人之恶的行为常常是某些人的个人私欲所驱动的,要不就是自己从中得到好处。要不就是看着别人倒霉自己心里痛快。
孔子说:“天冷了,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落的”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用耐寒的松柏来比喻一个经得住严峻考验的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怎样,究竟是君子还是小人,常常只有关键时刻,才能体现。所以人们常说“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它提示在与人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他人在某些关键的时候的表现,因为我们身边也总有这样一些人,平时仿佛戴着加工过的面具,在关键时刻那本来面目就显露出来了。
孔子站在河边上,说道“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日夜不停止啊”
他一方面感叹人世就象流水一样,永不行歇的发展变化,这是宇宙的真谛,另一方面又以水为比喻,说明时光易逝,告诫大家要珍惜时光,进德修业,孜孜不倦,不舍昼夜,这是人生的哲理。
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臆猜,不武断,不固执,不惟我独是。
臆猜,武断,固执,惟我独是,这四点确实是许多人常常犯的毛病,已成为阻碍人们成就大事的绊脚石,在两千年前孔子就给我们大家提了醒。
孔子说:“兴起在于《诗经》立身于礼,完成在于音乐”
孔子总结了一个人的人格形成过程,诗歌是人们真情实感的表达 ,可以振奋人的心灵;礼的作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规范人的行为:音乐的作用在于陶冶人的情操,修养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品格形成过程,其实就是真,善,美三个培养逐一实现的过程,
孔子说:“君子心怀开朗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患得患失,热衷于算计,每每疑心重重,庸人自扰。这的确是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区别。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去处”
在今天,如果有人抱着“父母在,不远游”的想法生活,恐怕会被人们所不理解,那么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究竟能从孔子的这句话中得到什么样的启迪呢?那就是,时代变迁了,人民的亲情,情感不会改变,所以,做子女的应当不忘孝顺,赡养父母的义务,安排自己生活与工作时要与父母换位思考,考虑到父母的合理需要,并且做到:“游必有方”
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等,人无信而不立,诚信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最好策略。
以上是自己读论语后的启迪与深刻的体会,想和大家一起参透其意义,以及在以后的生活与事业中,能够更好的懂得与运用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与原则。让我们不断更加完善自己,达到完美。

以论语为话题的作文

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 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讲学习方法,二是讲学习态度,三是讲修身做人。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第一则讲的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多次复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也不必怨恨。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是这样的,所以称“不亦君子乎?”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

第二则讲温习,温习旧的知识,却有新的体会,新的认识,可以做老师了。老师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启发,老师要自己“温故而知新”,自己温习旧的知识,有新的体会,才能使学生得到启发,所以要“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有的在新的社会里还有借鉴作用。那需要对新的社会有所了解,知道新社会里需要什么,才能分别哪些旧知识还有借鉴作用。

第三则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时不正确,若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就会受到欺骗。正确的知识,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地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于胡思乱想。

2.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在声声不息的文化长河中,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和他弟子的《论语》穿越时空,一直将和谐、宽容、仁慈、孝顺、友爱、学习的声音传递到现在,传递到未来。
孔子是一位充满智慧、循循善诱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一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古代先贤。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正是他虚怀入谷、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写照吗?他活到老,学到老,还处处拜能者为师,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理念不谋而合,他的“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贻”的先进教学方法不值得我们借鉴吗?新时代的教师,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死守书本,不更新自己的知识行吗?长此以往,你只能成为夜郎。我们应该以孔子为榜样,拜能者为师,不收到下问。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你看,我们身边的许多平凡人,他们有的是书法好手,有的是绘画巧匠,有的是象棋大师,有的是球场精英……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人身上汲取点滴之长。

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战乱不断、挑战多多的年代,和平、和谐更是人们所向往的境界。一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都应互相尊重、取长补短才能和谐,才能创造美好的一切。对每人而言,真正的和谐应该是人人互助,团结友爱,身心健康,尽可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世界充满爱,这就是《论语》对现代人所谓和谐的启发。
《论语》还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脚踏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学习、诚实守信地交友、孝顺的对待家人。这样会使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完美。
这就是《论语》,是智慧、是真谛也是心灵良药。在微微灯光下,读着论语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虽说是懵懵懂懂,不解其意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那份道德财富却让我喝了一碗温暖2心灵鸡汤。

相似回答